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有奖金”征文】永不消逝的乡愁(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有奖金”征文】永不消逝的乡愁(散文)


作者:纪昀清 秀才,1522.5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18发表时间:2017-12-18 08:58:54
摘要:斯人已逝,但他的“乡愁情结”却魂牵梦绕,永不消逝,它会永远伴随着人们心怀家国,憧憬美好的精神家园……

【荷塘“有奖金”征文】永不消逝的乡愁(散文) 突然听闻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于2017年12月14日因脑中风并发心肺衰竭,在高雄医院病逝的消息,我心头为之一震,实难相信。蓦然发现有关他辞世的噩耗或悼念文字在微信群中如雪花飞溅一般传播开来,方才确信无疑。打开相关网页,方知其了不起。
   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50种。代表作有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及评论集《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等。文学家梁实秋曾给予高度评价:“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2015年7月又获得第13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大奖。
   浏览完这一切,禁不住心怀敬意。端详着他白发苍苍的儒雅风貌,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的成名作《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该诗创作于1971年,是他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中出现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绝妙的意象,贴切地表达了离乡、漂泊、诀别和望归而不能归的离愁别恨,将抽象的“乡愁”真切生动地呈现了出来,情感之饱满,打动了无数游子,字里行间充分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为此,他曾解释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2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该诗广泛收录在华人世界教科书,在全球华人世界引发强烈共鸣,并因此给他冠上“乡愁诗人”的称号。40多年来,这首诗在海内外华人间被广为传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由于余光中先生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随父母迁居香港,次年又随家人迁居台湾,因此他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加之多年漂泊在外,因而思乡情结最为深重。
   其实,早在60年代他就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除此而外,思乡情味更浓,让我由衷喜欢的还有他的《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全诗采用一咏三叹的形式,每章首尾两长句反复吟诵,遥相呼应,犹如山谷回响,思乡之切的情感,恰似焰火要喷薄而出,令天下游子感同身受。
   作者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诗人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犹如一根红线,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诗人选取哺育中华民族,象征现代文明的“长江水”为第一意象,并由此延伸到居家常景的“海棠红”,构成了家与国的整体思念,然后由实到虚,渴望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立体构成了全方位的思乡之情。情境的营造之巧妙,充分体现了作者渴望统一回归大陆的游子心境。这首诗后来被台湾著名歌手罗大佑谱曲演唱。余光中说,罗大佑谱曲的《乡愁四韵》是一首游子不敢轻易打开的“楚歌”。“吉他悠悠,愁肠百结,这短短的字里行间,有多少深夜痛哭过的不舍,又有多少望穿秋水的等待。”
   余光中之所以有如此炽热浓郁的思乡情结,是与其当时所处的特殊时代和个人不同凡响的经历遭遇密不可分的,正如王中的在《余光中逝世,撤不断的永远是乡愁》一文中所写:
   “在大陆和台湾因政治原因分割的历史背景下,不少饱受离别之苦的中国人以乡愁文学为心灵寄托,维系着跨越大江大海的精神世界。作为台湾乡愁文学的代表人物,余光中创新了传统文化中‘乡愁’的表达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独具一格的地位。
   “余光中的一生,是一代中国人颠沛流离的真实写照。1928年,余光中生于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余光中随父母迁往重庆,并在那里度过了中学时代。抗战胜利后,余光中先后就读于金陵大学和厦门大学,随后在香港、台湾、美国有较长的生活和学习时间。如此丰富的人生履历,即使在人口流动频繁的当下也不多见,却属于余光中那代人的寻常。
   “尽管一生都在迁徙,但是诗人始终葆有故乡情结。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但故乡只能有一个,要读懂余光中,必须读懂他眼中的‘文化乡愁’。乡愁未必是实指的,不一定是南京、重庆、厦门、香港等具体的城市,而是一种虚化的对故土的留恋。在逃离战火与苦难的过程中,越是居无定所,越是容易激发乡愁情结,油然而生一种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情结”由此可见一斑。因而,他是当之无愧的“乡愁诗人”。
   据悉,今年10月,余光中先生庆祝90大寿,当日王中先生曾以欧阳修的绝句《再至汝阴》抒发心情:“黄栗留鸣桑椹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斯人已逝,但他的“乡愁情结”却魂牵梦绕,永不消逝,它会永远伴随着人们心怀家国,憧憬美好的精神家园……

共 27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斯人已逝,但他的‘乡愁情结’却魂牵梦绕,永不消逝,它会永远伴随着人们心怀家国,憧憬美好的精神家园。”《永不消逝的乡愁》这一篇散文,作者文写景触情生,以缅怀的口吻叙述,将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的生平介绍,重点剖析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情怀,抓住余光中先生生前所著的《乡愁》、《乡愁四韵》等几首诗歌进行解读,把余光中先生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逐一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总之,作者文记主题突出,条理清晰,同时也体现作者深切缅怀余光中先生的情怀。好文,倾情推荐共赏,感谢赐稿【荷塘】,期待精彩不断!【编辑:程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程南        2017-12-18 09:51:45
  文写既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余光中生前的乡愁情结,也体现了作者深切缅怀余光中先生的情怀。
2 楼        文友:程南        2017-12-18 09:53:56
  《永不消逝的乡愁》——文写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