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向西行(散文) ——无
向西方,总是虔诚的,怕自己的肤浅,轻薄了那片土地的神秘和历史的精彩。
一茫茫戈壁
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八天,五千多公里的西北之行,将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在我的人生中勾勒出一幅别致的风景。每每闭目凝思,率先浮上脑海的不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市迷离的霓虹,也不是灿若星辰的古老文明遗址的个体,竟是如西北人一样粗犷不羁的茫茫戈壁。
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从东向西的变化,表现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也许是季节的原因,沿着河西走廊的路径一路向西,没有经过草原的过度,而是在甘肃直接步入荒漠草原。一路的崇山峻岭,隧道重重的柳暗花明别样景致,让心情跌宕起伏。走进荒漠,渺无边界的大地和天空让思绪瞬间开闸,肆意横流,心胸豁然开朗。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散发出荒凉的气息,旱生丛生小灌木粗略地点状、片状覆盖。偶尔视野里出现的树木,就像贫困人家的孩子,经过岁月的磨砺最先站立成荒漠的主人,孱绿之处又似深居闺阁的姑娘般,为这片荒凉增加一丝丝力不从心的珍贵的弱小的生机和活力。简陋的四角方亭服务区也向路人诉说着劲风疾驰时特有的寂寥和空旷。
查阅资料,戈壁滩东西约1600公里、南北约970公里、总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和西藏的东北部等地。
停停走走的二十四小时,终于进入荒漠腹地,树木几乎绝迹,只有彼此之间相互充斥,保持一定距离,稀疏存在着的骆驼刺、白棘。广角看去,柔弱、娇小;聚焦而来,底部枝干短小粗壮,一阵劲风吹过,裸露出浮沙掩埋的深部枝干盘虬卧龙、苍劲有力。就像老家山顶上岩石缝里生长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荆棵条,每一株都是独树一帜的绝妙风景。但一切只是刹那间的闪现,瞬息间会被席卷而来的沙土掩埋,只留下针叶状的丛芒闪烁着几片零星的叶子。更甚,有一种不知名的植物,聪明的把叶子进化成肉墩墩的刺芒,又骄傲的发出耀眼的红色夺人眼球。
行在路上,是幸福的。目光时而邂逅遥远的模糊的雪山,时而穿过林立的威严的高压线架,飘荡在烟波浩渺的咸水湖之上……这时,可以和灵魂对话,可以和思绪共鸣。
行至柴达木盆地西北处,远远地,大地被分成了阴阳两隔,界限分明。南方白茫茫,晃得刺眼;北方黑漆漆,乌得发亮。这就是不得不说的黑戈壁,位于新疆、甘肃、内蒙古之间,约占地20万平方公里。乍一看,好像灰层覆盖,仔细观察,原来是一层大小不一的黑色砂砾刻意一样平铺。真正了解它是在雅丹景区,讲解:暴露地表的碎石,表层水分蒸发,溶解的矿物残留,经过天长日久风蚀雨刷,形成的铁锰化合物所致,专业术语“荒漠岩漆”,黑戈壁由此得名。这是不可再生的地理奇观,表面覆盖的黑色碎石阻止了沙尘飞扬,日夜守护着雅丹的神采风貌。“孔雀、狮子、舰队……”就在忘我之时,一脚崴进了草绳所拦截的观光禁区,景区管理人员严厉地递过扫把,没有分辨,默默地“修复”着我及其他“不留神者”的破坏足迹,尽量达到和周围的原貌一致。
秋天的夕阳步伐加快了许多,急速走向地平线的它收起了白日里的焦躁,红晕而又温润地散发着暖暖的光芒。人群久久没有散去,只是在允许的地域里,寻找着最美的角度,留下永恒的瞬间。
站立在松散而又广袤的荒漠中,感受着风沙的洗礼,一个个美丽的逆光而行的剪影,正沿着心中向往的路径走向隔壁的罗布泊,走向荒漠的天际。
二飞跃当金山
对于石油小镇的兴趣来源于《九层妖塔》,恐怖气息的浸入当从当金山。
那时,已是傍晚。
灿烂的夕阳被白云或高山阻隔,在大地上投下一片片的不均匀的阴影。一如当午,路上行人罕迹,山上没有飞鸟,偶见在山垭吃草的羊、马和野生的骆驼。看着遍地唯一生存着的零星着的骆驼刺,真心怀疑羊和马是否也已入乡随骆驼,改变了饮食风格?另,是否进化拥有了岩羊的登山特技?
当金山的路是戈壁的经典之作。海拔3800米,山势陡峻,沟谷大多呈"V"字形,沟谷两侧自然山坡坡度在30°~60°之间。盆地断面呈"U"字形宽谷,谷底高程一般在2800m~3600m。现实中的它。层峦叠嶂无尽头,公路“S”状起伏绵延,汽车醉酒步态绕行。最能体会凶险味道的,是星罗棋布的紧急避险车道 ,近乎隔山存在,笔直通向山头,直冲山体高度的三分之二。
夕阳把山的影子拉长,行至谷底,完全阴暗,两旁悬崖仿佛向中心倾斜,压榨感油然而生。加大油门,也只能驶出一个阴影,走进另一个阴影,仿佛没有尽头。远远地在山坳深处闪现的货车车灯,会瞬间让人屏气凝神,略增加些人间气息。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时间段,遇上了三个人:安全帽,蓝制服,帽子倾斜头顶,工装沾满土尘,和我们同向而行了一小段路程。抬头向上,山半腰的隧道不修整的半张着口;遥望远方,丝毫不见他们休憩场所的影迹;蓦然回首,他们的脸上释放着从容和骄傲。
记住当金山吧,只要记住两个词:人迹罕至、飞鸟不驻;
记住当金山吧,就是要记住这群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的修路人。
三石油小镇
到了石油小镇,我们都变成了孩子。
恶作剧首先从儿童似的理解度开始,“团长”对讲机里传来“导航目的地:博罗转井镇”,我们脑海中不约而同浮现出“菠萝转井”的字样,而后,一阵哄笑,记忆一生。
国庆期间的荒漠太阳,晚上七点余就已全部降入地平线以下。也许因为石油小镇居于山腰,所以仍有光亮的余晖笼罩,投下一片片婆娑的影子。
才出当金山,惊魂未定;又进石油小镇,毛骨悚然。
越来越陡的上山路,越来越荒凉的周围环境,不由得怀疑前方是地狱还是天堂?
远远地,断壁残垣进入视野。
远远地,近乎坍塌的茅屋里有人走出,拦截下了我们的车。
远远地,看见了《九层妖塔》里标志性的斜插在地的破旧客车。
走进去,一切都那么熟悉:单棍支撑料峭的岗亭,“光彩幼儿园”破旧的大门,只剩构建框架的百货大楼,隐约着安全生产字样的办公大楼,还有《九层妖塔》拍摄完毕后留下的汽车、坦克道具……
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当然是鬼屋,此时天空和大地已在夜色中融为一体,树叶索索作响,茅草摇头晃脑。在没有任何灯光的糟糕情况下,“鬼屋”依然不难寻找。
经过自我决断,八个人中五个人进入,其中两个孩童。进是一定要进的,心思却一下子提升到嗓子眼儿,又不得装出一幅无所谓的表情。跨过门口的水道,和鬼屋两个字合个影,然后探头探脑,战战兢兢,拭衣襟,鱼贯而入。
构造上下两层,一楼中间一个大厅,脱落的瘢痕点点的泥巴墙,血色污秽重重。向两旁各伸展一条通道,每旁房间四、五个,共性:破门、没窗、透顶。鬼怪道具的摆设,或在室内正中,或在门后,或在窗口,或为血肉模糊,或为骷髅,或眼珠暴露,或睚眦白森,都以悬挂居多。在手电的光亮中,清清楚楚的道具倒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惧。但是,不知怎么,只愿意待在队伍中间。而且,走着走着,孩子们竟然到了队伍的最前面。
看完一楼,有人提议去二楼,我提出了否定意见,最终他们默许退出。就在这时,突然一声清脆的“啪”的声响,有人惊叫了一声。鬼屋外等待的人大声问:“怎么了?”我故作镇定地回答:“可能自行车爆了胎。”同时用手电照了照斜倚在大厅侧墙的那辆大把的古董自行车车轮,干瘪而肮脏。为圆谎刚才那个鬼都不信的理由,又杜撰了另外一个理由:“可能是特效。”电都不通,何谈特效,鬼都笑了。
后来我们再谈此事,率先退出探险队伍的弟弟笑着说:“我扔了块石头。”看着他调皮的笑容,我一本正经地颦起眉头:“但不沉闷,声音非常清脆。”看着他的眼神日渐迷离,半信半疑地投向远方,扳回一局的窃喜涌上心头。
但是,不知怎么,再遇到惊恐的事情或文字时,脑海里总清晰出现两个“干瘪肮脏”的车轮,还有清脆的“啪”的声响。
四嘉峪关
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长城起点,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组成,全长约60公里。外城城角设有箭楼,内城四角设有角楼,中间有敌楼。城内设有官道、民道,上下城墙设有兵道和马道。城内建筑有将督府、官井、练兵场、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等一应俱全。
内城墙高9米,加垛墙1.7米,总高10.7米。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以上土坯加筑。修筑城墙用的黄土,来自嘉峪关北面的黑山,冰道运送,青石板烤晒,草籽死为终。每块砖头刻有工人姓名,责任倒追。站立城墙外两米距离,用箭怒射墙体验收,箭入,工程败,斩首,择人返工重建。故嘉峪关城墙历经六百多年,虽有剥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
从东门步入,粒数文化楼、柔远楼、嘉峪关楼的每一块儿土砖,希望能够发现隐含在每一抔黄土中的炎黄子孙铮铮铁骨之精神,每一个典故传唱里的儿女情长之温润,每一位与嘉峪关有渊源的战将、文人之爱国情怀……
登上城墙远眺,嘉峪关城楼就像一俱坚实的躯体,伸长两臂如双翼,南至白雪覆盖的祁连山麓,北至连绵不断的黑山山脉,威严而又不失温柔地拥揽着脚下波澜壮阔的戈壁草原,拥揽着人杰地灵的大好河山,心中顿生历史之悲壮、国人之自豪。风沙从头顶驰过关口,似马啾啾。恍惚中,漫天黄沙,鼓雷震天,铁骑、车轮滚滚雄关漫道,左宗棠剑指阿古柏,旌旗猎猎,烽火狼烟;须臾间,林则徐挥毫泼墨,“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站在东城门外左公杨下,放眼九眼泉上浩瀚的芦苇荡—— 桑海未减挂念,故人今可安在?
五玉门关
传唱和现实是有差距的。
识别一个人,除了道听途说,还需共同经历一件事,看他的表现、处理方式以及向外界传达信息的口气,就能看出性格的外向或内敛,思维逻辑的清楚或混乱,做人的夸张或诚实。
想要认识玉门关,除了来到那个地方,一定走进那段历史。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无限向往。但是当我们站立在经典传唱、妇孺皆知的玉门关前,不由质疑:孤峭冷寂、气势磅礴的玉门关一直都是如此颓废、纤弱吗?茫茫戈壁,狂放四野,可以任马疾驰,任鸟飞跃。玉门关在它的辽阔广袤面前,显露出泥丸般弱小、拙陋、蜷居:如一间房子的大小,外观正方形,黄胶土夯筑,城墙高达10米,下宽约5米,向上稍窄,略呈梯形,内视中空,无顶,四周城垣保存完好,开西北两门。城内,走道、女墙、马道仔细观察犹在;城外,荒草、风沙、沼泽轻薄。没有任何汉遮虏障壁立千仞、地势险恶、绵延万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要塞的味道。残存的痕迹,狭窄的空间很难想象彼时出入关者的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之繁荣景象。只有天外飞石上镌刻着“小方盘城遗址”生硬的说明着一切。
还是来到博物馆吧,在文字、图片和讲解员的解说中寻找些往昔的震撼。
首先查看沙盘模型:丝绸之路两条细细的红线从长安出发,浩浩荡荡,迂转百回,均在玉门关集结,成一个大大的显眼的红色标记,然后发散呈扇形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到达阿富汗、伊朗、阿拉伯半岛、罗马帝国等国家。不得不说,在玉门关集结的那个红点一下子戳中了身体中的某个神经元,肃然起敬的感觉油然而生。
倾听讲解:秦汉以来,好战的匈奴对汉民族威胁很大。汉初,匈奴东败东胡,西逐大月氏,占据河西,并以河西为基地,屡犯汉境。汉王朝开始采取和亲政策,换取暂时的安宁。汉武帝时,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公元前111年修建玉门关。地址选为祁连山西端疏勒河南岸隔壁,在此向南盐碱沼泽地泛泛无边,大大小小数十个湖泡,常年蓄水,向北哈拉湖浩渺无垠,面积60200公顷。玉门关就像一个湖心岛,东、南、北三面均是海子,只有西面一条旱路通往令人闻名色变的罗布泊无人区。在这里设置关隘,一来可以解决城中驻兵的水源供给问题,二来利用湖泊这个天然屏障设置军事防线,保护关城的安全,锁住水源,就有了“万夫莫开”的自信。
至此,感慨之心沸沸点燃。
远远地,仿佛看到国威浩荡,匈奴望而却步,驼铃悠悠,使者往来,各国经贸文化在此深度对接,并沿着历史的长河繁荣、兴盛、传承。
远远地,仿佛听见,班超西域30年,一路风尘暝迷,一路疾风劲歌,一路风霜百陌,一路生死离别,喟叹“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