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书房杂想(散文)
小时,家里居住面积小,常见父亲的书散落于其卧室的各个角落,它们常常被塞在床下、堆上桌面、挤进抽屉。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典雅的书房,对于当时的父亲来说,恐怕是孜孜追求和虔心祈盼的一个梦吧。好在社会的发展,知识分子待遇的提高,父亲追求、奋斗多年后,终于圆了这个梦,有了一间虽小却朴质素雅的书房。比起父亲,我要幸福得多,装修婚房时,便有了一间十余平方的书房,当粉刷一新、宽敞亮堂的书房展现在我眼前之时,我就如同小时母亲为我添置新衣时般的兴奋和得意。看着那一溜整齐的书柜、望着墙上父亲送我的“梅、兰、竹、菊”四副素雅的瓷板画,我深深明白这书房将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部分,是我生命完成过程里一个最富内涵和灿烂的符号。在这里,我可从从容容地阅读、潇潇洒洒地练笔、轻轻松松地谈天,悠悠然然地遐想。书柜里的那些书,丰富我知识、帮助我成熟、完善我人格。工作累了,温一壶茶,随手拣一本书翻看,宁静舒适自然走来。不顺心了,我就钻进书房,在书中与古今之贤者交流,让他们的睿智抹去我心中的浮躁。
一
独坐于书房,常常会泡一杯茶相伴。俗语云:“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国饮,其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早已渗透到民间的各个角落。说起这茶,我虽每天都在喝,有时也会在意点茶叶的品种档次,讲究点泡水的火候,但多数情况下多半是为了解渴亦或是打磨多余的时光而已,与风雅的品茗一事还沾不到边。大观园里的妙玉对饮茶有过一番高论:“岂不闻一杯为品,两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饮牛饮骡的了”。照此说法,我这茶多数是要泡好几回的,那绝对是喝茶、饮茶,而绝非品茶了。我也曾躬逢过一些茶道表演,知道这世上除了文人、诗人、哲人,还有茶人、茶文化。我也懂得品茗是一种大有学问在的民族文化,明白其是一种寄托心性的精神象征。只是觉得茶之“三昧境”并非如我之人能够轻易了解和进入,品茶时也不能怀“纯一无杂”之心,无法体会到真正的茶香罢了。有时甚至还会不恭的想,那些茶道表演者的装扮、架势、神情是否戏味浓了点,为了喝上那几口茶水,不至于那么大费周章、不至于有那么多的讲究。
除了茶,又想到烟与酒。这烟、酒于我而言,心中早有自己的看法。我素不喜尼古丁之气味,且不说其有害健康,那因长期烟熏而至牙齿发黄的形象恐怕也有些不堪入目吧。我自知那些喜欢嘴叼烟卷,吞云吐雾的人怕是并不赞同我的看法。甚至不少人说,吸烟乃是为了提神助兴,于艺术家、程序员之文思艺术或思维逻辑大有裨益,我却向来都不以为然,一根烟便能带来不同于平常的创作情绪和灵感、带来不同于往常的思路和方法?至于酒,倒是承认一些如李白、张旭等有杜康之癖的先贤,在小醺甚至是酩酊之后,神情放纵,泼墨挥毫时,会出现平时难见的情绪和胆量,从而留下“斗酒诗百篇”、“每一挥洒,必须酣饮”的佳话的事实。
古人说“饮茶能明目益思,除烦去腻”,确是不假。每当坐在书桌前写不出什么名堂的时候,我常常会从座椅上站起,一边看着窗外于楼下奔跑嬉闹的孩童,听着路人寒暄说笑之声,一边将杯中的茶水缓缓呷入口中,此时的神情再无半点焦虑之色,紊乱的思路也常常在这轻闲中得到调理,一些生动的画面和细节渐渐在脑海里变得清晰起来,于是深饮一口茶,再次坐于案前,继续纸上声。
二
一个人独坐在书房,常常会感到寂寞。对于寂寞的笼罩,有时确会感到有点不习惯、有一些恐慌、甚至是有一丝惧怕。其实,寂寞也是我们生命中最本质也最普遍的一种生存状态。可能青春年少之时,我们少有寂寞,但在生命更多的日子里,寂寞常常是让我们挥之不去的。面对寂寞,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不同的认识和感受。是惧怕寂寞、哀叹其难熬,用现代的娱乐作为武器躲避?还是独享寂寞,于寂寞中顿悟人生的真谛、于寂寞中体味心灵的律动和感应生活的脉搏?显然后者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正是这种对寂寞的超脱,铸就了司马迁的传世巨作《史记》、成就了曹雪芹的千古奇书《红楼梦》,也成全了我的乡贤阿炳的《二泉映月》。诚然,适应寂寞需要一个过程,会有一段心理感受阵痛的时候。要想感觉不到寂寞带给我们的异样,免除寂寞对我们精神状态的破坏力,那就需要我们用意志、毅力、悟性以及品格来坚守那段不适应的日子。当你完完全全的接受寂寞时,它也会默默地成全你的思想、成全你的生活。寂寞似雨,升自黄昏的海隅,来自荒远的平原。生命如水,想必你也能伸手触及到它的柔情涟漪和绵长无穷。
许多时候,我喜欢寂寞,是因为我能在寂寞中思考。冥想苦思,其实倒也不苦,就像下棋,属于一种“益智游戏”。思考于我而言,属于拆零的一种静态娱乐,不必求人赞助也无需玩伴和道具。当我离开纷扰喧嚣的外界,关起门来静坐在书房之中时,当我在寂寞中思考,让思维游离逻辑的轨迹朝广袤而深邃的空间延伸开去时,有时我可能会因为一无所获而痛苦,有时也会因为感悟到些许淡泊人生、宁静致远之生活真谛,从而荡涤胸中的浮躁,抚平曾有的心灵伤痛。有时我也会写下这寂寞中的点点思考自娱自乐,我的写诗作文,全然无意那诗人作家之尊,纯粹是自个儿对纸胡乱涂抹,自不必惶顾左右而讳讥忧谗,有的,只是为那思考留下些许痕迹而已。偶尔拾得“佳句”,感动自己之余,也不怕别人窥见我的自鸣得意,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智慧”和“文采”。
静谧的书房里,我与我的心灵在静静的思考、在耐心的等待,等待那远道而来,给我送来心得收获的寂寞,那寂寞犹如一串穿越千古的天籁,正轻轻敲打着我的心灵。我沉浸在那一片宁静的家园之中,浮躁、浅薄将离我而去。来吧,寂寞,我的朋友,让我们再次相聚,请你记录下我生命的心音。
三
放慢匆忙的脚步、稳住风火的身形、松弛绷紧的神经,书房是我逃脱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释放工作压力之下的紧张烦躁情绪,享受那“山风轻拂,几许鸟鸣”的一方幽静之地。
现代生活带来了许多精神生活上的“现代病”,书房里的书自然是缓解镇痛这“现代病”的灵丹妙药。曾听说过读杜诗能截疟的佳话,也曾在《三国演义》里读到曹操读陈琳的檄文,杀根过瘾,竟然暂时治愈了头风的故事。又如清代张英在《聪训斋语》里说的,“故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这又是从见多了世事,以求平衡的心态上着眼之说。可见读书确是养生的好方法,精神愉悦了,病痛自然少了,就如西方学者罗曼·罗兰说的,“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
“开卷有益”、“读书可以怡然自娱”,爱书之人自是深信不疑。抛却为了寻那谋生饭碗的因素,我们更看重其陶冶性灵、改变气质、培养个人情趣,多种好处的其乐融融。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此话也并非老套,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个人的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自觉重视起来。一想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将面目可憎,就更加不敢不读书了。
读书需要环境,更注重心境。不是为读书而读书,相比于那“红袖添香夜读书”、“青灯黄卷”,刻苦的读书滋味,我更喜欢随意轻松的味道。在书中云游一番后,放下手中的书卷,转身踱步于书橱前,用眼扫一遍那书架上新新旧旧的书籍,算是和它们打声招呼,回味一下和它们曾有的交情。或是走至窗前,在窗外的万家灯火中神思遐想一番。亦或索性打开音响,听听流行歌曲,心血来潮时,哼上两句,吼上几嗓子,然后再继续坐下来捧起书卷,这样的读书生活岂不更加潇洒、更加活色生香。
记得文人冯骥才说过,“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这似乎是在告诉我们:“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买回来的书,有的早已读过,有的立于架上还未曾细读。读与未读于我都是一种享受。读过的,想回味、重温,那就再三读过。暂时还不想细读的,翻翻摸摸便可,就让那未知的诱人世界仍旧密封,以后再去寻找其中的趣味和智慧。
在这网络盛行,视听技术发达的时代,我更偏爱这些跳跃于纸上的文字,更喜欢那些自纸页里生动地散发出来的独有气息。我也深知,就连这书房,其实也不过只是个形式的存在而已,并非只有这书房之中方能读书,但我仍十分在乎这属于我自己的一方天地,珍惜在这一方天地中,一卷在手,于增知益智中打发的光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