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可怜无定河边骨

编辑推荐 可怜无定河边骨 ——从唐宋边塞诗看无定河畔的战火


作者:南坡 童生,664.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36发表时间:2017-11-21 12:12:54

陕北榆林有一条河,叫无定河(上游叫红柳河)。其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区的南老山中,流经定边县、靖边县、内蒙古乌审旗、横山县、榆阳区、米脂县、绥德县,清涧县,最终注入黄河。从中国山川地理全貌来看,无定河只能算是一条小河,于国计民生似乎无足轻重;然而,从中国历史文化角度来看,无定河无疑是一条大河,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任何人都不能等闲视之。
   我们知道,唐宋是我国诗歌的辉煌时代,边塞诗又是唐宋诗里最具风骨的独秀。综观唐宋边塞诗,我们会发现,其中好多诗篇写到陕北榆林大地,不少诗篇直接写到无定河。
   我们先看中唐著名边塞诗人李益的《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
   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
   沙头牧马孤雁飞,汉军游骑貂锦衣。
   云中征戍三千里,今日征行何岁归?
   无定河边数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
   胡儿起作本蕃歌,齐唱呜呜尽垂手。
   心知旧国西州远,西向胡天望乡久。
   回身忽作异方声,一声回尽征人首。
   蕃音虏曲一难分,似说边情向塞云。
   故国关山无限路,风沙满眼堪断魂。
   不见天边青作冢,古来愁杀汉昭君。
   这首诗是诗人从军朔方(夏州治所,即今陕北榆林市靖边县终界乡白城子)后,登上夏州城楼,观看欢送征人回内地之作。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无定河边数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诗人看到,在无定河边的柳阴下,人们正在为即将回乡的汉军征人饯行,有的折柳相送,有的正一杯一杯地劝酒——真想不到,黄沙漫漫的无定河畔还发生过这样温情的一幕。当然,诗歌的核心是要表现流徙到夏州居住的“胡儿”(这是当时用语,泛指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对遥远的家乡的深切思念。作者通过写汉族征人的有家可回,来衬托“胡儿”的无家可归,使无尽的乡思被表现得相当婉转、深沉而又凄苦。诗中明显流露出汉人的几分得意之情,也流露出几分对被征服民族“胡儿”的不关痛痒的同情之意。不难看出,本诗的背后一定隐藏着大规模的攻伐,一定隐藏着残忍的杀戮。
   我们再看晚唐诗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好一个“可怜无定河边骨”啊!如果说《登夏州城》里面汉族军队打了胜仗,那么,这首诗里,汉族军队可是吃了败仗。而且,《陇西行》没有《登夏州城》那种生活情味,有的只是残酷和悲壮,读来令人毛骨悚然!你看,唐军将士人人宣誓横扫匈奴,个个奋不顾身一马当先——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大唐气象!(大概就像今天的美国一样,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服。)结果呢,五千身穿锦袍的精锐部队,全部战死在北国的疆场上。(好在现在的美国人缺乏这种精神。)更令人揪心和难过的是,将士们的白骨堆积在无定河边无人收拾,而他们远方的妻子却深信丈夫还活着,依然在梦中深情地呼唤着他们,盼望着有朝一日与他们相依相伴。
   唐代还有一首无名氏写的《杂诗》——
   无定河边暮角声,
   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余里,
   一夕秋风白发生。
   “无定河边暮角声”——很显然,无定河边是边防驻地,是军营。在那荒寒的无定河畔,向晚吹起的角声,除了凄厉幽怨还能是什么样的呢?这位家在函谷关外的旅人是因被迫谋生,或是兵戈阻绝,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流落在外不能归家呢?不得而知,反正一夜秋风刮白了他的头发。作为一首边塞诗,本诗意在表现“乡愁”,然而,透过这一表象,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烽烟,感受到厮杀,感受到鲜血。
   大约生活在晚唐僖宗年代的秦韬玉也有一首,叫《边将》——
   剑光如电马如风,百捷长轻是掌中。
   无定河边蕃将死,受降城外虏尘空。
   旗缝雁翅和竿袅,箭撚雕翎逐隼雄。
   自指燕山最高石,不知谁为勒殊功。
   这是一首战歌,也是一首凯歌。它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胜利者的形象——边将。边将不光打了胜仗,而且豪情万丈,准备再立新功。再立新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杀戮,意味着流血!蕃将呢?他吃了败仗,自己战死,部下也或投降或溃逃了。不过,番邦们会不会卷土重来呢?卷土重来意味着什么?同样意味着杀戮,意味着流血!
   最后看宋代李复写的《督运宿明堂川》——
   督运晚宿明堂川,凿冰饮马沙冈窟。
   风沙正面立不得,骁骑轻兵忽驰突。
   密雪拥渡无定河,河带血流侵人骨。
   帐中令下星骑来,半夜促行更仓猝。
   本诗写的是作者督运粮草兵马天黑歇宿明堂川的所见所闻。明堂川就在现在的米脂县西北方,是无定河的一条小支流。那么,作者见到什么闻到什么呢?天寒地冻,狂风大作,雪花飘飞,黄沙漫天,战士们正在凿冰饮马,营帐里却下达了星夜转移的命令,于是,连同伤兵在内,大伙冒雪横渡无定河(没有封冻),无定河就变成了血河。
   ……
   由此可以说,唐宋时期的无定河流域总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无定河称得上是一条战河,一条血河。
   而实际上,唐宋以前的无定河就是一条战河,就是一条血河。
   因为自古以来,无定河流域(除流经之地外,尚有佳县、子洲、子长等地的部分区域)就是民族地域的接壤地带(直到今天都是蒙、回、汉的接壤地带),即便它本身没有什么重要军事战略地位,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汉时期,汉民族和匈奴民族就在无定河流域长期厮杀。可惜秦汉是尚武时代,很少有文人写征战诗,我们也就无法在诗里看到无定河畔的刀光剑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汉民族内部纷争,无暇顾及边地,匈奴、羌胡、氐、拓跋氏、鲜卑等少数民族政权便先后统治无定河流域地区。这一时期,该地区虽然时有战乱,但相对秦汉时期,“拉锯战”少了,战争规模也小了,又加上少数民族缺乏诗人,我们也就无法在诗里听到无定河畔的鼓角铮鸣。
   唐宋以后的元、明、清均是大一统的王朝,民族力量一边倒,相对而言,无定河流域倒有了难得的休养机会。事实上,从元代开始,无定河流域已经完成了民族的大融合,民族之战就到此结束了。
   至于明末无定河畔爆发的李自成农民大起义,已不属民族之战,而是阶级之争了。这场战火没有局限在无定河流域,而是迅速向全国扩展,直至推翻已经腐朽的大明王朝。从某种意义上讲,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正是无定河的觉醒,正是无定河子民们执掌自己命运的开始,值得历史永远骄傲。时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苦难的无定河终于迎来了马列主义的革命火种,很快成了中国革命的摇篮,并以他的厚实、勇悍和大气保卫了党中央,保卫了毛主席,由此又结束了激烈的阶级之争……
   无定河——苦难的河,流淌着先民们鲜血的河,他的血终久没有白流,他结束了民族之战,迎来了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他结束了阶级之争,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他结束了千年的贫穷,迎来了举世瞩目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
   无定河是一部通史,他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大半历史,中华文明有多灿烂,他便有多辉煌!

共 27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无定河为书写对象,体现的写法是值得品味学习的。首先,文章从古诗中去探究无定河的历史,引述了唐朝李益的边塞诗、晚唐陈陶的《陇西行》、唐代无名氏的《杂诗》、晚唐秦韬玉的《边将》、宋代李复的《督运宿明堂川》等古诗,揭示了无定河悠久的历史,展现了其由战争凝聚成的文化历史;第二,作者对引述的诗歌,都做了具体或者概要的解读,又让读者分享了一道作品鉴赏的美肴。【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11-21 21:35:50
  读这篇文章,我既了解了无定河,又欣赏到了与之有关的古诗词。谢谢老师,辛苦了。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南坡        2017-11-22 12:37:34
  这篇文章是写历史的,不太像文学。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