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端流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云】乡村人物二题(散文)

精品 【流云】乡村人物二题(散文)


作者:闲书清茶 布衣,36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75发表时间:2017-11-23 16:05:32

【流云】乡村人物二题(散文) 一、大顶子
   大顶子是我父亲那一代的人,是村里少有的念过高中有文化的人。他的故事也是从村里人的口中零零碎碎了解的。
   大顶子算是烈士家属。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叔叔在山里锄地时,看见扛枪的八路军从山路上经过,便扔了锄头,跟着跑去当了兵,后来官至团长,在全国快解放时牺牲了。由于他叔叔没有后代,按农村的惯例,大顶子理所当然地要为守寡的婶婶养老送终。大顶子有一哥哥,是个半傻,所以两户的门头都要靠他顶,当然,将来两户的过日(遗产)也该要由他继承,可能这就是他爹给他起名大顶子的原因吧。
   大顶子一表人才,一米八的大个,脸庞瘦削,现在想想,酷似费翔;吹啦弹唱样样拿得起来,能写会画,口才极好,家庭条件优越,应该算是一个极为完美的人才了。据说他在高中读书时就是许多女生心中的偶像,尤其是在一次公社文艺汇演中,一炮打响,轰动了全公社。年轻的姑娘们很少有不知道大顶子的名字的。恰巧那一年,省体育队下来招生,全县只选上了六个人,他就是其中之一,前途无量,成了学校的骄傲。
   时间不长,大顶子又一次轰动了,只是这一次是把一个偶像摔得粉碎。原来,从小娇生惯养的他,承受受不了省体育队严苛的高强度训练,虽然迷恋体育队丰盛到从小见都没见过的伙食,最后还是当逃兵逃回了老家。这也成了母校的奇耻大辱,以至于校长在全校师生大会上痛心疾首地说,咱们学校出了一个大败家子。这次当逃兵,也把他以后的路堵死了,好几个看好他,等他毕业就招人的单位也放弃了打算。
   回到村里的大顶子当然更受不了农村繁重的生产劳动。一个人跑去了东北,不到两年,带着空空的行囊又回来了。据说开始混得挺不错的,因为他有才,只是后来犯了错,被开了。这段历史他自己很少提,所以他在东北哪里、做什么、犯了什么错,村里没人说得清楚,只是在有的闲聊中,发现他对哈尔滨好像挺熟悉,大家就估计他当年应该是在哈尔滨。当时正是全国大挨饿的时候,家里用两篮子萝卜做聘礼,给他娶了媳妇,就在家里呆下了。
   大顶子的口才在文革时期得到过充分的展现。村里人打心眼里佩服,他确实是能把死人说活了。他和杠子头老李不一样,老李是认死理,死杠,而他却是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直说得你从心底里认为,他说的是对的。当时,村里的两派相互辩论,只要大顶子参加哪一派,哪一派准能压倒对手。于是,大顶子成了两派争夺的焦点人物。争夺的手段是酒,因为大顶子嗜酒。只要哪一派想法弄来地瓜烧请他美喝一顿,第二天保证一篇字美且措辞犀利的大字报就能贴到墙上。面对面辩论时,也能保证让对方哑口无言,灰溜溜地收兵。大顶子过了一段酒仙的日子,也形成一个奇观:村里的大字报专栏,成了他一个人的书法展示。今天他站在造反派一边,把保皇派说得哑口无言,明天又站在保皇派一边,同样把造反派说得一言不发。村里人认识字的不多,对大字报不太感兴趣,却爱看大顶子现场辩论。他一个人唱独角戏,很像有趣的抬杠,热闹非凡,比看秧歌还热闹。村里人一直搞不明白,这小子是怎么做到的?能让相反的两派都自圆其说,让人心服口服。只是后来喝酒把两派都喝草鸡了才算剧终。
    这事可能有演绎的成分,不过也不是一点根据没有。比如,他确实酒量奇大。记得有一次在我家,没有下酒菜,干拉,硬是把我家的四斤地瓜烧喝得一滴没剩他还没醉,把我父亲心痛得难过了好几天,嘟囔说:他妈的,我喝水一次也喝不了那么多;再比如,我上小学时,有一年清明节为烈士扫墓,老师请他作为烈士后代给我们上革命传统教育课。讲的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非常幽默风趣,比那些给地主扛过活的老贫农讲得有意思多了,当时的感慨就是:烈士的后代,就是了不起。
   还有另一个传说,我经过印证是真实的:当时村里两派正酝酿武斗,是大顶子愣是凭一张嘴给消弭了,所以后来好多回过味来的人感恩,在他困难时,不时地帮衬他一把。我找过还健在的当时参加两派斗争的长辈,他们说的都差不多。大至情况是这样的:大顶子和两派关系都好,听到风声后,就把两派的骨干都招集到他家里,自已掏钱摆了一桌进行和解。当时说的话太多,都记不真切了,大至意思是:都是一个村的爷们,同一个祖宗,有什么过不去的。不就是平日里积攒的那点鸡毛蒜皮的小过节嘛,还真要斗个你死我活的?咱都是庄户孙,斗来斗去还能斗上天去。斗完了还不是该拉弯弯铁拉弯弯铁,该啃地瓜干啃地瓜干。上级让咱们闹哄,咱不是热热闹闹地闹哄起来了,就当演戏扭秧歌,乐呵乐呵。动真的闹人命可就对不起祖宗了,谁也不是日夲鬼子,不是国民党,都是庄户孙!
   原来,他还真的当戏演了。后来他这些话被人传到了公社革委会领导耳朵去了,差点要打他的反革命。亏了他三代贫农,烈士后代,而且恰巧上面的最高指示也传下来了:要文斗,不要武斗,这事才悄悄放下了。只是,以后村里上报他学习毛主席著作,文艺宣传等好多个先进个人荣誉,都被公社给压下了。要不然,树他个典型,凭他的才华,再次跳出农村,也不是没有可能。
   我记事的时候,大顶子是很少下地劳动的,算是半脱产。不过也挺忙活。村里写大字报,黑板报,画漫画专栏,过年写对联什么的,都是他。过年村里排演剧目,他是又编又导又演,舞台背景他画得比别的村的都好。他还兼任村里的调解,专门解决村里家庭不和,邻里吵架,兄弟分家之类的人民内部矛盾。这个工作对他来说是个美差,经常能有酒喝。特别是兄弟分家,请了去做公正人兼说和人,完事立好了约,按完手印,主家都是要弄上几个菜,喝上一顿的。
   那个时候,村里吵架的比较多,大多是穷架,矛盾化解不了,就要他这个调解员出面。他倒也很负责任,到家里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地调和,一个上午不行就一天,一天不行就两天,到了饭点,总不好意思撵他走。再者也都想讨好调解员,给自己多占点理,所以一般都好歹也弄上点菜喝上几杯,撑个脸面,而且,酒杯一端,矛盾自然就化掉了一半。说实话,大顶子干调解,也确实有一套。曾有一个笑话,有一户婆媳都是斤斤计较的人,还颇厉害,都不是省油的灯,为几个白面饺子闹起了纷争,越吵越厉害,拉拉扯扯闹到大顶子家里去了。大顶子倒是沉得住气,说行啊,小日子过得不错,都吃上白面饺子了。家庭不和这事不小,得好好解决,你们先回去,明天我请支书和几个支部委员一块到你家,咱们正尔八经地把表里理清楚。当天晚上婆媳两个就亲亲热热地拉着手又到大顶子家里去,说不用调解了,已经和好了,都抢着承认了错误。她们算明白了,这一顿调解的代价会太大。
   大顶子给别人当调解,在自己家里却从来不调解。他有三个儿子,小孩子免不了吵架,甚至动手,他从来不管,就是打到头破血流也不管。他有他的理论:能打使劲打,打不过的就知道怕,以后就知道听对方的话。你若是管了,他有撑腰的,以后还得闹腾。所以他家里绝对是遵从胜者为王、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他老婆早亡,家里就他爷四个和他半傻的哥哥五条光棍,乱得不成样子,做了饭都是谁能抢谁吃。
   到我上高中的时候,农村就已经解散了集体分田到户,各家自己实打实地奔争着吃饭了,这一下苦了大顶子。因为大顶子对庄稼不在行,又闲散了这么多年,好喝懒做,地里的草比庄稼都高。别人家生活条件逐渐改善,而他家的日子却愈加不堪,以至于后来把他婶子死后留下的房子都卖掉了。有一年过年,跟他家老二去他家玩,那情景看得我心里发冷。哪里还像个家,哪里有一点过年的气氛呀——脏乱不堪的炕上,大顶子和他那半傻的哥哥都在睡觉。一个老哥们进来给他拜年,他坐起来,从窗台上拿下半瓶酒,找出两个脏兮兮的酒杯,用手指擦了擦就倒上酒,也没有菜,就干拉着喝两杯。在他脸上,已经找不到一点当年的英气,绝对不会让人想到他曾经是一位雄姿英发的才子。他已经对酒有依赖了,酒瓶子放窗台上,半夜睡觉醒了,也要来上两口。
   我大学毕业那年,过年回家,才知道,在这个冬天大顶子死了,服的农药。他应该是绝望才自杀的,因为这一年,他那个和我同龄的儿子得急病,因没钱及时治疗,死了。另两个儿子去南方闯荡去了,没任何音信。是村里人好几天没有看到大顶子,到家里去看才发现的。冰凉的炕上好几个酒瓶子和一个农药瓶子,人在炕上早就硬了。问他那个半傻的哥哥,说他喝了好多酒,也不给他喝,喝完了就一直睡觉。
   大顶子这一死,黄了村里人三千块钱的债。后事是村委出面料理的,参加送行的人倒是不少,可见人缘还是不错的。一些老人叹气:这个大顶子啊,是天蓬元帅投错了胎,可惜了啊。他那块料,当个乡长绰绰有余,当个农民不合格呀!
  
   二、吉子
  
   吉子是我和父亲中间那一代的人,比我大十来岁。我上初中的时候,吉子就早已经是生产队里的十分劳力了,挺壮实的大小伙子。我放假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时,常和他一起干活。
   吉子长相一般般,没啥特点,扔到人堆里不好找。他话不多,干活卖力,不会偷奸耍滑。只是,怎么说呢?好像,说精不精,说傻不傻的样子,村里人的说法,叫做“一块麻糁没吃完”,欠那么一点火候。
   先说一下吉子的“欠”。
   那时候,村里有代销点(商店),人们大多是早晨去买东西,之后就在代销点门口闲聊会儿,再回家吃了早饭上工。这儿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个聊天交流信息的场所,有些不买东西的人也爱往这里聚。有一天早晨,村里一位在城里上班吃国家粮的人,休班回家也来闲聊。这人有点势力眼,只认识帽子盖以上的人,抽烟卷时,只分给村干部。在场的人虽然看不惯,可谁也不表现出什么。这时,吉子转身进商店买了一盒当时最高级的烟卷——大金鹿。他拿着烟卷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分,最后到那位“国家粮”跟前,递上一支。那位“国家粮”伸手来接,手指刚碰到烟卷,吉子嗖地一下撤了回来,说:“你拉倒吧,爷们。你抽个烟卷,只分给当官的,还他妈想抽我的烟,没门!”把那个“国家粮”闹了个大红脸,尴尬至极。这事,“正常人”还真干不出来。
    说他“欠”、傻吧,可他往家里搂却一点不傻。比如:秋天收花生,毫无疑问,是不允许随便吃的,吉子绝对遵守,一个也不吃。可如果谁偷吃,被他看见,他当即就大摇大摆地吃,一股劲吃饱了才完事。你要是说他,他一指那个偷吃的人,理直气壮地说:“就许他吃,不许我吃啊?欺负人呀。”谁往口袋里装一把,他肯定要把所有的口袋都装满,你说他,他还是那一句:就许你们装呀?
   为这样的事,好多人恨得牙根痒痒,可又没办法,谁让他“欠火候”呢?不能跟他计较。想揍他吧,莫说不能随便打人,真打,还真不一定打得过他。这样的人,皮糙肉厚,还下手没轻没重的,别反倒吃了亏,还落个欺负傻子的名声。有一次,就有一个愣头青找茬报复,动了手,结果反被吉子打得嗷嗷叫唤。他们报复吉子的办法就是把脏活累活都往他身上推。不知道是吉子看不出来,还是不计较,吉子从无怨言,乐呵呵地接受,反正有的是力气。也正因为吉子能干,队长就常常护着吉子,使他不至于太受欺负。那些人最损的,是拿吉子没有老婆说事取乐。
   有道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吉子已经往小三十上奔了,还没娶上老婆。吉子的父母急得到处托媒拉纤,村里的好心人也着急帮忙。老话说得好:男人是耙耙,女人是匣匣,不怕耙子缺根钩,就怕匣子没有底。像吉子,不馋不懒,一身的力气,虽然说“欠”那么一点点,缺了几根钩,但也还应该算是一张挺不错的耙耙,娶个匣匣把守着,过庄稼日子应该还不错的。可奇怪的是,村里比吉子“欠”得还大的人都能娶上个还算得上是女人的老婆,而吉子却一直单着。据说,他离婚姻殿堂最近的一次,都和女方家“过红”了,可最后还是功败垂成。
   在集体干活,少不了一些好逗乐的人讲笑话开玩笑。这其中,带颜色的内容占一多半,就有的人专拿吉子开涮。比如,有一次,村里放电影,好像叫《红楼二尤》,里面有尤三姐为教训贾珍贾琏兄弟俩而故意挑逗他们的香艳桥段。第二天,几个人故意在吉子面前谈论:昨天的电影真他妈过瘾,你看那尤三姐,那真叫一个俊,能搂着睡一宿,死了也值。哎,吉子,你小年轻的看了能睡得着觉吗?反正我他妈是睡不着,和你嫂子……把个夫妻房中之事说得露骨而又详细。最后还问:怎么样,吉子,过瘾吧?哎,我教你个法,你去买两斤肉,然后……都一样,都是块肉,也都有腥味。只惹得大伙狂笑。这时候他们会冲我们几个孩子骂道:小破孩笑什么笑,懂什么,滚一边去。有时候他们起劲地讲着,会有长者制止道:别啥都咧咧,有孩子呢,都教坏了。他们反而说的更起劲了,说:现在哪儿还有孩子呀,你问问他们,哪一个不懂事。你看看他们的裤裆,都他妈支棱起来了。他妈还行,没有不好使换的,都过来,给你们检查检查谁的最硬。

共 766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继之于作者的前篇《乡村人物三题》,这篇《乡村人物二题》可看作是它的姊妹篇。大顶子和吉子,是两个悲剧人物,说他们平凡也罢,普通也好,都是农村扔在人堆里找不出来的人。但细细品读这些文字,两个人物一生的命运又是那么坎坷离奇、曲折不幸,读完令人唏嘘不已。大顶子算是烈士家属,一表人才,一米八的大个,脸庞瘦削。吹啦弹唱样样拿得起来,能写会画,口才极好。本来凭着这些过硬的条件,前途无量,但从小娇生惯养的他,承受受不了省体育队严苛的高强度训练,当逃兵逃回了老家。这一弱点导致他一生的命运发生了转折,用人单位也弃他而去。在农村干重活又吃不了苦,后半辈子只能靠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活命。后半生和三个儿子、一个傻哥哥过得十分艰辛穷苦,最终落得自杀的悲掺下场。他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对他只能“哀其不幸,努其不争。”吉子是农村光棍的典型代表,只因“欠火候”,是被众人取笑的对象。一次骗亲,让他人财两空,遭受打击。本来对生活重新燃起的希望又一次破灭,结尾最后一次见到他的描写非常有特色,联想到了《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被水狼附体的传说又为他蒙上神秘色彩,但愿他不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乞丐,而是一个看透人间冷暖的高人。感谢作者将目光聚焦在这些卑微渺小的人物身上,他们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编辑:莫道不销魂】【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1201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莫道不销魂        2017-11-23 16:08:47
  编辑出来晚了,让您久等了。抱歉,这两篇人物专题写得很好,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值得品读。期待更多精彩!
用点滴文字,守候心灵家园。
回复1 楼        文友:闲书清茶        2017-11-23 22:01:32
  谢谢老师美按,辛苦了。
2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1-23 21:32:12
  一篇好文,文笔细腻优美,角度新颖,手法独特,阅后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欣赏佳作。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3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1-23 21:34:11
  感谢赐稿流云,祝在流云创作愉快,佳作连连!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4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1-23 21:36:27
  期待您的更多佳作!问好,遥祝冬安。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回复4 楼        文友:闲书清茶        2017-11-30 17:32:46
  谢谢老师!
5 楼        文友:闲书清茶        2017-11-23 22:00:42
  谢谢老师们鼓励!辛苦了!
6 楼        文友:艺苑奇葩        2017-11-24 15:17:11
  一人一画像,一题一文章。以典型的事例,托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叙写着他们的平凡的人格魅力。
   向作者问好,文祺冬安!
读书写文,乃雅兴欣赏,沉其内,即使百年也不孤独!
回复6 楼        文友:闲书清茶        2017-11-30 17:33:30
  问好老师
7 楼        文友:无悔红烛        2017-11-29 19:54:41
  人物性格鲜明,烙上时代的印记!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况,欣赏佳作!
回复7 楼        文友:闲书清茶        2017-11-30 17:33:57
  谢谢老师
8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17-11-30 16:36:01
  两个社会最底层的活物,蝼蚁一般。有他,不过是人生百味的一味微不足道的调料,不见多余;没他,也不见其短缺;但他们又各有各独特的生命轨迹,独特的性格。作者无疑很善于把握人物的个性。相比之下,大顶的命运是悲惨的,但死了也就死了,一了百了,很快也就被人忘却;而吉子,作者弄了一点儿玄虚,倒是让读者更为关注:那两句话,他是从哪里学来的呢?用的又是那样恰切,我如果在场,也会出一身冷汗!
回复8 楼        文友:闲书清茶        2017-11-30 17:34:34
  谢谢老师了!
9 楼        文友:艺苑奇葩        2017-12-01 19:22:46
  祝贺作品加精!遥寄问候文祺冬安!
读书写文,乃雅兴欣赏,沉其内,即使百年也不孤独!
回复9 楼        文友:闲书清茶        2017-12-01 21:54:24
  谢谢老师
10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12-01 19:58:23
  恭喜美文加精,问好,流云因您您更精彩,期待您的精彩再现!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回复10 楼        文友:闲书清茶        2017-12-01 21:54:58
  谢谢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