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有奖金”征文】怎会是贬义词(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有奖金”征文】怎会是贬义词(散文)


作者:柴湿燃 秀才,1800.2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92发表时间:2017-12-24 12:48:19
摘要:有句比较夸张的话:“老百姓啥都不信,专家啥都不懂,媒体啥都不说;政治教育啥也没用。”奇谈怪论层出不穷,其毛病首先是自以为是,比如有学者说白起不可能坑杀四十万赵卒,理由是没那么多人手去杀。

有句比较夸张的话:“老百姓啥都不信,专家啥都不懂,媒体啥都不说;政治教育啥也没用。”奇谈怪论层出不穷,其毛病首先是自以为是,比如有学者说白起不可能坑杀四十万赵卒,理由是没那么多人手去杀。可是1995年10月,山西高平城西北就发现了长平之战尸骨坑,许多尸骨上有遭砍、射的痕迹,还有的仅有躯干而无头颅,均说明这些赵国士兵都是被杀死后掩埋的。白起除了坑杀长平四十万,还在伊阙之战歼韩魏军二十四万,上党之战斩首十三万,溺毙著二万;攻韩陉城又斩首五万,早就积累了大规模杀俘的经验。《高平县志》载:“赵括乘胜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其谷四周皆山,唯有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赵括自出博战,以秦射杀之,四十万人降武安君,诱入谷尽坑之。”百姓称之为杀谷,唐明皇巡幸泽、潞两郡,路过高平时,还见头颅似山,于是命官员择骷髅建庙一座,此庙分正殿和东西耳殿,把村南之山改为头颅山,更杀谷为省冤谷。
   其次忌人云亦云。钱穆的《国史大纲》说:“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于是有人跟风说烽火戏诸侯子虚乌有,并补充说诸侯不可能同时赶来。虽然宋人唐庚就说过“司马迁敢乱道,却好;班固不敢乱道,却不好”之类的话了,烽火却早在《墨子·号令》中就有“与城上烽燧相望”之事,说明烽火在汉人备匈奴之前早已存在。申侯是联合戎人与幽王为敌的,所以举烽火也并非不可能,诸侯不可能一时齐到,但邻近的诸侯是可以很快赶到的。于是我觉得,钱穆固然是大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固然不错,问题是自身不能是侏儒,不然,和平常人站在一起也没什么不好。
   再次忌轻下结论。欧阳修的《归田录》说:“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有学者以为欧阳修把宋太祖和宋太宗搞错了,因为宋太祖死后,花甲之年的赞宁才随降宋的吴越王钱俶,奉阿育王寺真身舍利到汴京的,而且僧录也是宋太宗封的。可是并不能就此排除他年轻时没有到过相国寺,他留下的居天柱山偈:“四野豁家庭。柴门夜不扃。水边成半偈,月下了残经,虽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说明他并非一直生活在江南,虽然僧录为宋太祖之后所封,但之后的欧阳修也并非不能以此相称。
   饶了一大圈,现在回到本题。偶然见有个叫《原来是这样》的节目说,“作家”一词在古代是贬义词。根据之一是《晋书.食货志》说:“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积蓄。”这“作家”明显不是那“作家”。晋习凿齿《襄阳记》说诸葛亮:“尝自校簿书,(杨)顒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二者说的都是指日常居家生活,和《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说的:“他自不会作家,把个大家事费尽了,却来这裡打秋风!”是一样的。“不能作家”,是不会过日子的意思;而杨顒的比方是说诸葛亮管得太多了,日常居家,家长尚且不能什么都自己去做。
   说“作家”一词在古代是贬义词的根据之二是,《太平广记》载:“唐宰相王璵(《唐语林》为王维之弟王缙)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酬金)者,误叩右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二王是邻居,王玙多为别人写墓志碑文。那时候写墓志很能挣钱,尤其是名人、高官的手笔,所以求他写墓志的趋之若鹜。论名气王维不下于王玙,但他不屑于王玙那样的为挣两钱而作谀墓文,所以很看不起王玙。不过“大作”,似乎是相对于工匠的“小作”而言的。《逸周书》说:“汝无以小谋败大作。”孔晁注释说:“大作,大事也。”孔颖达也说:“大作,谓兴作大事也。”当时很多人正是以墓志为大事的,所以“大作家”是指帮人办大事的人家,所以他才指示说:“在那边。”当时还没有称文人为作家的。
   作,有创作、劳作之别。“日出而作”是劳作,与创作不同。东汉的王充说:“《五经》之兴,可谓作矣。太史公《书》、刘子政《序》、班叔皮《传》,可谓述矣。”他说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刘向的《新序》、班彪的《史记后传》,都不是“作”,只是“述”。连孔子都说自己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王充解释说:“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是也。《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像仓颉作书,伏羲作卦那样,才是“作”。没有原创,只是把前人传下来的东西经过整理来说事,只是“述”,不得为“作”。《资治通鉴》说战国时,“魏安厘王问天下之高士于子顺,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鲁仲连乎!’。王曰:‘鲁仲连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子顺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鲁仲连在安厘王眼中是独特而不可理解的人,而子顺却说谁都想有个性,但只有在德行上坚持不懈的人才能成与众不同的君子,而鲁仲连的特立独行已经习惯成自然。
   按照今天的说法,王充的《论衡》无疑是一部出色的作品,但他自己却说:“今《论衡》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辩其实虚,非造始更为,无本于前也。”因为不是造始更为,所以不敢称作,也不敢称述,只是编者而已。他继续说:“儒生就先师之说,诘而难之;文吏就狱之事,覆而考之,谓《论衡》为作,儒生、文吏谓作乎?”硬要把自己的《论衡》称为作,岂不是儒生、文吏都想称自己是作了吗?“作者”、“作家”之称,谈何容易!
   禅宗以大有机用者为作家,《碧岩录》中有“赵州是作家”、“作家宗师”。比如他们有棒喝之法,参不透真谛者往往要挨师傅的棒打,可是有《景德传灯录.普岸禅师》的故事,平常都是师傅打参拜者,这回却是“僧却打师一拄杖。师曰:‘作家!’”禅师挨了打,居然反而称参拜者为“作家”,是因为对方已经参破佛性遍在的真谛,而且表达的方式出人意外。普岸禅师多处谈到作家,有个叫义玄的禅师来访,普岸禅师问他:“近离甚处?”听说是从江西黄檗来。他就说:“情知你见作家来。”义玄禅师回答:“特来礼拜和尚。”普岸禅师也不客气,说:“已相见了也。”彼此彼此,心照不宣。苏东坡在《水六法像赞》中说:“是真作家,当狮子吼。”没有一点振聋发聩的功力,是难以称真作家的。
   如今,“作家”一词已经不同于古代,但凡发表过一些文章的人,往往被冠之“作家”的头衔,谦虚一点的也为“作者”,这也无需苛责。但个性化的思想与艺术的坚持与突破,仍然是一个优秀作家的追求,只是写些花拳绣腿的东西糊弄人,或者写些老生常谈的文字度日,既无思想,又不传播什么知识,还要称“作家”,那么“作家”恐怕就真的要成为贬义词了。

共 26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现实意义的叙述散文!作者开篇从一句曾流行的比较夸张的话分析了奇谈怪论产生的三方面原因,并逐一列举事例分别进行阐述,作者的观点很明确,忌自以为是、忌人云亦云、忌轻下结论。然后笔峰一转,对《原来是这样》节目中说“作家”一词在古代是贬义词,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文末深化了主题,在这个遍地是诗人,是人便是作家的时代,“作家”恐怕就真的要成为贬义词了。作者与作家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而现在是人就自封为作家,出现了作爱遍地开花,是文学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怪相?推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12-24 12:50:34
  赞同老师的观点。作者无须厚丰,作家可要慎重了。不是人人都能当得起的。
回复1 楼        文友:柴湿燃        2017-12-24 13:01:18
  太好了!原以为是篇废稿。
2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12-25 07:55:52
  它本身不是贬义词,而是人赋予了它一种色彩!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12-25 07:56:49
  以敬畏的态度对待文字,也以敬畏的态度对待作家两个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