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远去家乡的皮影戏(散文)

精品 【星月】远去家乡的皮影戏(散文)


作者:游子鹏飞 秀才,147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52发表时间:2017-12-04 23:07:52


   我的家乡,位于甘肃省陇中黄土高原,憨厚的黄土和浓浓的民族风情,孕育出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界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当地人也称“牛皮影娃娃”,也有人称呼“牛皮灯影子”戏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电视、DVD、VCD和家庭影院高科技媒体的介入,曾经农村人最青睐的“皮影戏”,已经销声匿迹,渐渐地退出农村历史的舞台,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今天迫于生计,常年在异国他乡这片陌生的土地里,艰辛的奔波,在工作和生活之余,不由自主的便想起家乡的诸事来!特别是我情有独钟的便是小时候,记忆中的家乡“牛皮影娃娃”戏。
   “皮影戏”是具有我家乡特色的地方戏,家乡不分男女老少,分外青睐!每当秋天田野里的庄稼收割告一段落后,我的家乡和周边的几个村演出的“皮影戏”便纷至沓来!
   黄土地上心地善良、憨厚质朴的父老乡亲,经过春耕、夏耘,半年的辛勤劳作,终于迎来了收获到沉甸甸的稻谷金黄。为了感谢苍天厚土,无私的馈赠给他们的恩惠,他们以唱几夜“皮影戏”的方式,来答谢神恩的浩荡。因此,唱“皮影戏”也是一种地方的祭祀活动。常年以土地为生,与世无争、心地善良的父老乡亲,在每年收获后,不忘初心,来祭奠神灵,更是期盼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也是对未来国泰民安、民富国强美好日子的向往和憧憬!他们用祭奠神灵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敬意,让神灵庇护他们的家庭幸福、安康!
   “皮影戏”又名“灯影戏”,我的家乡都称“牛皮影娃娃戏”。其设备、道具简单,演出方便。“皮影戏”里所有用的人物和道具,都是用牛皮裁剪而成。其人物的肖像,裁剪的惟妙惟肖,人物长度大概一尺,头面部和躯干部更可以随时组装,在人物的腕部和腿部,拴上一根细细的竹竿,供演出人使用,操作起来活动自如,活灵活现;戏剧里演出用的桌子、椅子、马、车等都是用牛皮裁剪的,做工精细,形象逼真;都具有民间剪纸的特长艺术。
   每当“皮影戏”准备演出的时候,在户外选择一片空地,搭建出略高出地面、里面可以容纳座四个人空间的戏房,三面用篷步遮盖,前面放一条长桌,供演出人和摆放道具使用,紧挨着桌子的前面,放一个长方形、用白纸糊的纸框,相当于演出“皮影戏”用的的屏幕,当地人叫“亮子”,一座简易的戏房,便搭建而成。当晚上演出的时间,外面一片漆黑,在戏房里点燃一盏很亮的灯,里面坐上负责拉二胡的、弹三弦琴的、敲锣打鼓的、吹锁呐的、操作道具演唱的等四、五几个人,便组成了一台“皮影子”戏。
   操作道具的人,坐在仅靠“亮子”的桌子后面,一边唱、一边不停的操作拴在皮影上的细竹竿,做着惟妙惟肖的让牛皮影子,表演动作;在二胡、唢呐、三弦、锣鼓声的伴奏下,演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情仇爱恨。那些皮影,在“亮子”上面,由于光的反射,显得格外清晰,再加上演技人高超的演唱、动听的胡琴、唢呐、锣鼓的相伴,把戏剧唱的妙趣横生,真切动人。有了皮影绘声绘色的展现,各种动作神态,应有尽有,似活人在登台演出!戏的内容一般是人们熟知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如《劈山救母》、《季扎还愿》、《柳毅传书》等,有时候,也唱些鬼神古怪的故事。
   记得我们村里,一年一度“皮影戏”演出的时间是每年农历9月15的晚上,会如期而来。恰逢这个季节,村里的每户农家的庄稼地里,收割庄稼最忙时间,也告一大段落。父老乡亲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和精力去看“皮影戏”的演出。大家利用难得的看戏时间,坐在一起,说说今年庄家的收成情况,也拉拉家常,增进感情的交流。
   更重要的是,在每年村里唱社戏“皮影戏”的时候,都要在搭建起舞台的农户人家,由专人负责,填写掌管天堂地府、山川社稷、五谷苗稼、本方守土等神灵的牌位,摆放在桌面上供奉,并焚香秉烛、献上新鲜瓜果,来分享人间丰收的喜悦。
   一旦到了村里唱“皮影戏”的这天晚上,每户农家人早早地吃过晚餐,便携儿带女,来到搭建起舞台的这户农家,虔诚地跪拜在神灵牌位的香案前,沐手焚香,敬献上自己的瓜果、素食等祭祀品,渴望借助袅袅的香烟,让他们小小的愿望,能够抵达神灵面前,让神灵抵挡他们的无常之灾和疾病,让吉祥的光芒,福佑他们身后无尽的岁月,家人永远平顺、安康!
   渐渐地夜幕降临。戏场里的人越来越多,戏场内外人声鼎沸,被一片欢乐、喜庆、自然祥和的气氛笼罩。随着一声声高低起伏的锁呐、锣、鼓、三弦子琴声的响起,一场“皮影戏”便在戏房里的“亮子”上拉开了序幕……
   村里的父老乡亲,便坐在戏台前面、“亮子”的空地上,聚精会神地看起“皮影戏”来。村里的老读书人一边看戏,也不忘记一边给周围坐的父老乡亲,讲解戏剧的内容,讲的眉色飞舞,不厌其烦!
   最高兴的便是村里的一群天真无知的少年,每个人的衣服袋里,都装着满满的炒熟的豌豆,边吃边玩耍,从不会被“皮影戏”的内容着迷,最感兴趣的便是亮子上出现人物的造型和肖像,东瞅瞅、西看看,有时候会把小脑袋从戏房侧面的篷布的缝隙中伸进去,探个究竟!一不留神,就被里面的戏班子发现,轻轻地用鼓槌敲打一下小脑袋,扫心而归,发着“咯咯”银铃般的童音和笑声,夹杂着琴声、锣鼓声、唱戏声,划破了乡村夜空的静谧!
   可是今天,随着历史的变迁,农村的青壮年,都背井离乡,蜂涌而至,踏进了一座座陌生的城市,永远抛弃了祖辈们守护的黄土地,成为农民工群体。现在村里只剩下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家乡的社戏“皮影戏”,再也唱不起来了!渐渐地岁月的尘埃搁浅、远去……永远被遗忘在后人不知晓的那个角落!曾经农村人最青睐的“皮影戏”,今天,已经成为乡村一抹遥远的风景!
  

共 22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它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剪影、演唱,或配以音乐。在过去电影、电视等等媒体尚未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在那个信息不很灵通的年代,皮影戏确是一道农村人农闲时的精神大餐,随着网络的发展,皮影戏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作者的笔下,又把我们引回到了那些皮影戏昌盛的时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仅仅是回忆和铭记,更多的是继承和发扬,这也许是作者更深层次的含义。作者笔下,皮影戏传神生动逼真,看戏的画面热闹里饱含赞赏。借此文章,作者流露出对于皮影戏慢慢远去的一些遗憾,进而表达了对于古老文化应该传承并且发扬光大。美文佳作,力荐赏读![编辑:红尘一莲]【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206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一莲        2017-12-04 23:08:58
  问候作者,遥祝冬安!
2 楼        文友:红尘一莲        2017-12-04 23:10:21
  感谢作者,赐稿星月,期待更多的佳作!
3 楼        文友:史建民        2017-12-06 13:41:30
  祝贺鹏飞获精品
网名,香山红叶,太统烟雨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