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有奖金”征文】创新的深度思考(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有奖金”征文】创新的深度思考(散文)


作者:诸葛智叟 秀才,145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97发表时间:2018-01-02 23:59:22
摘要:综上所述,创新体现了人的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在现实中反应,积极推进创新,是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体现。我们这样的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就一刻也不能忘记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忘记推动经济、技术、军事、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创新。

笔者最近阅读了一篇来自新加坡学者南洋理工大学资深研究员梁海明的文章,文章例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中国近十年的飞速发展,涌现了近2亿的中产阶级。他做了个统计,2006年持有千万资产的人群大约18万,到2016年这类人群已经扩张到158万,翻了九倍。因此他提出新加坡要从这个“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中寻找创新思维。他指出了新加坡是城市国家,要在商业、金融、房产等各领域中,与背靠中国大陆的香港,素有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竞争并非易事,而且中国在马六甲海峡帮助马来西亚援建的巴生港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也对新加坡造成竞争态势,因此新加坡积极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也是想从中分一瓢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固然重要,然而没有创新的理念,要战胜强大的竞争对手的不可能的。为此他提出了三大对策作为创新思维的主体。最后他指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我不敢说梁教授的数字来源是不是准确可靠,一个外国人能够深刻思考创新思维的路数,足以说明创新的重要,有其深远意义。的确,中国近十几年的飞速发展中,在著名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理论指引下,确实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作为我们这些富不起来的平民百姓,并不在意也不嫉妒那些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他们中大部分人毕竟是绞尽脑汁才富裕起来的。深度分析,我们始终认为这部分所谓的中产阶级,成分非常复杂,他们中不乏投机者,靠着投机钻营一夜暴富的大有人在,但是有相当一些人还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把握政策缝隙,靠擦边球让自己富裕起来的,当然,我也坚信其中有一部分人,是靠诚实劳动,把握商机,竞争取胜的,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在改革大潮中靠着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科技发展起来的,像马云这样一个从中学英语教师中脱颖而出的亿万富翁,是他们中的佼佼者,这也是值得尊敬和推崇的。
   现如今创新是一个非常时髦炒得很热的词汇。上至中央,下至市县、基层,大家都在讨论创新。国家提倡创新兴国,地方政府争相创新兴市,企业单位研究如何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或工作效率,使利润最大化,甚至一些非赢利性的组织也在研究创新,怎样为社会做出新的更多贡献,这一驱动型推力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趋势势不可挡,成为一种倍数方程式,叠加的生产力。我虽一介草民,既无创新的资本又无创新的能量,但是我能看到这种趋势,并也想做一个社会推力而不是阻力。我可以把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传播给我的朋友们,让大家也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通过自主创新,让自己的事业兴旺发达起来,加入先富起来的行列,如果真能这样的话,也算我对社会尽一份义务,做一份贡献。
   “创新”的由来和历史必然就创新这个词汇的本身而言,有三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改革,改变原有的状态,第二层意思是更新,以新的性态展现,第三层意思是创造,完全不同于原样的新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打破旧的性态,以崭新的思维,创造和更新旧有的性态,产生新的性态和特征的概念化过程。
   从创新词汇的由来看,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魏书》:“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我们的祖辈先人们在一千多年前就知道创新是因革弊而来,只有革弊才可以创新。后来宋朝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一书有载:“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从这里可以看出,古时候的创新多是应用在国家政治前途利弊得失上,或者用在后宫礼仪秩序上。
   在创新与经济建设的紧密挂钩上,还得从西方的管理学中说起。创新最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提出来的,他在1912年写个一本书,叫《经济发展理论》,书中提出创新的概念,他与凯恩斯同时享誉经济学术界,但他们之间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情节。尽管他的经济学说并不如凯恩斯影响大,但是他在创新理论、商业周期理论、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理论等学术理论被广泛应用,使他成为轰动经济界“创新理论”的鼻祖,被称为创新经济学之父,。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总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指出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他用大量事实雄辩的证明企业家的本质就是是创新。在在他看来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采用一种具有新特征的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供应来源、实现新的组织等五种新形式,使之成为新的经济概念。它有别于技术发明,明确指出“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并严格加以区别,把技术革新作为创新一项内容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西方经过一百多年的摸索,有一套成熟的经验,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并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到了80年代中期对技术创新概念又作了系统的描述,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由此可见“创新是在现有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以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市场或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经济行为。”这就诠释了创新在经济领域中的独特作为和现实意义。它是市场营销范畴内高呼“蓝海战略的理论”根源和现代管理学中的基础。创新是人类创造物质世界的历史必然,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永无止境的推动力。
   “创新”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从哲学的概念出发,创新属于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矛盾利用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出发,会形成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人们创新行为来自于创新思维,在特定形态下,意识的新发展(创意)是人对自我的创新。发现与创新构成了人类相对于物质世界的解放,是人类自我创造及发展的核心矛盾关系。创意和创新作为两个不同的创造性行为。只有对于发现否定性的再创造才是人类创新发展的基点,实践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创新的无限性也在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大家知道,物质是现实的存在,创新不断地改变物质的形态,使物质在实践中改变了具体矛盾形式,所以创新就是创造对于实践范畴的新事物,意识范畴的新矛盾,任何有限的存在都可以无限的再创造。而矛盾是创造的核心,是物质的本质与形式的统一。具体的物质存在与物质本身的矛盾性,决定了人的自我创新的结果。人的创新对于自然的否定性创造,是人超越自然达到自觉自我的基本途径,这种内在的自发和外延的伸长,造成了人的自我否定性的发展。于是创新也是人自我发展的必然,不断地创新和积累,改变了矛盾的发展过程,又不断地重复和否定,构成新的创造。认识论将创新与创意结合起来,无限延长了创新在实践中的现实意义。应证了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理论,推动着事物永无休止的发展!
   这就不难看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意识和物质相互作用,不断更新改造的必然过程,其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变革和更新,不断地改革和创造。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组织、企业,抑或是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可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或组织兴旺发达的动力和保持生机的源泉。(用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话说:“不创新就灭亡。”)正因为这样,创新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存在于它的普遍性,它可以植根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各行各业,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社会的各个层面,还是科学、艺术、工、农、商、学、机关等各种门类,可以说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就企业来说,从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市场营销、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商业包装,以及产供销采计财,没有不涉及创新的系统和部门。足见创新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的社会价值极其广泛、深远和不可限量。
   “创新”的要义和国家战略与创新相对立的是保守的经验主义、本位主义,是一种固步自封和因循守旧。这是扼杀创新思维和抑制创新作为的阻碍力量。从旧有经验基础上的整合、调试,跳出固有模式和框框的束缚,重新思维、考量,创造出新的模式,新的样式,新的款式,才是永不磨灭的创新精神。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才从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创新,他们定义为:“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生产体系,获得更大利润的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制造业飞速发展,创新成果硕果累累,突出体现在三大领域:学科领域,表现为知识创新;行业领域,表现为技术创新;职业领域,表现为制度创新。这就使创新从星星点点、一条线一条线的走向全面改革创新,并不断地推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变革,进而形成了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大论断,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深刻变革的方针。将创新作为重中之重,贯穿强国战略。指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同时“构建发展新体制,简政放权让改革进入‘深水区’,接地气,让社会和市场从改革中拥有‘获得感’”。这些都是创新兴国的大方略,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面貌,涉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变革。中央提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这四种标识性的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全局具有深刻影响和强大的推动力。
   理论创新属思想意识范畴,是“脑动力”创新。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起先导作用,也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运用好创新思维就可以去寻找多种解决方案,让你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框,改变靠直觉、拍脑袋的做法,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形成新的执行体系。创新思维为理论创新提供前提条件,通过各种新思维突破常规思维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和视角去思考问题,再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这种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从感性提升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实现创新理性思考的飞跃,将思维的能动性、变通性、独特性、敏感性更加理性化。
   制度创新属上层建筑领域,是“原动力”创新。有了制度创新就能够确保创新的持续不断,激发各类创新活动,保持发力,让创新主体充满活力,这也是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国家治理中保持制度创新,就可以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最大化,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度创新总体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如果形成僵化或固化的倾向,就无法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也就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的让上层建筑适应它,才不会成为阻力。因此,当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的时候,就必须有一个新的制度与之相适应,也就是说只有制度创新的不断升级,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
   科技创新属经济基础范畴,是“主动力”创新,是创新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创新的重中之重。如果把全面创新比作水泵的话,那科技创新就是水泵上的总阀门。创新是一门艺术,要融合创新艺术就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去实现行业新奇绩,产品新款式,运行新秩序,你就可以跳出传统产品的老框框,完善工艺流程,推出新功能、新方法,创造新产品、创立新法则,创出新模式,创建新艺术。在科技创新中,我们还要洞察发展趋势,不断开创行业新局面,在经营方式,买卖市场,传统技法,销售渠道,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结算平台等诸多领域,创造出新概念、新模式、新渠道,让科技创新之花结出改革开放之果。
   文化创新属意识形态领域,本质上是“软实力”创新,重点是培植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永葆本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在近代一百多年的闭关锁国变得不堪一击,中华千年文化底蕴在近代半殖民统治中被埋藏,这样惨痛的历史教训,应该引起国人的猛醒。“不创新就会灭亡!”因此恢复文化自信,复苏国学,挖掘文化潜力也是一种创新。在文化创新领域里还包括劳动创新、人才创新、文艺创新等这样一些软实力。如劳动创新里包括劳动价值、财富分配、劳动分工、劳动素质,人格塑造等创新。在人才创新里突出人才战略,要把人才作为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推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让他们充分释放创新发展的才能和潜能。在文艺创新领域,近几年许多新形式的出现如街舞,广场舞,街头演绎、网络小说,微电影、闪小说、一句话新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藏匿民间的文艺创新形式,值得去开发、利用,成为新的民族品牌。
   综上所述,创新体现了人的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在现实中反应,积极推进创新,是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体现。我们这样的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就一刻也不能忘记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忘记推动经济、技术、军事、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创新。唯有创新兴国,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才能引领经济社会向更高的方向发展。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党中央、习主席的坚强领导下,把我们的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共 579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引人思索的深度美文。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文章有梁海明教授的一篇文章引入,强调改革的重要性,中国的一带一路,给东南亚一些国家带来了生机。这时候,梁教授提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意味着改变原有状态,更新,以新的性能出现,创造出完全不同于原样的东西。创新源于三国时的《魏书》,创新总是与经济紧密相联,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践是创新的目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出真知。文章观点鲜明,立意新颖,内容丰富,耐读耐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博学善思,思维活跃,值得细细品味,倾情推荐共赏!【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8-01-03 00:10:46
  老师的文章立足本土,放眼国际,视野开阔,见解独到,观点鲜明,值得推荐!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1 楼        文友:诸葛智叟        2018-01-03 21:14:48
  谢谢阿巧社长编辑, 这是一篇政论文章,有一定的严肃性和学术性,虽然枯操一些但是是可以引发思索的文字,谢谢!
2 楼        文友:牙牙吉祥        2018-01-17 21:27:43
  文章构思巧妙,新颖别致,紧贴现代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尽显时代气息。用心拜读,受益匪浅!赞
经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回复2 楼        文友:诸葛智叟        2018-02-01 20:54:00
  谢谢牙牙朋友到访留言,真诚的点评让我非常感动!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