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有奖金”征文】老屋的影子之小食物(散文)

精品 【荷塘“有奖金”征文】老屋的影子之小食物(散文)


作者:梦蝶书生 布衣,320.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32发表时间:2017-11-27 20:07:52
摘要:一个老妪的离去,在我们这个小村竟意味着另一食物的终结。易老太的“乌龟心”,估计再不会有人做了,而且村里独一无二风味的咸菜随着易老太的殁去,不会再有人想起了。


   一、乌龟心
   估计这名目会让那些吃腻了大餐的土豪和大款官僚眼睛绿一次了。从来只说甲鱼乌龟什么的,这世上居然有“乌龟心”这道菜,真是闻所未闻。
   乌龟心,其实只是小村腌制的一种咸菜,上岁数的人大概都是知道的。
   “乌龟心?哦!”柱杖的老头或老太太眼睛浑浊地摇了摇头,“那东西……”又摇了摇头。
   “那东西怎么呢?难吃?好吃?”总之,小村里关于“乌龟心”这东西,听到的多是没有结果的半截话。
   我并不知道这道菜的真实名目,如所有初听这道菜名的人一样,很是好奇。
   乌龟心?是乌龟的心?这东西如何吃?什么味道?
   直到某天早上,母亲从隔壁易老太家还过竹筛回来,手里捧着一碗黑豆豉,是易老太特意送过来让我们尝鲜的。
   这咸菜是家家都会做而必须要做的,但易老太的咸菜却风味独绝,在村里别无二家。
   豆豉中有老苋菜梗似的脆块。夹在筷尖上,乌白,母亲说,这是乌龟心呢!
   我愣了一下,乌龟心在心中的传奇刹那间默然失色。原来,传说中的乌龟心竟是这模样!这和乌龟哪有半点关联?明明就是植物根茎,怎么就想出这鬼名?
   吃过“乌龟心”,咸而略脆外,竟没尝出任何别的味道。
   后来才明白了,因为干旱,村里家家菜园几乎绝收,就连不择贫瘠旱涝的洋姜竟也枯萎了,将洋姜干枯的茎心剥出来,放在豆豉中腌渍,就是乌龟心了。
   为何叫“乌龟心”?这名目竟出自谁之口?或者纯乎就是过屠门而大嚼的心理暗示?我想称之“乌龟心”,就已经将难登大雅之堂的可怜咸菜上升到与鸡鸭鱼肉比肩的境界了。
   乌龟心,或者只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不知易老太是否这道菜的创始人,在易老太心中,或者乌龟能和鱼肉扯上关系,而鱼肉就是美味,取名“乌龟心”,大有公子宋“染指于鼎”的悲壮气概。
   自那次尝过“乌龟心”后,竟再未听人提及这名目。偶想起,向村里有掌故阅历者请教,这“乌龟心”是怎么来的?
   乌龟心?什么乌龟心?
   我于是解释,“乌龟心”就是用干枯的洋姜梗剥出的心腌制的。
   哦,你说这个吗?听到是听说过,可是……他摇摇头走开了。
   我确信,这“乌龟心”就是易老太首创而命名的咸菜,而且我也确信,自易老太去了以后,这个世界上可能再不会有这道叫“乌龟心”的咸菜了。
  
   二、洋姜
   像洋姜这种一直保留原始称呼本色的菜很寥寥,我一直以为那长在荒坡上、地沟头和乱石缝里的洋姜其实应该就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是“土著人”,因为以国人的“崇洋”情节来看,若果真有“洋”的血统,是断不会弃之荒野任其自生自灭的,虽不至锦衣华宇,但至少会留心看顾,但偏偏洋姜就例外。
   洋姜又名“菊芋”、“鬼子姜”,是一种多年宿根性草本植物,原产北美洲,十七世纪传入欧洲,后传入中国。这是书上的解释。许多小摊上有人将“洋姜”写作“凉姜”,纯属无知。
   洋姜从哪来?对村人来说,这并非他们关心的。在村人心里,洋姜是萝卜白菜这些家常菜外调剂口味不可多得的美食。
   洗净、切块,抖散在禾场空地,也许就铺在那张青蔑晒簸里,晒簸搁上屋脊,赶着秋阳,裹着秋风,不火不躁,待洋姜晒出筋道,手指一捏,松手,弹开,正好。
   加盐封坛,置之后厨墙角。
   既久,墙角老土坛似乎被时光遗忘了。人影来去,蛛丝乱结,后来蛛网也破敝,履上厚厚烟尘。
   直到有天午饭,鼻息里忽有酸甜的香味。
   炒洋姜呀?
   炒洋姜。
   洋姜、洋姜……
   桌边于是交织响起了碗筷声,酸香味道刹时勾起所有人的食欲。这才明白,关于洋姜的惦记,其实一直埋在意识最深处,彼时如饥渴行将淹毙的鱼,便迫不及待地浮出了水面。
   甜而脆的炒洋姜,如果再加上红辣椒丝,竟如萧红笔下的东北豆腐,用筷子触了一点点豆腐,就能够吃下去半碗饭,而炒洋姜,一小口,瞬间,酸甜鲜辣,如雨后春草,沿着舌尖疯狂蔓延,深埋的渴望,面对着奔涌而来的春色,竟猝不及防。
   于是,桌上这碗炒洋姜竟比萧红笔下的东北豆腐还要再多浪费两碗玉米粥了。
   小村美味的炒洋姜并非常有,随便在荒坡上、田旯旮,甚至乱石堆里,或许就有洋姜的身影,但收获却寥寥,一大片坡地所得不过一小竹蓝。
   村人也不去刻意侍弄,收过的洋姜地,等到春来,地下宿根萌动,就又是一片盎然了。只不过,这东西却总不见丰收。
   寒冬腊月,无所果裹,那片收获过的洋姜地里就有枯瘦的孩子,手握树棍翻寻,总会有几块别人未发现的洋姜,洗净,剥皮,脆甜,却夹杂一股奇怪的涩。
   乌龟心创始人易老太的腌洋姜,举凡村里的咸菜,独领风骚。易老太自己发明的甜姜,村人更是赞不绝口。有幸得尝,却很不合我胃口,甜得过腻,不甚念,但易老太的酸辣洋姜,那种脆爽开胃的感觉,每每想起,不觉潜液。
   约数年,易老太竟悬梁自尽了。
   送葬的那顿午饭,桌上有炒洋姜,还有易老太独创的“乌龟心”,看着老太家天井石栏边那棵秋姑娘,果实如枝间窜起的火焰,空气中凝固着阴暗的味道,我竟对无比钟爱的洋姜一下失去了兴趣。
   一个老妪的离去,在我们这个小村竟意味着另一食物的终结。
   易老太的“乌龟心”,估计再不会有人做了,而且村里独一无二风味的咸菜随着易老太的殁去,不会再有人想起了。
  
   三、玉米浆粑
   记忆里,玉米印象尤为深刻。
   如果还算风调雨顺,这一年红薯和玉米都会有不错的收成。仓柜里是玉米,后厨角落里是玉米,廊檐下墙缝的木桩上也悬着玉米纽子,甚至年画上就是一个红兜肚的胖孩,抱一棵硕大的玉米。
   作为村里主食的玉米,有许多种做法。野菜玉米粥、南瓜玉米羹、老玉米贴饼子、焖玉米碴子饭、玉米疙瘩……不一而足,翻来覆去,细看碗里,还是玉米,这林林总总的花样,不过就是心里安慰罢了,大家心知肚明。
   烤玉米,一些人装模作样大呼小叫的美食,在小村,一根烤玉米棒子,不见得有多大诱惑,放在灶台上的乌黑玉米,冷而硬,耕了一天地的人走进后厨,面无表情地抓起那根冷硬的玉米走到院子里,有气无力地蹲在后檐下,攥着玉米棒子啃一口,黑灰沿着嘴唇纷纷扬扬,咧开嘴,嘴唇黑了,牙齿也黑了。
   伸手捋掉嘴角的玉米须,想一想,手剥玉米粒,一把一把地塞入口中,鼓着腮帮费力咀嚼,眼睛盯着石上青苔,依旧没有表情。
   烤玉米棒子在许多人的认识里就是鲜嫩可口,但在小村种玉米的季节,却难得吃上几回烤嫩玉米,因为那会被认为浪费,所以有时就连已老硬的玉米也拿来烤,只图方便省事填饱肚子。
   虽如此,但玉米在小村却有在我看来极奢侈的时候,比之玉米饼玉米糊诸多果腹食物的不同,玉米浆粑的做法却极讲究。那是家里来了贵客,即便家徒四壁,小村人也会穷其所有大方一回。
   初生玉米刚生到饱满,掰下来,取专用细铁锥沿玉米纵列剥下,剥时极小心,力稍大则粒破汁流。剥好的嫩粒清水漂净,上石磨磨成糊。小火清锅,细煎,一张张浆粑摆在了盘里,色泽金黄,幽香诱人。
   某天清晨,易老太给我家送来一盘玉米浆粑,灿黄,像极了煎鸡蛋。少不更事的我见了,迫不及待抢下一块,才入口,素淡寡味,很无趣地放回盘中。
   看来,奢侈的玉米浆粑,于我只是一种传说中的美味了。说奢侈,只不过吃上一回玉米浆粑,极难得罢了。
   年稍长,再吃玉米浆粑,才真实体会到浆饼独有的味道。
   有天,还蒙蒙亮,湾子的四元来敲易老太大门。
   “姨娘,我要吃浆粑!”
   易老太手握锅铲说:“天都亮堂了,你说梦话呢!又没推磨,哪来的浆粑?”
   四元满脸疑惑说:“没推磨……昨晚从下湾回,您老堂屋里灯火通明,石磨嚯嚯响……”
   “你是见鬼了!”易老太侄女从门缝里伸出了那颗蓬乱的头。
   四元走远了,身后易老太和侄女面面相觑。
   “大,他这是见到鬼魂出窍了吧?”
   易老太脸色贴青说:“怕是你幺叔回来了?”
   “幺叔都走十几年了……”
   门“砰”的关上了。
   关于玉米浆粑的这几句对白,不想竟成谮语。那个秋天,易老太后屋悬梁自尽了。
   而我再没有吃过,甚至再没听到有关玉米浆粑的说法了,偶而这种叫玉米浆粑的食物,会出现在记忆的某个角落,茕茕孑立,很是落寞。
  
   四、酱缸
   住在小村里,如果哪家餐桌上没有一碗酱,是很奇怪的事情。甚至,如果哪家没有一只酱缸,几乎可以说这不是正经过日子的人家。
   酱的原料很多,豌豆、黄豆、辣椒、红薯、小麦,无不一可以做酱。
   那个红脸长人,像是魔王一样,二里半被打得眼睛晕花起来,他去抽拔身边的一棵小树,小树无由地被害了,那家的女人出来,送出一支搅酱缸的耙子,耙子还滴着酱。
   这是萧红笔下东北老酱缸的木耙子。
   我疑心这酱缸里是黄豆酱,因为那地方多黄豆,所以萧红笔下多豆腐的回忆,甚至还有一座专门的豆腐坊。
   在小村里,黄豆和豌豆却极稀罕,不容易获得,纵算有,也不舍得拿来做酱,多做了盐水豆待客下酒。若逢年节,掏出一二升黄豆,做三二块豆腐,或小半篓豌豆,做一盘豆糕,绝不舍得轻易拿出来品尝,非等年节那一顿饭,一咕脑上桌,以示丰盛。
   而辣椒多做了酸椒粉和泡椒,至于红薯,除开当碗里的主食外,殷实人家会拿来熬糖,以备切糖糕。
   这样算来,轮到做酱的大约只剩小麦了,可是就年成算下来,小麦仅收得二成,勉强磨得一布袋面粉,藏之仓柜,留待过年,剩下的只有麦麸做酱了。确切说,这不是麦酱,是麦麸酱。
   从秋天的第一缕阳光开始,那只小锅口粗细的大瓦缸沿着木梯,被搁置在了瓦脊楞子上,那里更接近阳光。
   瓦缸里黑色的麦麸酱,暗沉沉毫无生气。缸口裹着一层塑料布,晴日敞开,阳光直射在酱缸里,阴雨天便覆上塑料布。
   时常,瓢泼大雨在酱缸的塑料布上发出沉闷的“噼啪”声。
   偶尔,一只猫会踩着塑料布越过酱缸,留下几处爪痕。
   风吹日晒,那双插在酱缸里的竹棍,隔段时间便翻动酱缸,就这样反复翻晒着。
   终于有一天,乌桕树下吃着生红薯的我们,在一阵从屋脊上掠过的风里,嗅到了那种特有的酱香。
   谁家酱钵?
   你家的。
   不是,好像是你家的。
   女主人踩着木梯,手里拿着葫芦瓢和木勺子,从屋脊旁的梯子上下来,葫芦瓢里金黄的麦酱,风中弥漫着浓郁的酱香。
   晚餐的桌上便多了一只酱碗,筷子蘸上一点入口,咸而甜,赶紧吃几口玉米粥。
   然而,餐桌上就总是那一碗酱,吃多了,舌尖上感觉很单调,渐渐就又乏味了。
   其实,我们对酱缸并没有太多期待和渴望,只不过比起空口喝玉米粥,面前摆一碗酱,略差强人意。
   看着每顿摆在面前的那只同样乌黑的酱碗,未免心生怨气和厌倦来。
   于是就地取材,想法子调剂一下口味。
   在酱缸里埋下几根萝卜或辣椒,酱碗里突然就多出了新鲜的味道。酱过的萝卜脆甜,而辣椒配酱,那额头上冒汗的人捧着碗,胃口大开。
   尝试着将蔫干的黄瓜、扁豆和刀豆也埋入酱缸里,等到酱渍足时,从酱缸里扒出来,黄瓜、扁豆和刀豆,透着酱香,爽脆可口。
   酱缸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
   有一年冬季,大寒,后园菜悉数被冻馁而死,我们尝试着将秋天储存的老南瓜切成条状埋入酱缸,酱过的南瓜香甜脆爽,及至翌年初春,还在酱缸里的南瓜竟发酵成糜,成了南瓜麦酱,酱香浓郁厚甜,村人尝过赞不绝口,那年的南瓜酱,直吃到夏末那一茬豌豆收获。
   许多年再没吃过麦酱了,而那一年偶得的南瓜麦酱,似乎只成为唯一的记忆了。
   某次,应约赴某人家宴,酒至半酣,主人颇神秘地捧出一拳大瓦罐对我说:“这是从南方某著名世界购物中心专程带回来的好酱,不舍得吃,拿出来,大家尝尝!”
   启盖,上桌,我瞟了一眼,这……这不就是村里的麦酱嘛?乌黑的颜色,毫无生动可言,甚至还不如屋脊上酱缸里才晒几天的成色,比之我老屋餐桌上不起眼的酱,实在是逊色也。

共 47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乌龟心也是一道菜?任谁都会惊愕,都会迷惑,作者就这样出了个谜题。读下去就明白了:原来是将洋姜干枯的茎心剥离出来,放在豆豉中腌渍后取出,实际就是一咸菜,就是吊人心胃的“乌龟心”了。说起洋姜,大部分人并不陌生,甜而脆的炒洋姜,如果再加上红辣椒丝,竟如萧红笔下的东北豆腐,其味不言而语。对于玉米浆粑,作者可是尽用了文字的艺术组合:素淡,若穿行在青草铺地的森林,晨露湿了衣襟;幽甜,如在冬日无风的某个下午,躲在草垛下晒着暖阳。清心,则仿佛悠闲走过村巷的瞬间。再看看作者笔下的酱缸:在酱缸里埋下几根萝卜或辣椒,酱碗里突然就多出了新鲜的味道。酱过的萝卜脆甜,而辣椒配酱,那额头上冒汗的人捧着碗,胃口大开。看到这里,令人不禁馋眼。作品将本不起眼的传统小菜描写的习习生辉,堪比了山珍海味。作品独出匠心,前后遥相呼应,很有可品之处。推荐共赏!【编辑:悍雨啸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130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7-11-27 20:09:06
  如此美味,得空一定尝食一番。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2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7-11-27 20:09:55
  感谢奉献佳作,祝福浊作者。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11-27 21:03:55
  生动的描摹,带给人视觉和味觉的享受。足见老师对这些小吃的喜爱之情。问好老师。祝创作愉快!
回复3 楼        文友:梦蝶书生        2017-11-30 19:07:39
  蒙加青眼,请多指教!
4 楼        文友:天龙        2017-11-30 17:16:22
  祝贺梦蝶书生老师美文加精,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回复4 楼        文友:梦蝶书生        2017-11-30 19:08:15
  蒙加青眼,请多指教!
5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11-30 17:37:13
  祝贺老师美文获精!问好老师。
回复5 楼        文友:梦蝶书生        2017-11-30 19:09:11
  幸福的荷塘!请多指教!
6 楼        文友:牙牙吉祥        2017-12-01 21:39:38
  祝贺老师美文获精!几样传统小菜被老师描写得活色生香。点赞
经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