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影视剧本 >> 女娲补天与造人

编辑推荐 女娲补天与造人


作者:三宽居士 举人,4018.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10发表时间:2017-12-04 18:30:09
摘要:夹叙夹议女娲传说中的补天与造人

[电视文献片文字脚本]
  
   女娲补天与造人
  
  
  
   一、女娲的出现把汉水女神美好形象推崇到了极致
  
   在鄂西北神话系列中,有不少的汉水神女形象,在《诗经.汉广》中有汉水游女首次亮相:“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位神女,是被一名樵夫发现的,这首歌是樵夫唱给他所见到他所仰慕的那位美丽的汉水神女听的。汉水神女在文献中第二次亮相,是在《韩诗外传》中,那是孔子南游归来,在汉江岸畔发现了两位戴着闪光发亮珍珠项链的洗衣服的美女。孔子心有所动,让两名弟子送上两份礼物上前,想与美女套近乎,美女却婉言谢绝。汉水神女第三次在文字中亮相,是在刘向所著《列仙传》中,是描写的因为汉水神女名扬天下,北方有位大帅哥郑交莆慕名而来到汉江边,一见两位飘然而至的美女,便喜欢得丧魂落魄……汉代以后,汉水神女女更加神化,反复出现在各种典籍中。而在汉水主要支流——堵河出现的神女女娲,则把汉水女神形象推崇到了极致!因为,在典籍中先后亮相的汉水女神,都只是具备美丽端庄、勤劳善良,助人为乐,能歌善舞的(一般性)特征。然女娲不仅具备汉水女神上述那些特征,甚至有常人、常神做不到的特异本领:抟土造人,炼石补天!
  
   女娲,中国民间称之为女娲娘娘——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比观音娘娘还要高。因为,人们把观音娘娘是当做神看待的,而把女娲娘娘则是当作(特殊的或者有特异功能的)“人”看待的。在神话传说中,观音娘娘的籍贯是在天上,女娲娘娘的籍贯却一直是在人间。并且是位列开天辟地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之中!
  
   二、女娲在众多汉水女神中脱颖而出的先决前提
  
   如果按照郧阳师专教授学者潘世东在《汉水女神》一文中对汉水女神在典籍中亮相时间先后的划分,女娲形象则是出其类拔其萃;如果按照女娲造人的传说进行审美观照,众多汉水女神则无疑都是女娲的后人,她们再美好,只能说是继承了女娲的遗传基因。别无其他解释。
  
   ——这个结论,是本剧编者通过多年对女娲文化的研究,再把女娲与其他典籍中反复出现的汉水女神的优点、特点、技艺、技能、人脉、愿景、事业、能力、能量、功劳加以类比后得出的。因为,汉水女神的所有优点和美好之处女娲都有;汉水女神之所能,女娲无所不能;而女娲之所能,却没有一位女神可与堪比。换句话说,众多汉水女神之美,是略比常人要好之美,女娲之美则达到了无人可比的崇高之状美。
  
   女娲之崇高美之壮美,简言之是女娲在天地之间有四大功劳:抟土为人——创造了人类;兄妹成婚——繁衍了人类;始制笙簧礼乐——教化了人类;炼石补天——拯救了人类!本剧作者发表在《竹山旅游报》和《中国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上的《女娲当惊世界殊》的论文中说,“女娲是早于一切人的人,是先于中外一切神的神(并且论说了没有人就没有神,神的出现晚于人)。还论证了女娲具有四种精神:创新精神,民本精神,和谐精神,献身精神。
  
   三、女娲四大功劳四种精神形成的根据
  
   本剧编者多年坚持己见,总结出汉水最崇高女神女娲四大功劳、四种精神的根据何在?
  
   我们先看古籍中有关女娲的记载:《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
  
   我们尤其要重视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第一则短文是:“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这一段用文言文记载的民间传说,用今天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风俗通》里第二则短文是:“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关于女娲造人的传说《太平御览》记载得更为详细:“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还有不同的一种传说是《独异志》中的说法:女娲氏与伏羲为兄妹。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其他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于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兄妹俩的子孙后代。
  
   关于伏羲女娲兄妹婚配的传说,在鄂西北边陲深山竹山县一带则别具一格,心鸣先生所编著的《炼石补天话竹山》一书做了全面收录。一说是:女娲用黄土造出的人类遭遇了毁灭性的洪水灾难以后,天地之间除了女娲兄妹再没有其他人。于是天上的太白金星来到人间传授天意,要伏羲女娲兄妹婚配,繁衍经得起风霜雪雨磨难的人类。可是伏羲女娲都不同意。于是,太白金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让小石磨来为他们的婚配与否做决定——太白金星从(竹山宝丰)女娲山顶上拆开两扇小石磨同时朝山下滚动-_____小石磨能够重新自然复合,就证明伏羲女娲兄妹的婚配是上合天意,下应地灵的。结果石磨果然复合,女娲伏羲只好同意成婚。女娲害羞,用红云搭盖脸面——由此形成了新娘搭盖头入洞房的民俗至今。
  
   促成伏羲女娲兄妹婚配的决定性因素还有另外一说,据湖北竹山宝丰女娲山下居住的八旬叟、民间皮影老艺人梁仕位讲,在他所演出的皮影小戏中有一折演绎伏羲兄妹如何成婚的故事:太白金星要让伏羲兄妹成婚,伏羲兄妹不愿意;太白金星说这样吧,你俩分别各自对天烧一炷香,如果香烟升空后两股合成为一股,就说明天意要让你兄妹成婚。伏羲、女娲勉强照办,结果两股香烟很神奇地合成为一股香烟。于是伏羲女娲才默认成婚。
  
   女娲山下镇街一位老村支书把女娲造人的故事说得更为完整。他说,女娲抟土做人的时候,因为害羞,并没有当下分出泥人男女性别;而是另外做出男女生殖器官,堆放在一个山洞仓库里。泥人成活以后,女娲让泥人自己到山洞仓库去取。走得快的就抢先得到男性生殖器官,走得慢的就得到了女性生殖器官。
  
   为什么女性之神先于男性之神出现在古老的文献中?是因为,一是女性本身是具备了女性生殖器官能够生人的决定条件;二是早期人类尚未省悟女性能够生人,必须有男性与女性(真正的)配合的先决条件;三是早期人类媾和滥交,子女只认其母,不知其父,也不追究其父阿谁——由此,母系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先形成。那么对女性的首先崇拜就是很自然的。
  
   汉水女神系列中最高最大最神最负盛名的女娲造人的神话和民间传说,无不从多个侧面或者是直接反映出早期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女娲造人的神话处处含有母系社会的缩影。女娲造人的神话和民间传说,并非纯粹杜撰,而正是早期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中女性占据人口生产主导地位的反映。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在一开始处于劣势。男性对于自己在人口生产中作用的认识,来得很晚。
  
   父系社会的确立,主要并不是因为男性终于认识了自己在人口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是因为当物资生产(包括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工具的生产)取代人口生产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过程中,男性比之女性,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起码是在体力上有优胜条件。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在与野兽和敌人的搏斗中,男性才逐渐走上社会的主导地位。
  
  
   关于女娲补天的故事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共工氏兵败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
  
   不周山乃撑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响。山体崩塌,天柱折断,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但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愤怒,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又有许多人被野兽咬死,吃掉。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兽和大鸟杀害,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在汉水流域女娲补天的民间传说中,讲述可女娲为了众多子孙不遭受灭顶之灾,于是开始采集五彩石,筑高炉,冶炼五彩石为熔浆,用来弥补破裂的天空。眼看破裂的天空只剩一点缝隙没有补严实,可是高炉里面的五彩熔浆却没有了。如果等待重新冶炼五彩石,已经弥补好的天空将会全功尽弃。在这关键时刻,女娲毫不惧怕牺牲,纵身跳入高炉,用自己的身体化为熔浆,喷薄而上,讲破裂的天空全部补好!充分体现了为了人民大众不惜献身的崇高精神!
  
   四,典籍中女娲帝位与地位变异原因
  
   女娲的帝位时有变化,有时在三皇之上,有时在三皇之内,有时在三皇之下。原因有三:一、神话传说中女娲化生万物,兼天地之功,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二、民间传说中伏羲、女娲既为兄妹又为夫妻,均为一家人,列入三皇时有时两个人都选中,有时只选一人作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三、尚书(伪尚书)在经书中的显赫地位使得它所宣传的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观点为大多数人认可,而且女娲所在的是母系社会,之后是父系社会,以男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中华悠久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的。也就是从伏羲、(燧人氏)女娲、神农—炎帝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女娲时代属上古时期,是我国古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近八千年的历史。那个时代是很原始的,没有文字,没有记载,所以它就和当时的认识,当时对于自然,对于人类的认识结合起来,这个认识必然是神话传说。
  
   所以说任何一个民族古史的开端必然是和神话结合在一起的,而神话里必然包含着真实的历史内容。女娲传说是华夏民族古史开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古、发掘、研究楚墓、汉墓、帛书记载,战国时期女娲传说就很流行,很普遍,很广泛,深入民心。“女娲”是我们人类的始母,她代表着人类的起源,我们都是女娲的传人。女娲的帝位虽然在各种典籍中有异同,但女娲在华夏子孙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是亘古不变的崇高与伟大。
  
   五、弘扬女娲文化的重大意义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楚辞?天问》、《礼记》、《史记》、《山海经?大荒西经》、《淮南子?览冥训》、清朝嘉庆《涉县志》、《竹山县志》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相传上古时期,始祖女娲就是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而我国权威工具书《康熙字典》中“娲”子条目,直接引证《史记。五帝本纪》详指女娲炼石补天处就在竹山县西部宝丰镇属的女娲山。当地民间传说,女娲抟土造人,就是在镇西的九里(黄土)岗。因时做的人坯胎摆放九里长岗晾嗮。所以地名叫做九里岗。
  
   竹山人崇奉女娲风习从古至今绵延不断。先秦时,宝丰镇建起了女娲庙祭祀。竹山皮影、民歌、剪纸、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化中,有很多女娲神话、女娲文化遗存和碎片。竹山有众多诸如女娲山、圣母山之类的地名,宝丰镇还有女娲抟土造人大席场、女娲青锁等遗迹、景点。竹山占世界总储量70%以上的绿松石,即是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的五彩石。
  
   近年来,竹山县多次与中科院、北师大、华中科大等院校100多名专家学者进行考察研讨,发掘弘扬传承女娲文化。他们已投资1500多万元,重塑18米高的女娲雕像,建起了女娲祭坛、圣母亭、问天阁等景观,仿塑“中华母亲山”标志石,雕刻“康熙字典”。旨在光大创新女娲民本、创造、和谐精神。
  
   这些民间传说和遗迹,长期以来形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女娲文化。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一是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二是具有实现民族大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三是对增强创业精神、充实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四是体现了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对人生礼仪、人类生存、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汉水文化有女娲文化的渊源,女娲文化谐同堵河文化融入了汉水文化之中——并且迸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共 559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女娲造人之说,历来传说已久。至于造人地点,作者提出了最详实、确切的地点,就是湖北竹山县宝丰镇九里岗,有根有据,令人不得不信。本身这就是一个神话传说,所以女娲造人的地点并不重要。作为女娲娘娘的传人,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这一点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作者做了大量细致的调查探索工作,文章翔实而可信。【编辑:联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联丹        2017-12-04 18:34:08
  作文严谨、文笔扎实、文字顺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感谢赐稿江山,拜读学习了!
最爱江山美!
2 楼        文友:三宽居士        2017-12-05 10:12:21
  谢谢关注审阅点评鼓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