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喝粥(散文)

编辑推荐 【山水】喝粥(散文)


作者:来日方长 秀才,2641.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72发表时间:2017-12-26 21:57:42

粥是一种用粮食煮成的稠状物,有大米粥、小米粥、玉米粥之分,也可以按往粥里加入的食材不同分为青菜粥、扁豆粥、南瓜粥、萝卜粥、山芋粥等等。老家盛产大米,粥与“白粥”同义。白粥上面浮着一层细腻、黏稠如膏状的物质,俗称“米油”,具有很强的滋补作用。中医认为,米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清代学者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盛赞“米油可代参汤”。另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对于体弱多病者,常喝白粥,可以起到补益肾精、益寿延年的效果。
   我出生时恰逢“三年自然灾害”,全家每天人均还不到二两米。听母亲说,那时煮的粥,米粒儿就像虾米一样散落在黄花草上。母亲的奶水严重不足,为了养活我,她每顿都为从粥锅里捞出米粒子而犯愁。后来母亲每次就抓一把米放在一只小小的搪瓷缸里,加入适量的水,置于灶膛里与大锅粥一起煮。锅里的粥煮好了,搪瓷缸里的粥也熟了。我头枕母亲的胳膊,躺在她的腿上,眼睛随着母亲手中的汤匙来回转动,直到吃饱喝足了才心满意足地睡去。由于长年营养不良,最后母亲得了浮肿病。父亲拆掉堂屋的天花板,卸下厢房的大立拄,一步一挪,颤巍巍地挑到附近的小镇上换回来五斤六两米给母亲充饥,全家这才走过了那段最困难的岁月。
   到我记事时,虽然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但见到一碗白粥,我还会眼睛一亮。那时我每天都喝大麦粥。大麦粥与其说粥,不如说是面糊汤。在锅里加少量的米,等锅里的水沸腾了,将预先准备好的用大麦面和水调制成的糊状物慢慢地倒入锅里,一边倒,一边用汤勺搅动粥汤,再盖上锅盖慢慢地煮熟。大麦粥不顶饿,上学路上刚走出村子,在田埂上撒一泡尿,便又觉得饥肠辘辘了。有一年冬天母亲回娘家,在公路上捡到一麻袋玉米棒子,如获至宝,气喘吁吁背回家,高兴得唱起了小曲儿。她徒手搓下玉米粒儿,再用小石磨磨成了面,装进一只旧府绸缝制的袋子里。第二年春天,每天早上母亲做的大麦粥里就多了三只玉米面疙瘩。我吃两只,妹妹一只。看到我们兄妹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母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那一年,已到“文革”后期,老家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农民还没有生产的自主权。母亲在自家的“八边地”上偷偷地种上了胡萝卜,靠近村庄的一侧是我家的竹园子,生产队的小队长愣是没有看出来。这年冬天母亲得了胆囊炎,被舅舅接回家去了。舅舅家的经济条件原本就比我家好些,吃得也比我家好,病中的母亲很需要营养。舅舅家离镇上还近,这便于妈妈去就诊。母亲如果在家,去镇卫生院注射一针青霉素,来回得走两个多小时的土路,体弱的她如何走得动?一个月后,妈妈痊愈回来,她问我这段时间在家吃得怎么样。我连忙控诉起来:“爸爸就会煮萝卜粥,一锅粥还要吃两顿,中午吃,晚上还要吃!”母亲摸了摸妹妹的头:“是这样吗?”妹妹先是抿着嘴,认真地点点头,然后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母亲噙着泪轻拍妹妹的后背,像是承认错误地说:“乖乖,别哭,妈这就给你们做好吃的。”她顾不得收拾狼籍的家,立即挽起袖子,刷锅、淘米、切菜。不一会儿,母亲就给我和妹妹每人盛上一碗热腾腾的菜饭,还用筷子从瓦罐里挑出一坨猪油放在上面。我和妹妹就着融化了的猪油,吃得喷喷的香,不到一支烟的功夫便狼吞虎咽完了。
   我上初二的那年夏天身体开始发育,每天都不知饱的滋味,妹妹比我小三岁,也正是能吃的时候。田里的新稻子还没有拔穗,这可愁坏了母亲。她只好到镇上的信用社卖了外婆给她陪嫁的手镯,买回一大担的南瓜,每天就做南瓜粥给我们吃。乡下有一种瓷碗,因其内侧印有两道蓝色的圈纹,俗称“三横碗”,一碗能盛半升水,我一顿竟能喝五碗!我常常不等粥凉便“呼哧,呼哧”地喝了起来,全然不顾热得汗流浃背,有时喝着喝着还立起身,走到天井的角落,撒完尿回来继续喝,惹得母亲在一旁笑骂道:“看你这样儿,前世定是饿死鬼。你就不能慢点儿喝?”她哪里知道我慢一点,锅里的粥就被妹妹喝光了?那时每次喝粥,我和妹妹简直就像参与一场激烈的比赛啊!
   到了“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那一年,村上偷偷地将土地承包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释放,家家家户户不但有了余粮,而且还收获了经济作物。到腊月初八这一天,母亲一大早就像变戏法似的从柜子里拿出一个个小口袋,里面装有花生仁、黄豆粒、扁豆蛋,还有鸡头米、白莲子什么的。只见母亲先把这些食材一一倒在一只小簸箕里,仔细检查是否有被虫咬的或霉变的,每检查完一种食材就一掀簸箕将它们倒进盛有温水的木盆里。日上竹竿梢头,母亲就将这些泡开了的食材洗净,与淘好的米一起倒进铁锅里,放入切碎的青菜,加适量的盐,先用大火烧,薪材一般选用豆萁,灶膛里的火很亮,等锅里的水沸腾了再用稻草慢慢地煮。要防粥稠粘锅,掌握火候是关键。灶膛里的火只确保粥保持沸腾状态,又不致水分蒸发太多,这样才不使与水共沸的营养物质蒸发掉。从锅里不时传出听似人的叹息声,那是粘稠的粥沸腾产生的气泡破裂的声响。煮粥大约需要两个小时,起锅后灶间飘逸出诱人的香味。大家端起碗,用筷子在热粥上先向左一刮,再向右扒拉,然后对着粥堆吹吹气,降降温,再拨入嘴里轻嚼慢咽起来。这是我记忆最深的一个腊八节。
   “拨乱反正”,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我对喝粥倒没有什么感觉了。后来到城里上大学,更把喝粥当作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再后来大学毕业,我进了机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物质财富越来越多,政府招待也越来越奢侈。有的人花公家的钱不心疼,越吃越精,越吃越奇,更有甚者鼓吹“吃什么补什么”,什么猴脑益智、鹿血壮阳、虎骨补钙,连野生动物都跟着遭殃。他们酒足饭饱把胡子一抹还振振有辞:“吃点,喝点,算个啥?反正又没装进自己的腰包。”岂不知无休止的大吃大喝不仅“吃坏”了党群关系,还“喝坏”了政企关系。
   现在无论在富丽堂皇的饭店,参加朋友孩子婚宴,还是在机关食堂接受下级单位招待,每次看到一桌剩菜,心头便隐隐作痛,我都会想起自己饥饿的童年。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我们真的富了吗?待客之道应该尽心,但绝不能铺张浪费。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看,动物吸取饲料里的能量,其转化率还不到其中的百分之十,其余百分之九十都以热或功的形式散发掉了。由此可见,倒入泔水缸里猪肉、鱼肉,其形成过程吸取了多少自然界的能量啊。虽然这些能量并没有消失,但是已经不能最大限度地为我们所用了。因此,减少污染应该从餐桌上做起;厉行节约更应该从公务接待做起。
   我每次在外面吃完一顿丰富的午餐,晚上回家就只想喝粥。妻善做营养粥,比老家生产的“亲亲”八宝粥还要可口,但我还是忘不了童年喝的那些充饥的粥!
  

共 27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喝粥》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粥这种寻常的食物,对不同的人来说,在不同的年代所发挥的异乎寻常的作用,粥本身除了果腹还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然而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这时候,少米多水的稀粥成了很多家庭的日常,撑起了多少饥肠辘辘的肚腹,不管怎样,它是大多数人家在困难时期看得见够得着的对抗饥饿的事物,使很多生命得以延续。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进步,物质丰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粥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即便依然在餐桌上出现,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却早已一落千丈,说到民以食为天,粥曾经为饥饿的人们撑起过一片天空。这片天空却被无尽的欲望所遮蔽,端起碗来,人们忘记了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到底需要多少。作者的这篇文章让我们擦亮被欲望蒙蔽的双眼,重新品尝到了粥的甜香。问好作者,推荐共赏,祝您在山水创作愉快!【山水神韵编辑:滦河晨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滦河晨曦        2017-12-26 21:59:15
  作者这篇由粥引发的思考很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拜读!
回复1 楼        文友:来日方长        2017-12-26 22:37:21
  冬日晚上喝一碗粥,全身热乎乎的。想起儿时喝粥的经历,更加感恩这个时代。然而,生活水平再高,也不能铺张浪费。钱是你的,资源是大家的!谢谢老师编辑,写按。敬茶,问好!
2 楼        文友:沙漠之魂        2017-12-27 09:00:36
  拜读老师的《喝粥》很是亲切,感同身受,仿佛也是在写我与粥的经历。粥对人的功效没变,只是人对粥的感情变了。昭示我们要不忘初心,节欲前行。学习了。问候来日方长老师。
回复2 楼        文友:来日方长        2017-12-27 09:23:15
  时代在前进,粥的功效没变,只是人变了,变得贪婪、奢侈。想起过去那些穷日子,真不该浪费啊。欢迎朋友到访,敬茶,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