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草堂寺(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草堂寺(散文)


作者: 白丁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45发表时间:2017-12-07 20:28:13


   我是一个佛教徒,在草堂寺皈依佛前。可惜由于常年奔波在外,我很少去寺里,也很少和寺里联系。
   今年年假的第一个下午,我就接到寺里的电话,说是寺院刚刚落成一座大殿,明天早上这座大殿里的佛像开光。
   草堂寺位于西安以西六十公里,户县圭峰山北麓——终南山脚下。我怕早上不能按时到达,更是难以按捺对寺院久久地向往,放下电话就急忙驱车一路向西。
   到达寺院门口的时候,已近黄昏。此时的草堂寺是最美的:时值初秋,山门前凉风习习,夕阳温和的余晖把朱红色的山门和山门两侧的红墙照耀得更加凝重肃穆,却不失其灿烂。不禁让人想起“佛光普照”这几个字来。其实夕阳余晖随处可见,却只有在寺庙前更能使人瞬间想到“佛光”二字。我想也许是此时置身佛前的缘故吧,看来在这万丈红尘中,我的心总是被厚厚的红尘蒙蔽,总是难见佛光,而非佛光不照。
   圆瑛法师在《金刚经心释》中说:“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众生性自涅槃,本来是佛。故终日度而无度,而曰实无众生得灭度,既非同者相之有,又非同落空之无。”可见人不灭本性,不追尘垢,即能佛在心中,处处随喜,人人是佛。只是在尘世中难见我心,人云亦云地追求尘世的喧闹却忘了自己,便难见我心,不觉便不能悟,不悟更不能觉。以至虽佛光普照,只是难觉,有也是无,更遑论无即是有了。
   山门之左,有两颗巨大的龙爪槐,被修剪成两只神兽模样——青狮和白象,这是佛教故事里文殊、普贤二位菩萨的坐骑。清风徐来,龙爪槐的叶子翩翩鳞动,这两头巨兽在仿若佛光的夕阳普照下熠熠生辉,威武而灵动,仿若在等文殊和普贤二位菩萨随时出山门。
   山门之右,是一块高约三米、宽一米的黑色巨大石碑,其上五个工整的柳体大字:三论宗祖庭。三论宗者,因据印度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百论》三部论典创宗而得名。后秦鸠摩罗什传译《三论》,盛倡龙树、提婆之学,为创立三论宗奠定了理论基础。祖庭,即佛教祖庭,是指佛教宗派祖师常住、弘法或归葬的寺院。三论宗祖庭,当然就是鸠摩罗什法师常驻,弘法和归葬之地了。
   草堂寺本是三藏鸠摩罗什法师的道场,此寺院本是当年法师结草为庐创立的译经、弘法所在。此后多年,为弘扬佛法,法师和他的弟子们过着清苦的生活,这里的庙堂始终保持着茅草房顶,故称草堂寺,虽盛唐皇帝敕令大修该寺使之辉煌,草堂寺的名字却一直延续至今。在这里,鸠摩罗什法师不仅仅翻译和注解了大量的佛教经典,更使佛法在这里得以宏达和发扬。当时这个地方属于偏僻之地,然而就在这里,在法师对于佛法的宣讲下,曾出现过三千弟子同翻经的盛景。佛法博大的感召力可见一斑。
   只可惜这座千年古寺在同治年间遭遇战火,被夷为平地。后代僧人及周边善男信女历尽千辛万苦刚刚草创出寺院模样,却又遭遇同治年间一场大山洪,从寺前太平峪倾泻而下,又把寺庙毁在一片淤泥之中。
   解放后国家依原址,建立起了占地一百多亩、青砖碧瓦的草堂寺,用于整理和发掘佛法。直到五十年代,国家把建好的这座一千六百多年的古寺院交于僧人管理。
   所以眼前这座千年古寺——三宗论祖庭,虽为名刹却鲜有古佛,不禁让人为世间之沧海桑田和佛地的兴衰更替而感叹,然而无论经历怎样的劫难,佛法始终能穿透千劫万难、贯穿着时空岁月,扎根于生生不息的善男女心中不灭,这更让人在感叹中领悟着“功成于难”的真理。
   山门之右的侧门,是寺院非重大节日开的常开门。日已西斜,香客已稀,唯大雄宝殿前古柏森森,檀香扑鼻,大雄宝殿前的院子里,左侧是一口高约一丈五尺有余,直径约八尺的巨大古钟。因传说这口钟是三藏鸠摩罗什法师说法的时候自己飞来的,故名飞来钟。右侧有一座高约一丈有余宽四尺左右的一块巨大石碑,根据碑文记载,这块碑是唐太宗李世民来进香时,魏征等大臣为了记述太宗此行,也为表述鸠摩罗什法师对佛教所做的贡献而立的。只可惜因年代久远,更因为战乱等人为之祸,石碑已经破碎成好几块,解放后虽经国家修复拼接,石碑上的字迹已经十分模糊了。
   大雄宝殿前二十步,有一个巨大的铁香炉香雾缭绕,原来一进山门就闻到的檀香是从这里发出的。殿前两侧草坪中隐形喇叭善音隐隐。草坪中巨大的放生池内莲叶青翠,碧水之间鱼儿时时跃出夕阳下浮金般的水面,“噗通”一声,荷叶间涟漪漾漾。遥相和弦,松柏枝头千雀鸣唱。檀香、佛音、雀鸣、清风荷叶,浮金涌鲤……世间有万般美景,唯置身禅门,心才能在瞬间得定,得证出离一切相的寂灭。无量寿经上说:“超出世间,深乐寂灭。”唯有寂灭的心才能合化出的一方世外净土,使人仿佛已置身极乐。
   此时,无论自山门外携带着怎样的尘世浮尘,无论心头有多少尘垢,置身在这禅宗净土,顿觉神清气爽,心有所悟,使人不禁整衣弹尘,心中默念“放下,自在……”
   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坐落在一个四周用汉白玉柱子围着的、高约一丈的高台上。长约十五丈,宽约十丈,青砖碧瓦,飞龙绕脊很是恢弘。殿内正中,供奉着一尊丈六金身的释迦摩尼佛,佛祖高座莲台,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尊者侍立在他的身旁,两侧是五百罗汉像。佛祖像表情慈祥中正气森然,法相尊严,望之就能使人肃然起敬。大大的供桌只侧,法鼓、古罄、木鱼等法器俱全。这里正是寺里僧众和近处居士旦夕做功课的地方。
   我虔诚地献花,注水,焚香礼拜。每一叩首便有值班僧人叩磬一声,虽是古罄,那磬的声音悦耳,仿佛是闷热天气中的一缕清风,清凉直透脑门。分不清是这古罄,还是佛的感召,也许只是无求的崇拜便心有所依,佛前一拜,使人顿觉神清气爽。
   起身双手合十,瞻仰佛容,注目致敬之时,忽闻木板敲击的声音,循声寻去,大雄宝殿之后右侧院中古槐上,悬挂着一只巨大鲤鱼形状的“木鱼”,有一个僧人手持一根厚厚的木板,缓慢地敲打着这只“木鱼”。在他的身后是一个长约五丈的侧殿,殿门正中悬挂着一块红底金字的大匾,上书“斋堂”原来这里是僧人吃斋的地方。
   每到吃饭时间,斋堂里的僧人做好斋饭在门前敲击这个“木鱼”,这个形状如鲤鱼的“木鱼”在这里不叫“木鱼”而叫“云板”,用以敲打发出吃斋信号,谓之“打板”。听到板声,众僧人和住寺居士便来吃斋。
   僧人和居士在这里吃斋,一般却不说吃斋二字,早饭和午饭是寺里的正餐,谓之“过堂”,而此时的晚饭就叫做“药石”了。因修行久了的僧人有“午后不食”的讲究,所以来吃“药石”的人多是居士和一些打杂的小和尚。我想,寺庙里把晚饭叫做“药石”也许是有一定的提醒意义,提醒大众晚饭不食或者少食才是养生之道。佛门养生是很有名气的,在这里修行的人的确也很少生病。
   草堂寺的斋堂宽敞明亮,朱色长条桌,长条凳子擦的锃亮摆放整齐。正对着斋堂古朴的雕花木门,供奉着一尊笑呵呵的弥勒佛像。说起斋堂里供奉弥勒佛,还有一个典故:弥勒佛也称布袋和尚,传说古时候浙江天童寺每到吃斋的时候就会有嬉笑疯癫胖、背着一个大布袋的和尚不知从什么地方跑来,坐在斋堂正中央,无论僧人们怎么拉他也拉不动,僧人们便去扯他耳朵,谁知他的耳朵竟被扯的一丈多长,耳朵已经被扯到了斋堂门口,他竟然还坐在原地纹丝未动!众僧惊得目瞪口呆,只好任由他坐在斋堂正中吃斋。后来这个疯癫和尚一直这样到天下各大寺院斋堂吃斋,这其中也包括草堂寺。大家都很讨厌他,却无可奈何。一直到这个布袋和尚圆寂时在岳林寺大殿前的一块大石头上留下遗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这时人们才知道这个背着大布袋的和尚就是弥勒佛祖临凡。自那时起,寺庙里的斋堂正中央,曾经布袋和尚吃饭的地方就都供奉着布袋和尚的遗像——弥勒佛祖像。
   僧人居士斋堂吃斋,有一套复杂的仪式:打板之后,众僧入斋堂不语,先自打斋饭放在桌前。待人基本到齐,先由一僧举腔为引,大众随引同念一卷《供养咒》,《供养咒》分早斋和五斋而不同。也许是因为晚斋高僧一般都不来吃,不必念诵《供养咒》。却也因为高僧不来吃晚斋,吃晚斋的人必须吃得快点,如果晚了,待法鼓一响该上殿做晚课的时候就要匆忙了。
   从斋堂后门出来,是一大片菜园,正是僧人们自给蔬菜的地方,各种蔬菜竞香赛翠,在夕阳下焕发着勃勃生机。菜地四周种满了树形成一片环形的树林,正是倦鸟投林的时候,而草堂寺的这片森林里的鸟此时却都在斋堂的后门“吃斋”——几个僧人和居士正拿着剩饭粒轻轻抛洒,嘴里不断轻轻念诵着“阿弥陀佛,来吃,来吃”。许是这里的鸟儿习惯了“斋饭”,一点都不怕人,成百上千地拥在斋堂后门口,各种鸟雀扑楞着翅膀抢食,那声音“呼啦啦”就像刮狂风一般,鸟儿之多、之杂,令人惊叹。此时,更让人感慨万千。
   佛祖在《金刚经》里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如有想,如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令灭度之。”可见在佛祖的眼中,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是他的普度对象。反过来说我们人类和动物之间应该是和平共存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可是为什么人类总是依仗自己的智慧,总觉得自己的任何贪念都应该凌驾于其他生物的生命之上呢?甚至自己的任何欲念都大于同类的的欲念乃至生命。以自己唯我,杀伐不断,造成动物的灭绝。更不要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欺诈,至自相残杀了,最是可悲竟衍生出了“弱肉强食”的成语来。
   惟愿我佛慈悲,早日实现佛法普照天下,天下众生在佛法的感召下早早消除自己心中的罪孽,在佛的感召下发掘自己的慈悲心,和谐社会就会更为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那时即可谓平等真法界,人类社会真到了这个层次,那我们距离共产主义还有多远?我想,也许那时候人间也是天堂。
   “咚,咚,咚……”正在我感慨万千之时,大雄宝殿法鼓缓慢而幽深的鼓声传来。晨钟暮鼓,在于其他地方只是报时,而今只有古文化的彰显了,而在寺庙,除了报时更重要的是召集僧众上殿做晚课。
   寺院有很多规矩,僧人和居士也是讲究“僧容”的,僧人居士可以趋走但绝不允许奔跑,当我趋走到大雄宝殿的时候,僧人和长做晚课的居士们早已穿戴整齐在大殿里列好队了——戴毗卢帽、穿红色袈裟的得道高僧在队列之首,后面是头上有九个戒疤、穿着暗黄色僧服、绛紫色袈裟的受戒僧人,再后是光着头、穿着灰色僧服没有袈裟还没有受戒的僧人。在这些僧人之后,留着头发的居士,这些居士有一定的佛教修养,却没有出家,这些在家修行的佛门弟子基本都在家修行了几十年了,受了十二戒,身披绛紫色的袈裟,虽也是居士,但称之为“搭衣服居士”。这些居士之后,才是我这样修行尚浅、只受五戒普通居士,因此,我这个混沌弟子虽来得迟了,却本该站在队末,也不用太羞愧。
   修行,即修正自己的行为。有一句话叫“修行在心”,心正则行正。无论僧人还是居士,进入佛门等于进入学校,即是向本师释迦牟尼学习,而课本就是经文功课,其实等于我们上学时候早读晚读一样,是个念诵的过程。而赞颂和礼拜是为了向本师表示崇敬和感谢,就像我们上学时每节课上课时要起立问老师好、下课要起立说老师再见一样。晚课就是集体上殿念诵的过程,先焚香礼拜、赞颂佛与佛法,然后由寺庙里一个声音洪亮的僧人拖着长腔开始、由慢到快地念“南……无……阿……弥陀佛……”众和尚居士,念诵过晚课的人即开始跟腔,“南无之后的“阿”就跟上了,“弥”已经是很多人齐声了,不会念诵的赶紧打开文本手持文本念诵,一句“阿弥陀佛念完”僧人居士大众就已经整齐如一地开始念诵了。首先需要念诵“净口咒”,这些属于“五不翻译”中“尊重不翻”的梵文。
   每当此时,我就更深深地敬佩三藏鸠摩罗什法师高深的智慧了,真是这“五不翻”,最大程度的保持了大众对佛教教义的尊重和对佛祖的崇敬。我想,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后来却在印度消亡而在我国被发扬光大,这“五不翻”可谓功不可没。而在此时,这“五不翻”真是能使上课者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净口咒”再“请十方佛”这同样是为了使上课者进入状态。随后正式上课,把《佛说阿弥陀经》《多心经》《大悲咒》《十小咒》《礼拜大忏悔文》依次念诵一遍,最后再念三皈依,赞佛礼拜,历时约两个小时。
   晚课结束时,附近的居士都脱了袈裟回家去,僧人和驻庙的居士席地而坐喝茶,稍事休息还要坐禅、参悟佛法。
   因进寺来还未拜其他佛堂,也未参见主持方丈,我不能再参加他们的坐禅了。缓步走出大雄宝殿,已是日落西山,草堂寺在西天的余晖下朦朦胧胧,显得更加清幽。信步走过大雄宝殿左侧鹅卵石铺就的小道往西,即是一片大竹林,毛竹茂盛密密麻麻,竹叶层层叠叠在这傍晚更显竹林幽暗,隐晦之间,林间一条洁净的鹅卵石小路蜿蜒通幽。晚风拂面,竹叶婆娑,使人顿觉神清气爽而无限惬意。依心而行,手抚翠竹,分开层叠竹枝,林深处有一大殿烛光隐隐,这便是鸠摩罗什三藏法师的纪念堂了。

共 690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是一位方外居士的一趟寺庙之旅,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详细描写了西安城西六十里终南山下的草堂寺。凝重肃穆的山门、造型独特的龙爪槐、巨大的石碑、巍峨的大雄宝殿、僧人居士吃斋的斋堂以及纪念堂。而作者又不仅仅是在描写景物,描写中穿插了佛教故事和自己对佛法的感悟。结尾之处又进行升华,“所谓的佛光,是见佛而开自己心中之光。”心已光明何须再等佛像开光。全文娓娓道来,把一位笃信佛教的居士的虔诚之心表白的淋漓尽致。感谢赐稿看点,推荐赏读!【编辑:梓烨灼灼】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7-12-07 20:31:16
  既是拜佛之路,又是朝圣心路,欢迎飞瀑流云老师常来看点!
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回复1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7-12-07 20:46:15
  一定会的,姐姐老师走到哪里,贫僧就跟到哪里
2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7-12-07 20:44:47
  感谢梓烨大姐辛苦编辑以及精彩编按,阿弥陀佛
飞瀑流云
3 楼        文友:小民西安        2017-12-07 21:14:44
  问好乡党,欣赏妙文!既有心旷神怡,又有佛理引导之彻悟!冬安!
小民西安
回复3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7-12-08 07:29:22
  谢谢乡党
4 楼        文友:冰城雪主        2017-12-09 17:56:42
  一位修行的居士,我想我该称您一声大师,而不是老师。乍一看以为是一篇普通的写景散文,随着大师缓缓而行,不觉心随景静。人人有佛相,人人可成佛,只不过是人们不能放下心中贪恋的一切。我不向佛,却受教于佛理禅意,至少红尘中,我们可做一个本真的自己。受教大师美文,欢迎您继续支持看点!
字是纷飞雪,朵朵入梦来……
5 楼        文友:彩云伴海鸥        2019-08-20 20:46:49
  出家了这是?想不到我们也有化干戈为玉帛的这一天,回想过去,留下那些深深浅浅的记忆,说不出什么感觉。问候这位小师傅,阿弥陀佛。
彩云伴海鸥
6 楼        文友:静夜霜        2021-01-20 22:37:59
  觉得佛教太过虚幻,有时又爱只说不做。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道教,道士多懂风水地理兵志,也懂不少医方和一些古代的科技妙法,普渡众生时比佛教更务实也慧民。当然,佛教中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舍身精神也让人尊敬与悲缅。而且对人精神上的释放与赎罪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很好的一篇游记,有游又有解释与感怀,作者功底深厚又包含感情,让人也很是触动与敬仰。向您学习了。
静夜霜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