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从未离开乡土的文化(杂文)
读的人可能会说:直接说“乡土文化”不就得了?其实不然,那个题目很大,就我个人而言,还没有水平,也没有资格写“乡土文化”,我只想用两个现象,比喻我想说的一小部分。
前些年,现在也如此,相对来说,农村人是不会太打扮的,看了电影电视,或到城里逛逛看看,就跟了学,穿衣打扮也就慢慢变了,尤其在城里小住几月半年的,皮肤也白皙起来,说话语态行为也就大变祥了,只是土生土长的城里人看她是农村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看她是城里人罢了。
没有离开乡土的文化,一如人的穿衣打扮,写作者们读了些作品,或者读了些诗歌,也就心领神会的创作了,感觉良好,偶尔或常常在一些平台上发发作品,那就是像模像样的文人了,只是根正苗红的文化人看她是乡土人,实实在在的乡土人又看她是文人、文化人。
另一种现象是自行车时代的。那时的自行车又大又笨重,但小孩子们照样骑了。小点的孩子一只脚从三角形的梁架子空挡穿过去,踏在外面的脚踏上,一只脚在怀里面的脚踏上,脚踏上下90度,基本上四分之一圈,孩子屁股外拐,自行车就前行了,这就是当时的“掏脚子”骑法,大人们看着别扭,孩子们已觉得自己神了。稍大的孩子,不完全像大人一样骑,只是屁股座太高,坐上去够不着脚踏,或蹬不了整圈,只好抌在横梁上骑,不过不小心会磨裆,大人们会说你“张狂”。
没有离开乡土的文化,写作或叫创作,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开始就像“掏脚子骑自行车”,“大人们”觉得别扭,但也很开心,当能上“梁”时,自己奋力,可能永远都坐不上“座”,“张狂”这顶帽子却是戴定了。
文化这玩艺就是怪,人人都想往脸上抹,用上了“洗面奶”,喷上了“香水”、“定型剂”,民也是,官也是,商也是,农也是,书画诗文就像场地上晒的五谷杂粮豆,当然这是好事不是坏事,不好的是太阳下“晒红的脸”为什么偏要学习“妆成白皙”的脸,而“白皙的的脸”为啥不“妆成晒红的脸”,这可能就是文化的作用,那这文化背后的文化又是什么?
想想也没有什么奇怪的,都这样了,那就这样吧,文化情怀!那些什么都不是的可以说你“张了”,你可千万别说人家“土土到家了”,逮着那些“大家”了,就千万要热贴着,少些“磨裆”那多舒。
作为从未离开乡土的文化参与者,谨以此文自省。
物质丰富了,人往往会空虚,文化繁荣了,有时也会恐惧。
2017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