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实力写手选拔赛】草木香(散文)

编辑推荐 【实力写手选拔赛】草木香(散文)


作者:决决流冰 秀才,2640.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52发表时间:2017-12-14 08:54:06

花草树木,无不有情
   ——题记
  
   丁香
   本草书上说,丁香性温,味辛,入脾胃经和肾经。性是药物的特性。中医把药物大体分为寒、热、温、凉四性(也叫四气),药物温性说明其有温中、助阳、散寒的作用。 味是药物的气味,中药有辛、酸、甘、苦、咸(淡)五味。药物的味不同,作用便不一样。辛味药的特点是能散能行,像一个爱热闹的酒麻木,到处跑。所到之处,乒乒乓乓。药物还讲归经。所谓归经,就是药物作用归属于何脏何腑,譬如保密局归属国安部一样。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归属感,没有归属就是飘的,中药也是一样。每味药物正因为有不同的性味和归经,作用才不同。将四气、五味、五脏六腑的归经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变化出来的花样只能请懂高数的人计算。所以,每种药物都是独特的,千种药物有千种不同的作用。按照丁香的性味、归经,简言之,它具有暖胃、降逆、温肾的作用。高明的医生,根据药物的特性,就能够推断药物的作用。
   自达尔文以后,植物以科属分类。植物同名异属现象常见。科属就像户籍。同是张三,京都的户籍与鄂省的户籍蕴含的价值完全不一样。高考分数线就是明证。丁香也有两种,一种是木犀科丁香属的,在春天开着各种颜色的花,白的紫的,簇拥在一起,妖娆极了。人们常把它当看品来歌颂。还有一种就是桃金娘科蒲桃属的,最初是舶来品,从坦桑尼亚、印尼、马来西亚引进来的,做香料和中药用。当然引进的历史已经有好长,比唐宗宋祖还长。作为药用丁香,还分公、母,这公、母不是雌雄两性,而是以开花、未开花论。只是花蕾、没有开花结果的叫公丁香,像颗钉子,钉屁股是个杵头棒,所以丁香最早就叫“丁子香”,后来为了省墨,把“子”去了。开了花结了果的是母丁香,与山茱萸接近,还像大的枣核。公丁香粒子小气味浓,它的情态如未婚配的男人,初见女人羞涩。母丁香像新产的女人,腹部和腰一样大。它们只是形态上的区别,论起药物的效果,隔上不隔下。但中医自古就似乎洁癖,用药非要分出公、母,并且信誓旦旦地说公丁香药效来的快些,母丁香药力更持久,言外之意起效慢一点。
   丁香入药,暖胃与木香、陈皮、砂仁、藿香、高良姜配伍,治见冷受凉的胃痛、肚子痛。降逆与柿蒂、旋复花、陈皮、竹茹、生姜、半夏同用,著名的丁香柿蒂汤就是专门治胃寒打嗝。丁香温肾,配熟地、枣皮、肉桂、附子,大体来讲温肾助阳是它药的辅助作用。丁香可以作卤料,从前做学徒时,先生教我开卤药就用丁香,配肉桂、花椒、茴香、高良姜,先生说这样的卤料味道特别浓烈。丁香的浓烈之气还有一个作用,除口臭。中国古代诗人中,人品不好的可以排一长绺,人品差又加上有口臭的,倒不是很多。宋之问就是这不很多之一。相传在武周朝时,宋之问一心想傍上武则天,心想凭自己堂堂仪表和满腹诗文得到武后亲睐应该不在话下,可偏不受武后待见。宋之问想不通,就写诗自荐,武皇帝读后对身旁近臣说,宋之问什么都好,人长得靓,诗写得有深度(他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就是名句),情商也好,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宋听到后羞愧不已,太伤自尊了,自此,有事无事把丁香当口香糖,嚼个不停,像湖南人喜欢嚼槟榔一样。宋之问含丁香除口臭的方法至今还有人用。研究发现,丁香含的挥发油有抗炎作用。估计它能够杀口腔中的厌氧菌。丁香油还被牙医用来治疗牙痛,至今依然用。
   丁香在民间有个挺有意思的对联故事:话说从前京都某显贵,颇有文名,自恃不凡,又常虐待家里烧火做饭的大师傅。一秀才为大师傅抱不平,出主意如何如何。一日显贵宴请京都大官,一行人正高谈阔论,谈笑风生时,大师傅突然献出一壶冷酒。显贵大怒,责问为何拿冷酒上来?大师傅双膝跪地,曰:水冷酒,一点、两点、三点。请主人说出下联。这大师傅也真是冇打算干了,手捧酒壶长跪不起。显贵苦思半天硬是对不出来,一场盛宴弄得在众宾客面前大丢颜面,不久竟抑郁死去。可能是死不瞑目,到了来年春天,显贵的坟头长出一株丁香花,其同僚见了大悟说,他终于把下联对出来了: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古人做事执着,对对联对死人也不是不可能。想来这秀才也不是好人。一副对联竟要了人的命。
   在中国古体诗歌中,以丁香入题的诗句俯拾皆是,并且还把丁香的花蕾叫做“丁香结”。从唐代开始,丁香结几乎成了固定的意象,它是忧郁、高洁、孤独的象征,比喻愁绪郁结难解。李义山《代增》,写思妇之离愁,用“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把妇人凭窗远眺,满目哀怜的情绪写得极为传神。南唐中主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更是写丁香的名句。青鸟原来是王母娘娘的信使,后来专门为有情人传信。青鸟不再给远方人传音讯了,雨中的丁香花啊,就是我凝结起来的忧愁。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如果又不通邮路,要想得到想见的人的音讯,真只能望天长叹。戴望舒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在悠长的雨巷中,特别孤独,特别迷茫。他的丁香愁怨显然是从李璟的诗句中受到了启发,成为永恒的经典。明朝陈继儒《小窗幽记》有集句: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一个“不消”,一个“空结”,真是“哀怨”的绝对!(“豆蔻”句有人考证出自刘禹锡。)
   丁香气味香浓,芳辛可人。它的性情,如果找《红楼梦》的一个丫头比拟,像晴雯,性子烈。所以,用在中药上,它不是最常用的药,对于非脾胃虚寒、肾阳不足的最好不要用。它伤津,它助热,热病阴虚津少的避着点。薛宝钗或许适宜,林黛玉一定不适宜。丁香与郁金天生互不待见,尽管它们都是行气的好药,但性情不合,像两个原本安分的好人,见面就掐架,闹豁子,继而会生出幺蛾子。
  
  
   金樱子
   山里的孩子,初夏采覆盆子,深秋摘金樱。
   覆盆和金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来自蔷薇科,长在柔韧有弹性的藤上,藤上有尖刺,果实酸甜酸甜,连它们作为中药的功用也差不多,常同秀于一张处方。当然也有区别,最大的区别是长果子不在一个季节。
   不在一个季节好!大自然的奥妙就是让每时每刻都有期待。
   深秋时候,天空云淡,水寒草瘦,在青一块、紫一块、红一块的山岚中,循着矮丛丛的灌木逶迤前行,就可以看到一蓬又一蓬纤曲的枝条,依附并不粗壮的杂木,簇拥在一起。青黄色斑驳叶片,像耄耋老人的门牙,常残缺不全。这些像中国漆的枝条,红中有紫,紫中有红,光亮光亮特别有劲道,枝条上长出的毛刺向不同方向睥睨,在枝丫间可以看到一颗颗饱挣饱挣像小药葫芦形态的果子,或苍青,或深黄,或褐红,果子也长满着毛刺,但萎软得多。这荆藤就叫刺梨子,刺梨子上的果实就叫金樱子。乡下人读书不多,把金樱子叫“糖罐”。植物学上记载:刺梨子,灌木,多分枝,折曲状,成对的皮刺,初夏开花,果扁球形,熟后黄色,外面密生皮刺……在从前的乡村岁月,只要与山沟石岸挨上边的,差不多都吃过糖罐。有些是父母采摘的,有些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酸中带甜,甜中带涩,酸酸甜甜涩涩,现在想来就是童年的味道。说起来,糖罐与野枸杞几分像,一张褐红的皮下包裹的都是籽,肉少得可怜。充饥是不可能,只能细细咀嚼,方能有风度地品尝出酸甜味道。但少年通常是没有风度的,狼吞之后舌头上的涩味需要好长时间才能完全弥散。
   也许正是糖罐酸酸涩涩的味道,中医把它归纳为收敛固涩药。在五味中,凡是具有酸涩特质的药物都具有收敛作用,乌梅、诃子、五味子都是此类,这比真理还真理。谁说中医不科学?方书记载,金樱子性平(平和之意),味酸、涩,入肾经、膀胱经、大肠经(中医经络配脏腑,太专业的东西,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归纳起来它的主要作用是固精、缩尿、涩肠,止带。固精就是坚固精关,治男人滑精,和龙骨、牡蛎、芡实到一起。缩尿就是约束尿液,让膀胱听话有管束,小孩子不至于晚上尿床,老人不至于晚上解它无数百遍,和桑螵蛸、覆盆子、山药、莲须一起用。涩肠就是让大肠坚挺,不要老是开门泄闸,和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一起,它们合起来叫“四神丸”,在业界相当有名。但急性肠胃炎之类的还是敬而远之。止带就是把女人的难言之隐,一止了之,和芡实、苍术、茯苓、黄柏、栀子一搅伙,湿热带、寒湿带都有效。京都老中医李文瑞先生介绍,重用此物,重到比一般量翻几番,达五六十克治疗尿崩症,资料说作用显著。利用金樱子的收敛固涩作用,从医学道理上完全可以说的通,但进口味肯定不好。
   沈括《梦溪笔谈》:“金罂子,止遗泄,取其温且涩也。世之用金罂者,待其红熟时,取汁熬膏用之,大误也。红则味甘,熬膏其全断涩味,都失本性。今当取半黄时采,干捣末用之。”沈括提示得很有道理,金樱子固精止泻,是依靠它的酸涩性味发挥作用,当它熟透时,里面的有机酸转化为糖,失去了收敛固涩的作用,所以在没完全成熟时就要采摘。同样,当它作为膏剂久煎时,有机酸被分解,也失去了收敛固涩作用,捣末吞服保险。古人观察思考如此缜密,不得不佩服。康熙朝的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对金樱子说了一段,大意是:世人都知道用金樱子固涩止遗,但不知道越固涩越滑精。为什么这样呢?他说,滑精的原因是因为尿窍不开,尿窍一开,精滑自止,所以在固涩的同时还必须用芡实、山药、茯苓、薏米之类利渗的药开尿窍,这就叫“用涩于利之中,用补于遗之内。”仿佛是诡辩,又仿佛是那回事。听中医人讲医道,横竖都是理。所以千万莫和中医争辩。
   刺梨子其花(以白者佳)、其叶、其藤都可入药,作用差不多,都有固涩的效果,中医独青睐其果,所以然者,果乃植物最精华。就像一个家庭,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金樱子就是刺梨的孩子。
  
  
  
   车前
   先认识两个生僻字:芣苢(fúyǐ)。芣苢是《诗经•周南》中的一首诗题: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经》喜欢用重复句、重复字,如《蒹葭》《采薇》《螽斯》,但像《芣苢》这样重复的似乎绝无仅有,除了几个动词采、有、掇(duō)、捋(luó)、袺(jié)、襭(xié)表示采摘时不同的动作外,其它的字都反复吟咏,仔细体会,像是在唱歌,而且是边劳动边唱。有人将其翻译成这样的白话: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多么欢乐!多么明快!像多年前生产队的女人们,在泥田中边薅秧边清唱。清冽、甘甜、柔美、蓬勃……每每吟诵这首诗时,我常常想到母亲那一代的生活在村庄女人们的苦乐年华。论者说《诗经》收集了其时的民歌,这大概是最有力的证据。
   历代研究《诗经》的学者多数认为,“芣苢”就是现今植物车前草的籽。在《诗经》时代,生产力低下,食物匮乏,芣苢成为日常餐桌果腹的野菜一点也不稀奇。所以先民一把又一把地把它们扯回家,还欢欣鼓舞。由“芣苢”当作药物改口称为“车前”,相传是在汉朝时。有人说是霍去病,有人说是马武,不管是谁,芣苢曾经把很多军士救出绝境。话说有一次他们之中的谁打了败仗,被围困在荒漠,时值盛夏,暑热蒸人,粮尽水绝,人、马由于饥渴交加,纷纷病倒,出现小便淋沥,尿血尿痛的症状,面对这一困境,人们惊恐万分。正在人们绝望时,一天霍将军或马将军的马夫忽然发现所有的战马都不尿血了,精神也好了很多,再过细观察原来是马在吃食一种无名草,霍将军或马将军得知这种情况后,马上命令所有的兵士把这种野草煎汤喝,几天后,人、马都奇迹般痊愈了。将军问这叫什么草,有人拍马屁说,这草仿佛神灵相助,就在战车前。那就叫车前草。将军金口玉言,从此这其时不知名的草就叫车前草,它的籽就叫车前子。
   传说归传说,但车前草治疗尿血尿痛是不争的事实。
   在我的老家白鸭山下一带,从前每年端午节的时候,可以不采艾,也可以不采菖蒲,但一定会采车前草。乡村把它既不叫“芣苢”,也不叫“车前草”,而是叫“蛤蟆茵子”。我疑心“蛤蟆茵”是“蛤蟆衣”之演变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对车前草有注解,说是因为蛤蟆喜伏其下,所以江东称为“蛤蟆衣”。李时珍所说的江东不知包不包括我的老家?但我的老家把车前草称为蛤蟆茵是千真万确的事。那时,每年端午节的头一天晚上,母亲就会安排好谁谁明天早上天不亮去挖蛤蟆茵。乡里的习俗是挖蛤蟆茵一定要在太阳未出来、露水未风干之前挖,至今不知道有什么讲究。挖来以后,洗净晒干,到了炎天暑热时,用来泡茶,有时还加一点薄荷。它是乡村治疗热胀最好的药。热胀就是泌尿系感染,三杯两盏下肚,小便淋沥涩痛便会迎刃而解。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百试百效。
   我那学生时代、自己喜欢在上面鬼画符的中药教科书说,车前草,味甘性寒,归肾、膀胱、肝经,清热利尿,凉血解毒;车前子,味甘、淡,性微寒,归肾、膀胱、肝、肺经,清热利水,通淋、明目、祛痰。一直以来我对医院为什么只有车前子而鲜有车前草疑虑,现在当我再次温习比较这两种药物时才明白,原来车前子比车前草治疗范畴更广。旧书不厌百回读,古人说的话没有错。
   中医有个理论“利小便所以实大便”,就是遇到腹泻的病人,采用利尿的方法,让肠子中的水液,通过肠内外交换从小便中排出,达到治疗腹泻的作用。车前子是医家检验这理论最常用的药物。昔年,某医曾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文宗欧阳修经常腹泻,屡经名医治疗就是不见效。有一天他的妻子听说京城来了一位像喜来乐式的民间郎中,颇有些板眼,就不顾欧阳修阻拦,花三文钱在郎中手中买了一包粉末药,和米汤调服,岂料一次即愈。欧阳公大惑不解,请来郎中问:先生何妙方?如此救急?郎中曰:车前子一味研末而已。又曰: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公乃湿盛,今湿从小便出,故泄自止。此即分利止泻也。公听后,恍然而悟,乃以重金相酬。故事似乎没完,后世医家也有用此药治疗腹泻,效果没有传说的那样好。有人就研究,为什么没有那样的效果?七研究八研究原来是在剂型,用车前子治腹泻,必须用末,如果是煎剂,效果就大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就记载:“车前子……利水、治泄泻药,妙为末用”,这跟屠呦呦先生那“青蒿一握”的应用是一个道理。看来中医也是个巧机器,哪个环节不合谷,就会出问题。
   细心的建筑学家发现,车前草叶子排列特殊,如螺旋状有序排列,让每一片叶子都能够享受阳光和雨水,进一步研究每两片叶子之间的夹角都是137度30分,排列整齐,结构合理。植物在进化过程中衍生的科学性,让建筑师喜出望外,在房屋设计时也按此螺旋状,让每一扇窗户都有阳光照射、都有新鲜空气流动。车前草在为人类健康服务时,还不忘为人类安居作贡献。
   采呀采呀蛤蟆茵,苗青枝秀水灵灵。
   采呀采呀蛤蟆茵,片片叶子寄真情。
   采呀采呀蛤蟆茵,药蔬同食满园春……
  

共 598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的题记“花草树木,无不有情”统领全文,作者围绕《草木香》的标题分别对丁香、金樱子、车前草等草本植物展开论述,涉及到它们的生长习性、药理作用再结合相关的逸闻趣事、文化底蕴,内容丰盈而饱满,突出了大自然中万物都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我国中医的博大精深。文章具有趣味性、知识性,语言简洁流畅、活波生动,具有很强的科普性。欣赏老师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12-14 08:57:32
  其实每一种植物都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很好地发现这些价值它们就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大自然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食物链,如此神奇而曼妙。感谢老师精彩的分享,祝创作愉快!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何叶        2017-12-14 19:56:17
  欣赏好文!老师的优秀文笔值得我学习。祝好!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