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孩子该由谁来管(小说)
菊花婆急匆匆走在公路上,时不时要躲避着来回穿梭的车辆,还要躲闪着骑电摩接娃的人。所有的人都来去匆匆,她能感受到:每个人的时间都紧张得要命,个个肩负重任,能不紧张、能不急吗?他们都要赶在放学时,第一时间就把孙子接到自己的手里。
前几天,儿媳妇丽丽从新农村小区的新房赶到她和老伴居住的老屋。手里提着二斤猪肉对她说:“妈,这几天你和爸给我掰玉米种地,累啦,得好好休息一下,我买了点肉来犒劳犒劳你俩。”
丽丽见婆婆正在案板上切菜,立即冼了手,挽起衣袖,系了围裙,要过婆婆的切面刀,“咚咚咚”地剁起菜来。她那手势和动作利索,自然有序,不亚于跳广场舞的动作。
婆婆愣了一下,赶快抱柴火救锅。丽丽切完了菜,用清水淘洗了肉,放在案板上。准备包饺子,她一边剁着肉,一边对婆婆说:“妈,咱家地里活完啦,冬里闲着没事,我想到南方去打工。”
“啥?你外出打工?”菊花婆停住了给灶膛里添柴的手,望着儿媳丽丽,心里暗想着,这又是唱那一处戏?
“你大孙子读大学,少说一年也得一万七八;小孙子今年也五年级了,将来花费更大。我俩趁年轻,也得抓紧多挣钱。”丽丽快嘴快舌,自管自地说着,并没有注意到菊花婆的脸色。
听完儿媳的话,菊花婆的脸色有点不好看。虽然心里有点生气,但又不敢表露出来。儿媳真的打工这么一走,她那一摊子事,全给落在自己身上。特别是小孙子,自已得管,上下学也得要送接。自己都快七十了,骑不了自行车和电摩,走路又实在不方便。于是,就对丽丽说:“娃上学要紧,我和你爸没多少文化,辅导不了娃的作业。再说,你爸和我年纪大了,怕管不好娃。”
一听婆婆的话,丽丽剁肉的手,不仅加快了些,而且还加重了。她抵着头,脸憋得通红,瞅了一眼婆婆说:“娃在托管,只有星期六和星期天你们接送。”丽丽说的很轻松,紧接着,她又换了一种语气继续说,“你老俩身体还好,能走能动,到走不动时,不还是得我们管。现在能外出去挣点钱,就多挣点钱,到时也好管你们呀!”
听丽丽这样说,菊花婆一时无言以对。她没好气地说:“你们走!你们走!”
菊花婆心里有点难过,眼角不由自主地有点潮湿,也有点凄凉酸疼的感觉……
这些年,她和老伴没少给儿子们添垫。自己舍不得吃穿,攒了些钱,两个儿子在新居民点盖房,一人各添了两万,平时孙子的零用也没少给。老两口卖羊、挖药材、拾酸枣等卖的钱,也给家里不知不觉地都用完了。儿子们常年在外打工,农忙时,地里的重活都是老俩口帮他们干的。
等自己老了不能动了的时候,他们靠得住,还是靠不住,还说不清楚。两个儿媳一个比一个猴精,他爸给摘苹果,掰玉米,扬场晒麦,没一个人给买过半斤茶叶,更不用说,给买件衣服。眼睛总是盯着老俩口果园里的那点收入,就差没让孙子开口要了。现在都打工走了,孙子们的日常零用,买书买本子,吃呀喝呀,就连冬天冷了,添棉衣服的钱,啥都得管。有个头疼脑热感冒什么的,都是操不尽的心。菊花婆实在不愿意让丽丽去打工,就问道:“你和来娃商量了么?他叫你去?”来娃是菊花婆大儿子,她知道儿子肯定不愿让丽丽去,让她把家和娃管好,他在外打工挣钱才安心。
“你儿子开始不愿让我外出打工,这几天,我们俩都说好了。再说,出去了能干就干,干不成就回来了。”丽丽又对菊花婆这样说,“咱村阳妮也去呀,我们一路好几个人哩,去福建虾厂剥虾。活不重,一个月三千多块呢!后天就走。”
菊花婆见丽丽啥都准备安排停档了,这那是商量,只是告诉自己的决定而已。菊花婆知道,自己阻挡也是白搭,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就这样,丽丽打工走了。每星期接送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菊花婆身上。
丽丽打工走后,菊花婆夜以继日地操着小孙子的心。老伴除了收拾果园照管娃们的庄稼地外,晚上,还要看管儿子们的门户。
生活不紧不慢地,也还算安稳。特别是孙子放星期天了,家里就多了份热闹。他们俩口看着孙子做作业,玩耍也感到满足快乐。脑子想像着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儿子也是这么小的样子,心里想:现在的孩子真幸福,不仅能吃上白面馍馍和肉片子,而且在学校还有鸡蛋牛奶和营养饼干吃,社会真是好得不能再好啦!菊花婆更是照顾得很周到,水端到跟前,苹果削成小块也送到手上。孙子要吃什么就做什么,要买什么就给买什么。别家娃新拿了一种新样式文具盒,新游戏机,孙子就想要,她嘴上虽然骂着,但经不住孙子不吃不喝不做作业的招数,就是天黑了,也上街上去给买回来。
转眼两个多月过去了,丽丽打电话回来,问了小儿子的学习情况,并说自己在那里一切都很好,不要操她的心。她春节就不回来了,节假日钱好挣,工资翻倍,她想多挣点,过了年看情况再回家。
星期天,孙子给菊花婆说,他和几个同伴上街去玩,并要些零花钱。菊花婆给了十块,他嫌少,又给了二十,这才安顿好。又叮嘱了一番,要注意安全,早去早回。
中午,菊花婆包了饺子,知道孙子爱吃,左等右等都还没有回来,她心里十分焦虑。想了想,是不是回来时去伙伴家玩了。她就先下了饺子让老伴先吃,老伴都吃完饭好大功夫了,也没见人影。菊花婆着急了,赶快撤了柴火,简单把灶房火星盖了盖,就去几家邻居问,一同去的伙伴回来没有。
去了几家,都说没有回。这几家人看起来都无动于衷,菊花婆赶快上街去找,东西南北都找了个遍,没有。有人说,你去网吧找找看。一语点醒梦中人,菊花婆走进了网吧。昏喑的灯光下,几十台游戏机闪着亮光,每个机子都有人,戴着耳机,手不停地抖动着老鼠样的玩意,没有一个人抬头瞧她。她感觉头有点晕,过了好一会,才看清里边大部分是十几岁的学生娃。她喊了几声孙子的名字,才有人影从里边走出来,一见到孙子,他才放了心。又有一同来的伙伴前后跟着也走了出来,菊花婆用手拉着他们一同往回走。她很想说说或骂骂孙子,也无从开口,又怕起了反作用,也只简单的问了几句了事。回家安顿着孙子吃喝……
又到了星期一,菊花婆照例把孙子送进学校,回家做她的营生。
班主任打电话来,叫菊花婆去校一趟。菊花婆忐忑不安来到学校,见了班主任,老师说:“你家‘京京’学习退步啦,现在在班里排名倒数第一。上课打瞌睡,作业不完成,下午多次溜出校门,到街道网吧玩游戏!”老师最后加重了语气,对菊花婆说,“家长一定要配合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以免耽误了娃娃的前程!”
菊花婆不知自己是怎么走出校门的,心里像打鼓一样七上八下的不平静。心里嘟囔着:我平时管孙子吃喝,接接送送,眼盯着完成作业的呀,对他抓得很紧呀,学习怎么退步了?
她从学校门出来,从路上走到街上。看到网吧门前闪烁的红光,这不都是网吧惹的事嘛。听人说,现在年纪很小的孩子,个个都拿手机,里边也能打游戏,伤娃眼睛,影响学习。国家咋不制止学生拿手机呢,咋不制止开网吧呢?菊花婆想了很多很多。
菊花婆回家后,几次想把这事情打电话告诉儿媳妇丽丽。但又觉得不妥,远天远地的,媳妇听到消息肯定着急,在工厂上班出了差错咋办呢?突然她的手机响了,菊花婆赶忙接听:“妈,我们这冷得很,活做不成放了。后天我们就回来了,家里你和爸还有京京都好着哩吧!”
“好着哩,好着哩,我娃放心!”
说完都挂断了电话。菊花婆这下放了心,儿子后天回来,孙子有人管了,这下好了。
儿子终于回来了,菊花婆把老师说的情况告诉了儿子。儿子也没埋怨妈妈,很是认真对待这件事,赶快去学校问了老师。回来对儿子京京学习抓得很紧,并帮忙补了好多课程。京京学习有了进步,全家人都很高兴。
丽丽春节没有回来。转眼到了三月,天气已经暖和,树木穿上了绿衣。儿子工地打电话来,叫他赶快去工地上班。他不放心京京,怕孩子放松了学习,就打电话让妻子丽丽赶快回来。否则,他就不外出去打工了。
丽丽回来了,菊花婆不知儿媳挣了多少钱,也不好打听。突然,她发丽丽右手少了半个指头,赶忙问:“咋了,这指头?”
丽丽羞愧地说:“不小心让机器刀片割断了,这次去打工划不来,划不来!”
菊花婆只是心疼地流下了泪水,也不好再说什么,她还能说什么呢?
其实,爷爷奶奶照管孙子,虽然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不是一种责任。在必要的时候,适当地照管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但做为儿女更应该尽到自己当父母的责任。在农村,在城市,有部分年轻人一味把自己儿女推给父母,自己却在外消遥自在。漫漫弥迷失了自已,忘了自己该做什么,该尽的责任。时间久了,与家与儿女没了亲情,渐行渐远……
现在的社会不存在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只是物质追求永无止境,钱多钱少的问题。
我们奉劝爷爷奶奶们:还是把孙子交给他们的父母管,穷一点没有什么。更是对你的儿女一种生活的磨炼,使他们的生活更完善,人生更完美!
非常感谢相思编辑认真负责的编辑,特别肯切的所指出的短点和错误,使我今后写作有所提高,谢谢!
@新华书店:文章精华之笔,现在的社会基本上是爷爷奶奶带孙子,中国模式,城里年轻人工作每天十多个小时,有时加班通宵,很少有时间去玩 ,他她们特别辛苦,特别是在外企工作的年轻人,老人们看在眼里,能不带孙子吗?我深有体会,因为我带孙子。也很无奈……
小说《孩子该由谁来管》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社会问题,那就是留守儿童的问题!令人堪忧,值得社会各界关注!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之相应的是消费的增长,而长期驻守在农村的人越来越感觉到生活的压力!只好出外打工,但这又衍生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的抚养照顾的问题,而且已经成了普遍的社会问题。这值得人们深思,儿童是家庭的未来,更是祖国的未来,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孩子该由谁来管》,就是一个不错的小说,它没有华丽的语言,但读后令人深思,印象深刻。尽管小说给出了初步的答案:孩子还是该由父母来管,但这样做,家庭收入的问题又还如何解决?这又是一个社会的问题!
总之,这篇小说以文学的形式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如果能推动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村家庭收入问题的解决,这将是这篇小说最大的作用! 一一 (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