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四周年】蒸年糕,年年高(散文)

精品 【星月四周年】蒸年糕,年年高(散文)


作者:荷锄叟 秀才,2258.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21发表时间:2018-01-08 17:06:29
摘要:在我的记忆里,年糕总是最好吃的。年糕的制作过程,也在我孩提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场景,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腊月二十三那一天,我又照例吃上了来自家乡的年糕。今年的年糕是大嫂自己蒸的,糯米面,枣子很多,很甜。
   我喜欢吃年糕,打小就喜欢。现在想来,似乎不仅仅只是它糯且甜,更多的可能还是它作为一种节令食品,像二月二吃的煎糕,端午节吃的粽子,中秋节吃的月饼等,都是那个时节的应节食品,是平时想吃却吃不到,而且到了那个节点又必须要吃的。年糕是春节的食物,是跟春节关联的,于是,就有了未到节日前的期盼,以及节日已过后的思念,所以呀,也就自然喜欢上了它。
   在我的记忆里,年糕总是最好吃的。年糕的制作过程,也在我孩提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场景,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进入腊月,尤其是小寒大寒以后,在一个晴朗的冬日,阳光普照,北风徐吹,村子里的男丁都忙活着去杀猪宰羊去了,妇女们则从粮囤里,把初秋时就打下来的紫黄晶亮的黍子装到袋子里,用电碾子去了壳,黍子就变成金灿灿的黄米——一种比小米要大一些、更黄一些的小米。然后,把这些黄米在清水里淘干净,浸泡透了,盛在一个大笸箩里,晾到半干,几个人再一起用独轮手推车,一笸箩一笸箩地运到生产队的场院里来,排队等候碾米面。
   场院里早就等了好几家。黄米盛在柳条笸箩里打起了尖儿,一笸箩一笸箩的排了一长溜溜,像一个个聚宝盆,盛满了一座座的金山。
   场院中间有一盘石碾子,生产队里的一头毛驴被罩上捂眼——一种极像妇女胸罩样的东东——罩在驴眼睛上,驴就乖乖地拉着碌碡在那里“吱呀吱呀”打转转,而不会犯晕。人们把半干的黄米均匀地铺在碾盘上,跟在毛驴后面,用黍子秸秆绑的笤帚,不时聚拢一下碾碎的、跑到边沿上来的米粒,又不时用笤帚疙瘩拍打一下那想要偷懒,走着走着就停下来的驴子的屁股,呵斥一声,石碾子又“吱呀吱呀”响起,看着那黄米的颜色变淡,变白,变成淡黄的米粉了。
   各家的物什几乎都是一样的。两个柳编的大笸箩——长方形的,大大的,小时候可以坐在里面当船来划的——一个盛着金灿灿的黄米,一个空着,里面放只箩床——两根枣木做成的像条凳一样的支架,床面早已摩擦得油光锃亮;一个筛米粉的细眼箩——圆圆的,像生日蛋糕的盒子,柳木薄板弯成的边圈,圈住细细的网底。还有一两个同样柳编的簸箕。年幼些的妇女用簸箕把黄米撮起来,均匀地铺在碾盘上,然后,把米粉从碾盘上撮下来,倒进细眼箩里。年长些的妇女坐在笸箩一端,挽着棉袄袖子,伸出干皱的胳臂,扶着细眼箩,在光滑的箩床上前后回荡,黄米粉就从细细的网眼里落在笸箩里,细密绵软;没碾碎的米粒留在细眼箩里,再倒回簸箕,等积攒一定数量,又送到碾子里去,这样循环往复。
   妇女们头戴羊肚手巾,也有包着花格子头巾的,系着围裙,蓝的白的都有,跑前跑后,唧唧喳喳,张家长李家短,谁谁家的婆婆太刁,谁谁家的媳妇太懒;孩子们三五一群,追逐嬉戏,闺女吵小子喊,和着“吱呀吱呀”的碾子车声,在冬日的暖阳里回荡。成群的小麻雀也不会放过这大好的时机,在妇女们的身前身后寻寻觅觅,偶尔也从笸箩里偷得几厘米,又迅速逃开去,也让调皮的孩子们追逐着叽叽喳喳忽聚忽散。
   我家做这些活计都由母亲张罗。米粉在瓦盆里用温水搅拌成松散的细碎面疙瘩,然后,到灶间,已经烧得半沸的大铁锅上架上秫秸秆儿的箅子,再铺上湿湿的纱布,然后把米粉疙瘩松散均匀地铺上一层,再把洗干净的大红枣铺一层,再铺一层米粉,再铺一层红枣,如是再三,大约十多公分厚度,覆上一层枣子,用盖帘压平,盖上锅盖,锅盖周围用毡布包严实,风箱呼呼拉起来,加大火力迅速烧开锅。
   我只管烧火,拉风箱。先是用花柴——棉花桔,火力易燃且旺盛;而后用玉米轴——玉米脱粒后的芯,火力强劲而持久。约莫半个时辰,蒸腾的热气中,就弥漫着黍子的香气和枣子的甜味。这个时候再往灶膛里放上几块干柴,让它慢慢洇燃,再过半个小时,便可出锅了。
   打开锅盖,香甜的气息随着蒸汽四溢;黄腾腾的年糕表层,大红的枣子颗泛着油亮亮的光。母亲用菜刀把年糕分割成十公分大小的方块,一块一块隔开码放在案板或者盖帘上,晾干,以便存放。在大家用筷子串起黏黏的年糕来的时候,系着围裙母亲,才靠在门板上,从箅子上捡几块碎渣,搁在嘴里尝一尝,看看今年的年糕是不是比去年的要黏。我知道,等那一方方年糕晾凉,母亲还要把年糕切成一公分厚的片片,码放到瓦缸里,以便保存和日后食用。
   小时候的冬天特别冷,保存这些食物全靠天然大冰箱。我们把装满年糕的瓦缸放在厢房的背阴处,每天做饭的时候拿出几片,便一直可以吃出了正月。
   “现吃的饺子,再馏的糕。”年糕的确是再次蒸制的最好吃。从腊月到整个正月,每顿饭,我们的餐桌上就一直会有那黏黏糯糯的香甜的年糕,每天吃上几筷子,年的味道就一直在延续着。
   黏黏糕,年年高。母亲去了极乐世界,姐姐和嫂子们都知道我喜欢吃年糕,每年都会坚持着蒸了年糕给我送来或者留着一些个,等我回家去拿,这样一来,我便更有幸吃到几家不同口味的了:阜平大枣的,沧州小枣的,南方蜜枣的;黄米的,江米的,泰国香米的。而且,放在冰箱里冻起来,会保存很长时间,去年,我一直吃到了三伏天。
   “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这是清末的一首诗,正好说出了年糕的寓意,然而,每每吃到家乡的年糕,我也总觉得,那年的味道才浓郁起来,那意义也远比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厚重得多!
  

共 21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蒸年糕,年年高》,儿时的记忆,美好的回忆。“黏黏糕,年年高”,预示着幸福和甜蜜、吉祥和如意。作者饱含深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黍子去壳成黄米”,“驴拉磨盘碾黄米”,“细眼笸箩筛米粉”,以及“母亲制作黏黏糕”。画面生动细腻,动作神态形象具体。同时,作者通过“母亲从箅子上捡几块碎渣,搁在嘴里尝一尝”的细节描写,展示了母亲为家庭、为儿女的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文章情感真挚,文笔娴熟,一篇佳作,邀君共赏。【编辑:艾弥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80110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艾弥儿        2018-01-08 17:07:48
  感谢老师赐稿星月,遥祝冬安!
心之若素,香自满怀。
2 楼        文友:史建民        2018-01-08 20:42:53
  读老师的蒸年糕,但勾起了我对老家年糕的谈谈地回忆,陇东地区的年糕是这样做的:大枣洗净备用,蒸锅笼屉上铺洗净的粽叶,盆内加黍米面后,加去核的枣拌匀,向黍米面中加滚开的热水,用筷子不停搅拌,一直拌到没干黍米面,且面团能刚刚团起就好,一定不要太软,将黍米面团做成窝头状,中间有一小窝状,将黄年糕坯依次放入蒸锅的粽叶上,各年糕坯之间要紧挨在一块互相依靠着才好,蒸锅水开后要再烧近一个小时左右停火,十五分钟左右开锅,取出蒸好的黄年糕,黄红相间,香气撩人。
网名,香山红叶,太统烟雨
3 楼        文友:荷锄叟        2018-01-08 21:43:29
  史老师的平凉年糕是窝头状的,我见过,食材跟我们的一样。谢谢史老师!
原名,贾晔;笔名,叶中华;网名、新浪博客、微信公众号名,荷锄叟。
4 楼        文友:史建民        2018-01-10 14:23:59
  祝贺获得精品
网名,香山红叶,太统烟雨
回复4 楼        文友:荷锄叟        2018-01-10 19:26:08
  谢谢史老师!一起努力!
5 楼        文友:西鋂铃铂        2018-01-10 22:46:18
  文笔老道,表述质朴,好馋人的年糕啊!
江山文学,天下文人的精神家园。
回复5 楼        文友:荷锄叟        2018-01-11 06:19:18
  今年有机会送你尝尝。
6 楼        文友:济宁宋丽鹃        2018-01-11 07:14:30
  拜读精品,问候作者。江山有您更精彩!
7 楼        文友:济宁宋丽鹃        2018-01-11 07:20:00
  本文写出了母亲为儿女所做出的无私奉献,真挚感人,令人动容。作者饱含深情,刻画了母亲的无私奉献形象,为了儿女们,母亲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只是为了儿女们在成长过程中,不留遗憾,留下美妙难忘的记忆。文中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惟妙惟肖真切感人。问候作者,希望多出精品佳作!
回复7 楼        文友:荷锄叟        2018-01-11 08:32:05
  多谢老师指点!你的评阅将是我努力的动力,你的评点也准确的将我的情怀展露出来,谢谢您了!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