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风在人间】赣剧情结(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西风在人间】赣剧情结(征文散文)


作者:情满鄱湖 秀才,122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68发表时间:2017-12-27 17:23:12


  
   我从第一次出门打工,便迢迢千里来到了与我家乡文化和风俗截然不同的地方——广东。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远离了乡音和熟悉的亲人,心中难免时时挂念。每次出门前,我始终唯一不肯撂下的是几本带有家乡文化符号的赣剧磁带。
   我爱赣剧,从我记事起赣剧就伴随我成长。我的父亲、姑妈都当过赣剧演员,耳染目睹在父亲的熏陶下,尽管我五音不全但是也喜欢休闲时候哼上几句。我没有看到过父亲在台上演过戏,我出生时他演戏的戏班子就解散了,只是在醉酒的时候父亲放开嗓门地唱。父亲最拿手的是饰演《碧莲洞》里的老旦,可以说闻名乡里。
   父亲没有上过学,肢体动作和唱腔对他来说都不是难事,但要把一句句台词熟记于心就相当不易了。听母亲讲起,当时父亲把教戏的师傅养在家里,仅那长长的台词就让父亲下足了工夫,亢长的台词硬是熟记于心。站在戏台的父亲经过化了妆后,把一个老旦的形象演绎的维妙维肖。“大家都走开,让我财主婆婆走出来!”这是一句《碧莲洞》的唱白,在父亲的嘴里说出来,却引得台下的观众哈哈大笑。碧莲洞中那老旦由于儿子救了员外的女儿而许配成婚,因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父亲刻画的老旦的形像,自此深入了人心。
   父亲爱酒,总会在别人的恭维声中喝得酩酊大醉,因为这正是对方想要的结果。父亲一醉,不骂人,不睡,却躺在床上兴致盎然地唱起了戏。嗓子一放,嘹亮的唱腔飘出了窗外,立刻屋前屋后吸引了村里的老小树起耳朵倾听,父亲在自我陶醉中渐渐入睡。
   在我们农村,能看戏的机会并不多。那种人力、财力是随便花消不起的。活了半辈子,屈指算来也就看了几次戏,而唱戏的就比较普通了。闹新房,葬礼很多人家都会请一帮曲官来闹悦一番。这个时候大家就可以尽情地欣赏赣剧无穷的魅力,只是无法看到台上表演的那种装扮和动作。记得十多岁时,隔壁邻县的滑坑村请来了鄱阳县赣剧团来登台演出,一张票一毛钱。这也是我记事起看的第一场戏。
   看戏从我村到滑坑翻要过一座山。戏台是在村里的晒谷坦上临时搭起的一座木台,坦的周围没房子的地方用木头围了起来。坦场很大,足可以容纳几千人。坦场的中间留有一条走廊,两边是一排排插在泥土中的木桩支撑的碗口大的横木,上面没有任何遮挡的篷布。尽管就这么简陋的观众席,一排排横木上还是坐满了人。自演出那天起,在通往滑坑的路上人流熙熙攘攘,男女老少从四山八坞蜂涌而至,短短几日滑坑似乎成了一个繁华的集市。卖甘蔗的、卖混沌的、卖瓜子的、赌三张牌子的等等。走过了十年的文化荒漠,看厌了样板戏,带有地方浓郁色彩的赣剧自然紧紧抓住了老百姓的胃口,这也是刚刚改革之初当地农村的一场文化盛宴。那一场演出重新激发了人们对赣剧的喜爱。
   长大后,随着村里人渐渐外去,港台流行音乐传遍大街小巷,年轻人就不太喜欢传统戏曲了。我觉得那些流行歌曲就象一阵旋风,风过了脑子里什么也没有留下,唯有赣剧深深地埋入了我的心里。一来怀旧,二来它确实精髓,象一壶老酒越来越醇香,慢慢回味其乐无穷。它起源于信江、饶河地区,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的传统戏曲剧种,所用方言为赣语,它的唱功和一招一式都能深深吸引人的眼球,使人如痴如醉。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赣剧的弹腔,以二黄、西皮为主,其它还包括秦腔、高拨子、浙调、浦江调和文南词诸腔,其中优美动听的文南词腔调尤受群众的欢迎。解放后,赣剧艺术进行改革,整理、改编演出了《梁祝姻缘》、《还魂记》、《窦娥冤》等优秀传统剧目。赣剧的发展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遗憾的是它在我们这一代逐渐走向萧条和没落。
   赣剧,由一地方名戏饶河调并被广大江西人所喜爱,而当是它只是由当时几个赤脚上田的农民组建而成。解放初期,因政府迫切需要这样的一个文艺队伍来宣传地方文化,所以由胡瑞华领衔的戏社短短时日声名雀起,并迅速在赣鄱大地串红,饶河调也就当之无愧被冠于“赣剧”称号。在一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赣剧这一家乡的地方名戏自然成了当地老百姓最珍贵的精神食粮!在民间,胡瑞华被传得神乎其神,说她五十多岁,脸上长满了雀斑,但化过妆后宛若十八岁少女,身段柔软,声言婉转动听。人们为一睹胡瑞华芳容,只要听到她在那里登台都会趋之若婺地去看一看她的演出。
   还是十几年前的往事了,在我家屋旁经常会看到一个瘦高个儿、精神瞿铄的老人整天手中拿台小唱片机来来回回地踱步,不停地倾听赣剧,自我深醉其中。我想在我们村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这样喜欢赣剧了。你只要说到赣剧他可以和你侃侃而谈,他跟你聊《玉堂春》,也可以聊《打龙袍》;可以跟你聊胡瑞华,也可以聊吴文生。他对戏入迷的程度可见人们对他的称号“戏邪子!”
   他不光自己听戏,在他的心中更有一个‘宏大’的目标,把戏班子请来村里热热闹闹地做几天戏,让老百姓过个戏瘾。一台戏班子有三十多人,包括吃饭,工资等开支一天就要一千多元,对于一个古稀之年没有退休工资,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的老人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他以卖票的方式来抵消开支,可戏是演了,看戏者寥寥无己,他亏得一塌糊涂最后不得不靠子女来填补帐面上的漏洞!
   他消沉了一些时日,但还是耐不住寂寞,戏虫子在心底蠢蠢而动。那一次他老人家突然找到我,说我有一个好年庚,也有点文化,一定要我协助他做一台戏,他想把失去的掰回来。我是不会迷信我有什么好年庚,却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染。他在一片片反对声中又毅然投入到演戏的筹备之中。我清楚得很,他承包演出哪是为了赚钱呀,只是为了过过戏瘾,只不要亏本就好。可家里人不理解,一个七十多岁的人啦,你还折腾什么?可是那次演出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望着场地上稀稀疏疏的人和他垂头丧气的样子,我真不好说什么。我再也没到戏台下看过赣戏了,那种嘈嘈杂杂的场景和头戴凤冠和手拿纸扇红男绿女只能在梦中想起了.
   我心中时时在想,赣剧为何再难拾昔曰辉煌,再也见不到当初滑坑做戏那四山八坞蜂涌而来暴满场地的热闹劲儿?赣剧依然是赣剧,它在我的心中自始魅力不减。分析原因不外乎几种,一是出门的人多了,家里都是些留守老人、儿童;二是家里有电视看,可娱乐的活动很多,而真正能把赣剧溶入情感的又有几人呢?
   对于这样一个痴迷于赣剧的老人,为了两场戏付出了所有精力而背负上沉重的债务,我又于心何忍?我放弃了我应得的工资,也算是我对赣剧的一种回报和敬畏。在没有上班的时候,我会偶尔放上几段赣剧,让满身的疲惫抛却脑后;在无人的时候,我会轻吟地哼上几句赣戏,让思乡之情犹然而生。
   多年后每每听到高亢的赣戏传入耳际,我都会想起这一位老人,想起他对赣剧深深的感情。
   听说乡下这几年赣剧又兴起来了,传统文化又渐渐回归,我想是经典的它不应该永远会被人们所遗忘。
  

共 27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赣剧,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曾深受老百姓喜爱,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1950年,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年相合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不管是称为“老邪子”的戏迷老人,还是作者父亲本身,都从他们的身上反映出赣剧作为当时的一种艺术文化在百姓生活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随着流行音乐、电视,电影的出现,戏曲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庆幸的是,这几年,国家又把戏曲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传承发扬光大。自此,作为经典的赣剧又该重新登上属于它的舞台。佳作倾情推荐。【编辑:春闺梦里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闺梦里人        2017-12-27 17:25:40
  非常感谢老师支持西风。你的大作不经你的同意我擅自做了修改,若有不妥之处,还请你指正和留言,问好老师冬安。
( (
2 楼        文友:情满鄱湖        2017-12-27 20:27:27
  谢谢闺闺,辛苦了!
心若在,梦就在
3 楼        文友:云中书僮        2017-12-27 21:38:46
  有幸见识大作,学习
4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7-12-28 07:18:47
  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些新的剧种诞生,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一些古老的优良剧种也要保留下来,弘扬光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感谢鄱湖带来清新之作!祝好!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