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红都瓦窑堡(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红都瓦窑堡(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3598.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56发表时间:2017-12-29 09:01:51

提起陕北的子长县,也许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要一说起瓦窑堡,则肯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其实,只要略略搜寻一下陕北的各县志,或者稍微懂一点中国革命史的人就都知道,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瓦窑堡,指的就是位于陕西延安市子长县城内的瓦窑堡镇。
   我很多次地去过瓦窑堡,谈论过瓦窑堡,赞叹过瓦窑堡,但我真正了解瓦窑堡,知道它的历史地位和卓越贡献的,却来至于我近日又一次去了瓦窑堡后的沉思和感悟。
   进入深秋后的陕北,已经是冬的寒冷的感觉了。我们利用在子长火车站检查工作的午饭间隙,乘公交车去了趟子长县城。20分钟的时间,便到了誉满天下的瓦窑堡镇。
   瓦窑堡镇位于子长县城中部偏南、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它北依横山山脉南麓,南临永坪川,居延安北部清涧河上游。美丽的秀延河,是子长县人民的母亲河。
   站在车水马龙、人烟埠盛、道路宽敞的县人民政府门口,望着四周远处沟壑纵横,峁梁起伏,蜿蜒连绵的黄土高坡,我心潮澎湃,思想的野马又一次驰骋纵横起来。
   这个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后,党在农村继瑞金之后建立的第二个红都;这个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转危为安的落脚地;这个中国革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起点;这个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率红军东征抗日的出发点。是怎样一步步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世界的视野?
   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当年中央红军进驻这里的情景。
   据我曾看过的一篇文章描述。当时中央红军进驻瓦窑堡的时候,正值1935年的11月,天降大雪,异常寒冷,二三寸厚的积雪很快就淹没了行人的脚印。然而,就是在这样风雪交加的天气里,瓦窑堡的老百姓却“像迎亲一般”,倾城出动、敲锣打鼓、热火朝天地列队欢迎中央红军。而最为壮观的是党中央举行的入城仪式。几十人组成的号队,人人手持军号,个个清一色盒子枪,整齐的走在最前面。一时间军号齐鸣,步伐铿锵,如天将天兵降临一般,甚是威风。虽然他们大多衣不蔽体,头发凌乱,但神采奕奕、面带笑容。他们为走出困境而高兴,为回到新家而高兴,为这里的人民而高兴。
   这情景,让一个个热烈欢迎的老百姓更加地欢欣鼓舞。把中央红军看作如亲人一般,为他们腾窑挪房400多孔(间),送锅盆、递碗筷、铺炕席、拿被褥万余件;四乡群众抬着猪羊米面送到他们的驻地,妇女们像做嫁妆一样,昼夜忙着做鞋袜衣裳。在陕北党政干部和群众的大力援助下,使长征来的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换上了新装。真是军民一家亲。
   是啊,在经历了千难万险和血雨腥风的磨难后,终于找到了新家,他们怎能不幸福,不快乐,不倍感珍惜吗?
   是啊,在经历了几千年剥削阶级的压迫,终于盼来了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队伍,他们又怎能不热烈欢迎,倾囊相助,如对待亲人一般?
   查阅有关资料得知。1935年9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三军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陆续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在这里,红军从国民党的一份报纸上得知陕北红军和游击队仍然存在。毛泽东在了解完具体详细情况后,9月22日上午,主持召开了领导人会议,初步决定红军到陕北去。下午在哈达铺的一座关帝庙里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报告中说“到陕北只有七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抗日的前进阵地。”
   就这样,中国工农红军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边根据地,进入陕北苏区的大门——吴起镇(今陕西吴起县),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进入陕北的吴起镇后,毛泽东亲自上山指挥了著名的“切尾巴”战斗,彻底消灭尾追敌骑。并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了保卫和扩大西北根据地,领导全国革命斗争的战略任务。同时,在经过进一步的认真调查了解和分析后,中央决定将陕甘根据地安定县(今陕西子长县)的瓦窑堡,确定为党在农村继瑞金之后的第二个红都。
   这就出现了红军进驻瓦窑堡时的热闹场面和感人情景。
   踩着当年老百姓热烈欢迎中央红军进驻瓦窑堡镇的这边热土,怀着对瓦窑堡革命旧址的热切盼望。我们沿着繁华的柏油马路向东走着。道路越来越窄,车流也越来越少。幸亏有道边竖着的棕色标识牌的提醒,要不然在经过左转右折、七拐八弯的几个来回后,我们是无论如何要找不到大名鼎鼎的瓦窑堡革命旧址的。可以说它就隐藏在小东门外的一个小院内。
   进入院中,典型的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环顾四周,前面一排五孔窑洞,青砖铺地,白灰糊墙,拱门花窗。靠前排窑洞的院子中间,立有一人多高的黑色石碑,上面刻着醒目的七个金黄色大字:“瓦窑堡革命旧址”。紧挨着石碑不远处的花坛正前方,矗立着毛泽东双手插腰的大型全身塑像,显得既威武高大,又和蔼可亲。虽然是深秋时节,但花坛中的各色耐寒花草,以及四周一圈的松柏、冬青等树,让整个院子显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顺着四周一溜的青砖窑洞,依次为瓦窑会议旧址、中央军委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址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旧居等。我们迫不及待地把目光投到了“瓦窑堡会议旧址”的牌匾。这是一排面向东南的砖窑洞,共有五孔,左起第一孔是工作人员住室,第二孔是毛泽东在会议期间的住室,第三孔是瓦窑堡会议的会议室,第四、第五孔也是会议室。
   探头进门,一股来自泥土的清凉驱走了燥热,让人只觉的周身爽利。拱形的窑顶下,一炕一几一桌,灰灰的,都是平常农家物件,简单到了极致。通过连着两孔窑洞的小门,进入会议室。同样的布局,只是有两张桌子拼在一起成了长桌,桌上有纸笔、马灯和泛黄的会议记录。
   阳光透过格子花窗,镂空的窗花投射到青砖地上。窑洞里明亮得很。正面墙上有当年瓦窑堡会议的还原图画,毛主席正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言,出席会议的人都在认真聆听他的演讲。历史仿佛就在那一霎时凝固,我们都是那次会议的旁听者。窑洞两边墙上挂着镜框,上面有介绍与会议相关的历史人物照片、会议内容等。如果去掉这些展品,仅从外表,你看不出这孔窑洞在80年前的重要作用和对我们今天的意义,因为,它本身只是黄土高原上千千万万个普通窑洞之一。据说,即使是当时,住在周围的老百姓也不知道这里发生的惊天动地的事。
   然而,正是这次会议,纠正了“肃反”的严重错误。释放了刘志丹、习仲勋、杨森、杨琪、张秀山等全部关押人员,推翻了强加在他们头上的各种罪状,及时制止了这一罪恶的“肃反”,挽救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危机,使中央和中央红军有了立足点并使之成为了抗日战争的出发地。
   也是这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还是这次会议,建立完善了各种组织工作机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简称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简称西北办事处);成立了中共陕北省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等;同时,进行了伟大的东征和西征。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遍洒了革命火种,宣传了抗日主张,推动了华北及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奏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战斗序曲,为在抗日战争初期把山西作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奠定了历史性基础,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可以说,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想到这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愈加感到这里的每一孔窑洞,每一张桌凳,每一幅照片,甚至每一把黄土,都是那样的弥足珍贵。我甚至在参观其它窑洞旧址的时候,眼前依然浮现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一切。心里依然激荡着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走出瓦窑堡革命旧址,穿过街巷,走在瓦窑堡镇的大街上,已经完全找不到当年的影子。只有那一座座纪念碑写满了不屈不挠的征途,字字浸透了鲜血和生命。
   我沿着秀延河河岸,仔细观赏和品尝着河道两侧的文化长廊。那一块块石刻,一幅幅画面,一篇篇文字,无不展示着那段历史的辉煌和沧桑。那些设计新颖、雕刻精湛的画卷,以及画卷里的人物,事件和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仿佛走进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步入了中国现代文学院,来到了巴黎油画院,更像是身临其境湖南韶山毛泽东诗词碑林,令我神往,让我陶醉,更叫我沉思和遐想。
   是啊,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重大历史的紧要关头,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智慧、大胆略、大手笔,来到了瓦窑堡,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晋及全国革命根据地,壮大了红军,动员和团结了全国各民族的一切力量,把反蒋抗日斗争推向一个新阶段,描绘了一幅具有决定中国命运的宏伟蓝图。
   瓦窑堡,你不愧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红色都城。
  
   二0一七年十一月四日夜
  

共 36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作者参观红都瓦窑堡的随笔,瓦窑堡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个红都,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对瓦窑堡的游览,让作者感慨万千!瓦窑堡这个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后,党在农村继瑞金之后建立的第二个红都;这个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转危为安的落脚地;这个中国革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起点;这个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率红军东征抗日的出发点。文章的精彩在于,作者的情感线占主流,介绍瓦窑堡只是情感的辅助材料,彰显了作者对老一代革命家由衷的敬仰之情!作者不仅自己的身心溶入了瓦窑堡,而他的深情也将小编融化进了瓦窑堡,有了去瞻仰瓦窑堡的冲动!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7-12-29 09:13:57
  章的精彩在于,作者的情感线占主流,介绍瓦窑堡只是情感的辅助材料,彰显了作者对老一代革命家由衷的敬仰之情!作者不仅自己的身心溶入了瓦窑堡,而他的深情也将小编融化进了瓦窑堡,有了去瞻仰瓦窑堡的冲动!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