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爱是诗歌的力量》 ——青年诗人吴相瑜《星空》赏析
读吴相瑜的诗,给我的感觉压抑,纠结,略带悲凉,但并不缺爱的光亮。
天空灰暗灰暗的
鸟儿都隐藏了踪迹
我故乡的父老乡亲啊
白发苍苍
在风中和田野里的庄稼一起摇晃
他们在泥泞的路上爬行
迎面而来的尘土
淹没了枯瘦的脸庞
细小的疾病在午夜
吞噬蹒跚的身影
呻吟的病痛和雨声一样
惊醒了睡梦
我感到了羞耻
贫穷如迎面的尘土
覆盖整个故乡
——选自吴相瑜的《贫穷》
故乡,被贫穷折磨的乡亲已经麻木,只会“在风中和田野里的庄稼一起摇晃”,而贫穷犹如尘土迎面扑来,顷刻间,覆盖了故乡。这一切,都在相瑜心里烙上了印记,刺痛了他的每一根神经。对故乡对故人的贫穷现状,他发出了呐喊,而这一嗓,充满了爱的悲凉。
记得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此刻,相瑜的心情和他一样。
一个人吃饭睡觉
一个人读书旅行
一个人在墨水中哭泣
去白纸上写下灵魂的栖息地
一个人在空房子里凋谢绽放
听那冷雨敲打屋檐
陷入巨大的悲凉
一个人居无定所
看潮起潮落
在寒风中瘦成一把骨头
那么就踏上火车
去远方把自己埋葬
精神的利爪啊
紧紧地抓住漂泊的魂魄
以闪电的火种燃烧自己
不死在故乡!
——选自吴相瑜《不死在故乡》
相瑜带着对故乡贫穷的无奈离开了家乡,他没有欢呼,没有雀跃,只有满满的悲凉。“不死在故乡”不是背弃,而是承诺,一种逆流的志向。
母亲的叹息惊醒了暮色的蛙鸣
父亲的身影在黎明的街头一再压得更低
我再也无法融入故乡
无法融入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甚至一言一行一毫一发
……
我的一生是个诅咒
打破了故乡传统的活法
——选自吴相瑜《我的一生是个诅咒,打破了故乡传统的活法》
诗人力争打破故乡传统的活法,试图探索出一条新出路,从而唤醒故乡新一代农民的意识。目前,国家提倡的“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仅仅体现在工业上,国防建设上,还适用于农业上。新一代的农民不应该默守陈规,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是如何唤醒新一代农民的意识,唯有文字的力量最强大。吴相瑜就恰到好处的发挥了文字的力量,他不仅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农村贫穷的根源,还通过诗歌记录了创业的不易。
天亮了,又该去何方
骑上单车在城市的中心画个圈
雾霾里徘徊旋转
屋檐下开水泡面的食欲
却还要穿着长衫
买一份报纸的尊严
——选自吴相瑜《失业记》
我们是蚂蚁一样的焦虑
在这烈日下从南到北
所有的人都在挣扎喘息
居无定所
十万大山压着我们的身体
蜗居在这片土地所有的人
只有等待一道闪电
打破命运的枷锁
——选自吴相瑜《蜗居》
相瑜选择了打工者常遇的经历——失业和蜗居,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远离故土,为生计打拼的艰辛。行走在故乡与城市之间,我们的打工者都怀揣着改变传统活法的梦想,渴望住进高楼,渴望拥有家庭,更渴望得到应有的尊严,可是,这一切又谈何容易。
三十岁以后
再也不敢数落叶
那是日子的余温在与湿润的青春道别
三十以后
再也不忍泣秋风
那是岁月的客船把我推向红尘滚滚竞渡
只是掩面翻书
不再提雨水中轮回的情缘
唯有挑灯夜读
用内心的火焰煎熬失眠
我愿用草木之身遮蔽人间太多的尘埃
师父身披风霜雨雪扣响柴门
去吧!就是放下
当我远走的背影融为一滴墨
落入星辰大海
娘亲依旧在故乡的那头
手持一盏佛灯
若隐若现
三十以后啊
我依旧是不成器的孩子
……
——选自吴相瑜《三十以后,我依旧是不成器的孩子》
身在城市,心系家园,母亲手持佛灯,独倚门框,翘盼儿郎归,在诗人心中都化作力量。可是,这一切谈何容易,诗人多年的打拼换来的并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自己的“不成器”。压抑,纠结,还有悲凉,一股脑充斥在诗歌间。诗人吴相瑜通过叙事性表述,把一个个事例鲜活的呈现出来,可见他对打工者的同情与爱怜。
诗歌以情感真实为基础,情真意更浓。相瑜的诗,每一首都倾注了满满的情,其中有不少关于家人的,如《母亲》《妹妹,请原谅》《爸,我背着一把刀,出行在你年轻时的江湖》;还有关于爱情的,如《那个女孩,在街头转身给我一个拥抱》《情事》《破碎的美丽》《七夕,不惑的情殇,锁在一个人的瞳孔》。
相瑜的诗,看似叛逆,实则不然,他以小见大,表现出诗人对家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正如他诗里所描写的“我依旧眷恋着艰难的尘世,比如村庄的麦田、炊烟,比如广场的时钟、月光,再比如一个人潦草的肉身,干净而丰富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