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舟行走】光明的行走(随笔)
走在回乡的路上,回想往事,感慨万千————题记
一、行走的小路
我出生在鄂东南一个小山村里,那里虽然山清水秀,但也属于穷乡僻壤,小时候村子只有一条羊肠小路连通着外面的小镇。
我从小就行走在这条小路上,走过了小学和中学;而小路也伴随着我慢慢长大:从当初的泥泞小路到碎石农耕路、到水泥公路,再到现在的沥青公路。
始终让人无法忘怀的是:在那条路上,曾经风雨交加,也曾阳光明媚;在那条路上,承载着我童年无尽快乐和成长中的艰辛;是故乡小路的崎岖,让我从小体味了人生的坎坷,从而激励着我走上了一个光明的道路。
二、行走于军旅
小时候就听老人们常说,我们村庄前面的马鞍山,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保卫战外围阻击战战场,国民革命军185师546旅在这里抗击日军波田支队,有效地拖延和阻滞日军对武汉的进攻。
正是因为家乡的这段光辉历史,才促使我后来走上了从军的道路,这一晃就二十年多年过去了。
进入军营,我愿意同走路的人一同行走,我不愿意站住看着队伍走过。
曾在军旅,是我一生的荣耀和骄傲,我去过塞北江南,去过边陲戈壁,用青春和热血捍卫军人荣誉和世界和平,捍卫着家园的安宁和祖国的尊严。
我行走在蓝天上,是为了保卫祖国的领空;我行走在大海上,是为了保卫祖国的海疆。在腾冲国殇墓园时,我真正读懂了中华儿女的英勇顽强,真正理解了铁与血的含义;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屈辱,真正认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兽性。
仗剑行千里,固守绿色长城,携笔写军魂,我无愧于心!
三、行走的认知
其实,每一个人的行走与生命同在。无论道路曲折或平直,前途光明或黑暗,无论距离的远或近,从起点到终点,从此岸到彼岸,每一个终点和彼岸,只是下一个目标的起点和此岸,生命不息,行走的脚步是永不停息的。
有人活着却没有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如同河中的一棵小草随波逐流;有人活着亦或死亡,他们却永远在行走着,他们的精神始终在进行着,并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进。
四、行走之精神
炎黄子孙,有着盘古开天辟地和夸父追日般的精神,不惧黑暗,迎接曙光,并开拓光明;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都仰仗于不屈不挠的求索精神。
无路可走?非也!路就在脚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积跬步而至千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那是多么豪迈的行走,才有了万里长征的壮举。
“应当趋着有光行走,免得黑暗临到你们”。南湖的小船,通过近一个世纪的航行,如今已经开始领航了;南昌的枪声,经过九十年的变奏,如今更加铿锵雄壮了。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龙的传人上下五千年不断行走的历史;无数次跌倒,无数次爬起,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血迹,是一部不懈创新的历史。历史属于人民,历史属于创造者,更属于持之以恒的行走者和探索者。
五、行走的回归
然而,行走是不容选择路况的,无论道路的长短和宽窄,只要有既定的方向和目标,才不枉来人世行走一遭。行走,我们应昂首挺胸,大步流星,而不是佝偻着身躯,畏缩不前;只有迎着光明前行,才会拥有灿烂的明天。
今天,走在回乡的道路上,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终点,但一定是我的又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