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荷塘“有奖金”征文】国学的天空(随笔)

编辑推荐 【荷塘“有奖金”征文】国学的天空(随笔)


作者:笑林小屋 童生,970.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14发表时间:2017-11-27 23:58:51
摘要:国学是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古代先哲圣贤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

国学是什么?
   国学是子曰,是之乎者也。
   国学是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国学是孔孟老庄,诸子百家,四书五经,五术六艺。
   国学是诗书礼乐,唐诗宋词,元代戏曲,明清小说。
   国学是经史子集,四库全书,梅兰竹菊,琴棋书画。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过去所说的“国学”,相当于“太学”、“国子监”,是官办的学校,也是藏书与讲学之所。
   “国学”之今意,相对“西学”而言,亦称“中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和学术,是以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所呈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
   国学,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无所不包,星河灿烂。
  
   一
   国学是文脉,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底蕴,是数千年来先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国学是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古代先哲圣贤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
   国学是民族精神的家园,是流淌在炎黄子孙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沉淀在中华民族灵魂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
   慎终追远,文化是魂,文化是本,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国学承载着道德伦理观、人生价值观,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国学是立国之本,章太炎先生认为,作为“一国固有之学”,国学关乎国运,倘若国学不兴,国家就无以自立;倘若国学消亡,那这个国家就真的消亡了。
   学国学,用国学,国学是理想是志向,国学是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国学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学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昔孟母,择邻处”、“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国学是悠远的历史,是丰富的知识,是生命的追求。
   面对日益兴起的“国学热”,我想说,国学不是凑热闹、不是玩高深,不是故弄玄虚。国学之教化,本身就具有平民性和草根性,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就是中国历代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
   滋润在国学的天空里,没有霹雷闪电的脑洞大开,也不需要飞沙走石的头脑风暴。国学就像朱自清优美的散文,爱群居也爱独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吹面不寒杨柳风,润物细无声,那颗“仁爱”之心是点点滴滴慢慢滋生滋长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经典的格言,正是通过耳濡目染渗透到我们的骨子里,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规范。
   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就在它以小见大而又关爱人性,通俗易懂而不艰深晦涩。“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就这样以简约化的方式,把抽象的人性表达了出来。
   在儒家,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必须经过后天的教化和养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在口耳相传中规范着言谈举止,成为文明人起码应有的常识。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治家格言》开篇就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着朴实的道理,家规体现在一个家族上就是家风,体现到个人身上就是他的家教。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大儒朱熹在《家训》中把礼乐之教、孔孟之道,内化为言简意赅、爱憎分明的生活哲学,认为此乃日用常行之道,人不可一日无也。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包括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算术,辅之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国学有技能的培养,更注重道德品行的养成。修身成德,培养君子人格,最为关心的是道德与人性。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尤其以德为主,礼教为先。
   中华民族,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来而不往,亦非礼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礼之用,和为贵”,“和”就是恰当、恰到好处。合乎“礼”就得有度,处事要符合一定的尺度,无过也无不及,做得恰当方为可贵。礼的主要功用,是要以一定的规矩来节制人们的言行。
   物欲横流,礼坏乐崩,尤其需要“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通过礼乐教化,使人懂规矩、守法度,促进社会秩序化,促进社会和谐化,提升社会百姓文明水准。“道之以齐、道之以礼”,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需要用“礼”的秩序、礼的仪节去规范。
   礼乐教化,协和万物,礼包含着法,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制度,是外在强制的法律与内在自觉的道德的有机统一。法律是红线,道德是底线,为人处世要有底线思维、底线意识。国学中充满着治世经验与智慧,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
  
   二
   子不教,父之过。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教化不立则万民不正,教化立而奸邪皆止。
   教化行而习俗美,儒家历来重视道德教化与民间信仰的培植。
   儒家以教化为先,讲礼乐伦理教化,礼教使社会秩序化,乐教使杜会和谐化。
   儒家重视社会自治与社会公平,致力于肯定私人利益与私人空间,营造人人感到安宁的生存环境。
   董仲舒说:“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
   恩威并重,教与罚相辅相成。不教而诛,民不畏死,又奈何以死惧之。但教化并非奴化,并非空洞的说教,儒家在人文教化过程中重视启发与实践。公民道德的重建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土壤,儒家公私义利之辨、君子小人之辨、天理与人欲之辨,对今天重建官德、重建世风大有裨益。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让经典国学走进城乡,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重新成为中国人内心的精神价值,以充实日益空虚的灵魂,已是刻不容缓的当下之急。在逐渐发酵的国学热中,不免沙泥俱下、鱼龙混杂,应当让思考的理性回归内心的自省,而祛除物欲膨胀的逐利浊流,回归国学义利之辨的本源、本意。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国学的核心思想理念彰显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国学的核心思想理念蕴含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正泰和的生活理念。
   国学浩如繁星,处处国色生香。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真切体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丽魅力,我们就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向国学经典致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
   向国学经典学习,“吾日三省吾身”、“凡出言,信为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国学经典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诵读古诗文,与历史上优秀的中国人对话。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诵读吟咏中,成为心灵里最清纯、最美好的记忆。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生存压力日益剧增,也许我们真的会不堪重负。市场文化领衔世界,人文精神退居二线,时下流行的快餐文化更让我们对传统的认知碎片化,很多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向我们袭来,稍不留神就会迷失。红尘纷乱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筑起精神的高地,学会用国学文化充实空虚的行囊。
   国学的学习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学几篇古文背几句诗词就能涵盖的。国学在我们执着的追寻中,在我们向善的行动中,在我们取舍的考量中,在我们学习的充实中。
   修身,立德,懂礼貌,知礼仪,学做人,会做事,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真正行动起来,长期坚持下去,不让感恩成为只挂在嘴上的说辞,用实际行动学会感恩和回报,潜移默化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处事习惯。
   亲近国学精粹,领悟国学精粹,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存留下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播撒民族文化的种子。曾几何时,传统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即使在元朝与清朝,外族入主中原时,经典国学教育也不曾改变。
   国学经典蕴藏着中华几千年积淀的智慧精髓,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匠与治国能臣。正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国人的成长历程,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生活在浓浓的国学氛围中,我们才能受到文化自信的熏陶。
   国学经典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让我们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知识的宝库,用圣贤的教导唤醒我们迷失的智慧,砥砺我们的品行、健全我们的人格,找到我们的方向,照亮我们的前程,幸福我们的人生,强大我们的国家。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国学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学习国学经典,从小接受陶冶,让传统文化走进日常生活,规范日常行为,成为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才能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传承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出中华文化新辉煌。
   国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国文化的重建,价值系统的彰显,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国民凝聚力的增强,也在给现代世界提供新的精神营养。
   在国势颓微、民族危亡之时,章太炎大声疾呼:“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
   “学亡则亡国,国亡则亡族”,国学不只是学术文化的概念,更是民族性与民族魂的概念。面对外来列强的野蛮侵略,近代仁人志士试图以保文化学术来救国家民族。
   梁启超说:“吾不患外国学术思想之不输入,吾惟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脱崇拜古人之奴隶性,而复生出一种崇拜外人、蔑视本族之奴隶性,吾惧其得不偿失也。”
   国学是开放的、包容的,提倡国学与吸纳西学并不矛盾。但我们不能从盲目崇拜古人转向盲目崇拜洋人,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都是糟粕,外国的月亮都是圆的,崇洋媚外的奴性当休矣!
   国学不只是上层精英传统,也包括各地域各民族的风习、礼仪等民间民俗文化。国学不只是汉民族的学术文化,也包含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学术文化及其与汉民族的交流史。
   “一体多元”,“和而不同”,不同时空、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不断碰撞、交流与融合。国学并不是汉民族的专利,汇聚了历史上多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拥有的文化精神资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体认得越深,发掘得越深,就越能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把握中华国学精神与治国方略,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地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
   有文化认同,才有心灵归宿感,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
   国家的兴盛与国学的复兴相辅相成,只有确立文化自主地位,才能真正理解和消化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

共 505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清朝学者龚自珍研究历史得出结论:“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焚书坑儒”,多少学说失传?自鸦片战争后,国学遭到一次次冲击与毁灭,根基越来越浅;近代国学越来越浮夸,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国学是一种信仰,是对历史,对文化的信仰,而这些我们也在逐渐失去。随笔《国学的天空》在我们的心头猛然一击,让我们在浑噩中觉醒。作者引用孔子、孟子、朱熹、范仲淹等大量的圣人、先哲的文字,论述传承国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钟可以退回到起点重新开始,历史却不能重演,然而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承接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的继续前行。正如作者文章之中所表述的,我们的国学必须承接过去,面向未来,好文推荐共赏。【编辑:上大人孔乙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17-11-28 00:01:59
  文章虽然一篇随笔,但气势宏大,文字洋洋洒洒,圣人先哲的精辟论述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国学修养,学习了!
2 楼        文友:风萧萧易水寒        2017-11-28 08:41:34
  敬茶给老师。为您深厚的国学功底表达敬意。我喜爱国学,但缺少文化底蕴,今读老师厚重的文字,学习了知识,让自己都国学更加热爱。盼老师多发这样的文章,让更多的人学国学,爱国学,以国学的精髓立身与世。祝老师笔耕不辍,遥祝冬安。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11-28 09:01:43
  饱满而厚实,扣人心弦!对国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感谢老师带来精彩文章!祝老师创作愉快!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