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写作感悟(随笔)
写作需要感悟,感悟哪里来?当然是从写作实践中得来。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这是被无数的先贤所证实了的不二法门。
那么,何谓感悟呢?也就是通过实际活动,所得出的一些感触和体会。
我在《文体的相互渗透》一文中曾讲述过,诗歌,炼就的是语言的基本功;散文,炼就的是收放自如的驾驭能力;小说,炼就的是统筹能力;相声,炼就的是截取能力。通过截取的这一段,来添枝加叶。使其成为一道五味调合的美味佳肴。或叫一幅赏心悦目的水墨图画。除此,我还得到了其它什么样的感悟呢?
先说我最近写的几则小文,如《可我是您的女儿啊》,如《三万》,如《异能》,如《小要求》,如《惊喜》,如《想不通》,等等等等。
就我个人的体味,读完这其中的每一篇,都不能一下子完全明了其中所蕴藏的意味。还需要细细予以揣摩才行。如《异能》。这篇小文的场景也就一幅,那就是年末的庆功宴。里面有两个人物:一个是一队队长,一个是二队队长杨福美。那么,这两人为什么出现斗酒的场面呢?文中没得这方面的叙述,但却从一队队长的口中得到了答案,这就是“我们一队永远第一”。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二人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就较上了劲。而结果怎样呢?又从一队队长口中得知了答案:服!至此,答案也呼之欲出:平常的工作输了,酒桌上也输了。解答了这个问题,新的问题又来了,那就是他们喝的是什么酒?文中没有交待,但从叙述中却又露出了端倪。什么端倪?那就是队。别看这一个“队”,它虽只是一个序号,但它却有一个历史信息。什么历史信息?把政府基层机构称为队,大队,公社的,时间在一九八三年以前。这是一个分水岭。什么分水岭?也就是全面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的分水岭。其实,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在八零年。而真正落实的,才是八三年。这是政治。生活方面呢?这期间,啤酒已上市,但还没有推广。凡属喝了的人,对它都是一个评价:潲水。在我的印象当中,啤酒真正被人接受的,是在八五年。了解了还段历史,对干部们在席上喝什么酒,就不会有怀疑了。那自然就是白酒。还不是低度的。而那时最畅销的就是武汉产的“小黄鹤楼“酒。并且还是高度的。用火都点得燃。而低度酒的流行,都是八十年代末期的事了。
有人看了我这些叙述,或许还要问:“你这不是在叫人猜谜语吗?”
其实不然,简单点说,这叫韵味。只有韵味十足的文,才能叫人记忆深刻。
象《风赋》,不足百字,却成为千古绝唱,其真意也就如此。
再来以文学大家的作品作为佐证。
汪曾祺有篇小说,题目叫《异秉》。粗略一看,没得什么。内容也很简单。也就是几方大佬坐在茶馆喝茶侃大山。当有人问新近发家的一个大佬有何秘诀时,那人想了下,才说,大小便分开了屙。其他人一听,先也不觉出奇,可再一回想自己的排解过程,也就了然于胸了。为何?都是大小便一齐出。按理说,文就此也该结束了。事实也结束了。但当老板找伙计做事时,却又找不到人了,还是账房先生告知了去向:去厕所了。去厕所做什么了呢?细心人就可知道,是去验证自己是否也有这个异秉。也就是我的那则《异能》。杨福美为何喝五瓶酒不醉?那就是都蒸发了:上头变成了雾汽;下头变成了汗水,都流淌到鞋子里了。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所作。那么,二人的分水岭在哪里呢?从语气来看,基本相同;从字句上来看,也一样。但从叙述的方式来看,就差多了。也就是前半部中,对什么都是点到为止,并不说透。比如《秦钟得趣馒头庵》,写秦钟与慧能正要行云雨之事时,即被宝玉撞破。而在后四十回中,就会把一切都说破,又叫说透。试想一下,一则谜语,在什么时候最有韵味?最能激发人的兴致?当然是没有猜出谜底之前。猜出了,也就没多大的兴趣了。
再来看网络小说。网络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神奇,神秘。吸引人的就是一波三折,叫人欲罢不能。这是网络小说的优点。缺点呢?就是说得太多。把什么事情都说得一清二楚,生怕别人不知似的。而这样的文,也就只能说,读完了,也就完了。在脑子里,也就不会留下任何的划痕。
当然,以上所说,也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悟罢了。至于对错,也就请各方大能们斧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