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云征文】故乡的舞台(散文)
故乡是有梦的地方,那里有我的童年,有熟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有父母的爱。故乡的舞台,留有儿时的记忆,爷爷的真情留有当年的温度,晚上看戏的情景历历在目。爷爷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巡回放映,充满着温暖的记忆和苦涩的回忆。
当我再次回到故乡时,那一栋栋新农村整齐地排列着,红白相间,在青山绿水间矗立。村头的柳树缩头缩脑,梳理着稀疏的卷发,玩耍的孩子们脸冻得红扑扑的跑来跑去,满头大汗。晒太阳的老人叼着旱烟袋,头发被吹得乱蓬蓬的,靠着墙坐着,他们谈笑风生,笑声不断。学校的国旗迎风飘扬,向我们招手,新农村广场上,妇女们跳着优美的广场舞,在音乐的陪伴下,她们神采奕奕,步伐一致。几个醒目的红色大字“乡村大舞台”赫然映入我的眼帘。我思绪万千,一丝丝乡愁油然而生,儿时旧忆中的大舞台,在我的眼前时时浮现,舞台中的故事是那样刻骨铭心,令人永生难忘。
故乡的舞台坐落在村的东面,一个宽敞明亮的院子中间矗立着一个高大坚固的舞台。它的底部是由石块和水泥组成的,先把石块一层一层垒起来,空隙灌上水泥进行凝固;再继续垒下一层,工匠们用灵巧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着大舞台,地基打得很扎实。先修建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上面铺上一层木板,舞台中间用土块垒成一个高大的墙。四周用土块围起来,顶部修成斜三角形,铺上瓦楞,一个漂亮的舞台修好了。为了美观,舞台的前面进行了装饰,顶部是双龙,活灵活现,张牙舞爪,显示文化的魅力。左右两边是对联,红色的字迹潇潇洒洒,展示着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整个舞台显示出文化的魅力,给人们带来无限的乐趣。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里有秦腔表演。每年腊月,村子的戏班子在舞台上学戏,在团长的带领下,对每个演员进行角色分配。他们先背会台词,再学习动作和表情,在老演员的指导下,他们认真练习,动作娴熟,技巧掌握得灵活自如。然后各个角色配合,手中拿上道具,生旦净末丑进行搭配,一场热闹而熟练的戏排出来了。他们刻苦训练,经过一个腊月的练习,学会了十几本戏。每年从大年初一开始演戏,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戏曲给村民带来美的享受。
在腊月练戏的时候,爷爷牵着我的手,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暖帽,拿着椅子,坐在舞台底下看热闹。爷爷边看边给我讲戏曲的由来,有时,不喜欢看了,与小伙伴做迷藏、踢毽子、打沙包、玩跑城等。我们追逐打闹,你追我赶,一不小心摔倒,在泥土里滚来滚去,是多么地快乐啊!爷爷看着我汗流浃背,满脸泥巴,急匆匆地掏出小手帕给我擦汗,用他结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我,脸上沙沙直响,隐隐作痛。我强忍着疼痛,感受着爷爷的温暖,心存感激。爷爷用双手给我们创造美好的生活,灵巧的双手已经变得笨拙,我的爷爷是多么辛苦啊!
在太阳暖烘烘的照射下,我们坐在舞台院中看着学戏的人们,是一种美的享受。爷爷最喜欢看秦腔,经常说:“要看世上,先学戏上”。意思是说看秦腔可以学习历史,教训后人懂得真善美。让我们学会做人,让人懂得:“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在蓝蓝的天空下,灰沉沉的山峦,光秃秃的树枝,包围着宽广的舞台。爷爷穿着黑布棉袄和棉鞋,戴着火车头帽子,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那微笑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在寒风中绽放。我偎依在爷爷的身边,躺在他温暖的怀里,静静地听着咿咿呀呀的秦腔,这画面是冬天院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感到多么幸福,爷爷是多么慈祥啊!
每年过年,我们高兴地穿上新花布衣服和布鞋,衣兜里装上葵花籽和麻子,带上油饼和水,带着凳子,一家人去舞台看戏。戏场真热闹!人山人海,商贩的叫卖声响个不停,我们坐在舞台的最前面,等待戏的开始。爷爷和奶奶坐在椅子上,焦急地等待,一会儿,演员出来了。为了祈求村人平安,先要烧香磕头,村民端来暖锅和烟酒,表示对演员们的辛苦付出感谢。接下来,开始演戏,舞台的一旁敲锣打鼓,另一旁吹笛子,二胡独奏。随着剧情的变化,节奏和音乐也跟着变化,演员唱的很卖力,声音洪亮,功夫灵活多样。剧情内涵深刻,发人深思,催人泪下。
爷爷看戏容易入迷,他看到情节曲折离奇时,拍手叫好;看到演员落泪时,他眼睛闪着晶莹的泪花;看到全家团圆时,他喜笑颜开。爷爷不时地给我梳理头发,偷偷地给我一颗水果糖,我坐在他的怀里,左顾右盼,嘴里含着甜甜的糖,这是多么的幸福啊!
看到《三娘教子》时,爷爷告诉我:“三娘为了教育养子,她不分昼夜地织布,东挪西借地找吃的。而养子不好好读书,逃学,骂她,打她的亲生儿子,最后在三娘的诉说中,养子认错,感恩母亲,发奋读书,考上状元,孝敬父母。”在爷爷的讲述中,我感受到三娘的艰辛和不易。想起我的父母,体会到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艰辛,我决心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用勤奋学习来改变命运。爷爷边讲边亲吻着我的脸,让我好好学习,考一个好大学,长大孝敬父母,生活得轻松幸福。我含泪点头,我一定不辜负爷爷的嘱托。
戏越演越激烈,吸引着观众不愿离开,天气飘起鹅毛般地雪花,簌簌地往下落,晶莹剔透,落在人们的头上,地上,房子上,白茫茫一片,人们不停地跺着脚。爷爷从椅子上站起来,将我搂在怀里,用他的黑棉袄裹住我。我猛地一抬头,天哪,爷爷的棉袄和火车头帽子落上一层厚厚的雪花,脸冻得红红的,手上躺着横七竖八的血痕,我看着爷爷松树皮般的手,心里在滴血。爷爷为了家人的幸福,付出无数心血,我抚摸着爷爷冰凉的手,又看看他的脸庞,憔悴而苍白,额头上爬满道道皱纹。他的心怦怦直跳,心率不稳定,但爷爷不顾自己的安危,把温暖留给家人。
爷爷经常领着我去看戏,让我陶冶情操,了解秦腔的独特魅力,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人生充满酸甜苦辣。让我学会面对现实,学会坚强,学会默默承受,慢慢懂得,生活不相信眼泪,深深体会到父母的艰辛。秦腔教化人的思想,反思自己的行为,告诫人们用真诚和善良对待他人,尊重别人会赢得他人的尊重。特别是要孝敬父母长辈,积德行善,为子女树立榜样,为自己铺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故乡的舞台除了正月唱戏之外,八月也有庙会。为了村民的平安,为了一年到头风调雨顺,每家每户按人头收钱唱三天三夜庙会。恰值种小麦,爷爷早早起床,赶着骡子,驮着化肥,拉着犁去耕地,先撒子,再犁地,一大块地很快就耕完了。爷爷满头大汗,顾不上休息,急急忙忙回去看戏。他带着小凳子坐在舞台左边的土墙底下,戴着老花镜,与村里的老人一起认真地看戏,他们有说有笑,谈论家事,快乐极了。
时光飞逝,我渐渐长大了,参加了工作。每年回家都要陪着爷爷看庙戏。我扶着拄着拐杖的爷爷,拖着他僵硬的双手,他走得气喘吁吁,我们慢慢地行走在熟悉的小路上。野花竞相开放,小鸟唱着欢快的歌,为我们点赞。爷爷对我的关爱留有温度,令人热泪盈眶,我要好好孝敬爷爷。
我们走进戏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我给爷爷买了他喜欢吃的东西,他细嚼慢咽,品味人生味道,忆苦思甜。我把吃的喂到他的嘴边,不时地给他擦眼泪,爷爷哽咽着说:“我已经享到孙女的福了。”他吃得饱饱的,脸上乐开了花,其他老人投来羡慕的目光,爷爷心中充满骄傲和自信,这都是苦难后的幸福,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后来,爷爷的心脏病越来越严重,每年庙会,父母都会把爷爷拉在架子车上看戏,我依旧给他买好吃的,爷爷很欣慰。最终,病魔夺走了爷爷的生命,我伤心难过,泪如泉涌。我忘不了舞台底下看戏的爷爷,舞台院中温馨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时时翻滚,他的音容笑貌定格在我的生命深处,无法抹去,只能苦苦的思念。为了抚平心中的忧伤,寄托思念之情,每年庙会,我给爷爷包一包纸,烧好多纸钱,愿爷爷在泉下生活幸福。
每每想起庙会中的爷爷,我心如刀绞,隐隐作痛,泪眼朦胧,幻想着爷爷一定在黑暗处陪伴着我。爷爷的爱滋润着我克服困难,拼命工作,坚强地生活。当我孤独寂寞时,想想爷爷,我便信心百倍,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向成功。
故乡的舞台是我的心灵寄托,是我情感的栖息地,是我一生的牵挂。它是我的精神财富,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它好像一口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灵,浇灌着我干涸的人生。它是我前进的动力,激励着我走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