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赏析】赏读《赤壁之战》

编辑推荐 【赏析】赏读《赤壁之战》


作者:闫连军 布衣,29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911发表时间:2018-01-13 09:26:18

《赤壁之战》选自《资治通鉴》。作者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这是一部大型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列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司马光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便定名为《资治通鉴》,这本书不仅是有价值的历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巨著。其中,《赤壁之战》便是精彩的篇章。东汉末年,汉王朝的刘氏政权,名存实亡,形成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曹操自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收编了三十万青州黄巾军以后,实力大大增加。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击破陶谦,占领的地盘扩展到东海。不久,又把汉献帝(刘协)迎到许昌,就“挟天子以令诸侯”,破袁术,杀吕布,败袁绍。为了进一步实现他统一全国的雄心,建安十三年(公园208年)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南下,据襄阳,得江陵,准备平定江东,消灭孙吴政权。当进军到赤壁时,遇到刘(备)、吴(孙权)联军的抵抗,于是有“赤壁之战”。这次战役发生在公元二0八年十月。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役之一。当时孙吴联军不过五万多人,打败了号称八十多万的曹军,迫使曹操引军北还,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本文就是记述了这次战役的前后过程。
   初,(追述战前情况。)鲁肃闻刘表卒,(故事的起因。)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由刘表新亡,论及荆州形式。此先点明荆州地理环境的重要和优越的物质条件。)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荆州内部的情况,即政治矛盾。)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先提出刘备与曹操的矛盾,为以后联刘抗操作状。)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再提出刘备与刘表的矛盾,为联刘设策。)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分析形势,预谋设策。)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抓紧时机,实地考察,以定决策。){以上这一段,指出刘表新亡后荆州军政的混乱,分析刘备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只有联合荆州的力量才能“共治曹操”,可见鲁肃颇有政治远见。}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简要地交待形势的变化,形势发展迫急,果然不出鲁肃所料,应“恐为曹所先”。)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吊表二子”等已不可能。故下文直论“事势”。)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试探刘备动向。)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刘备实力不足,故一再辗转投奔,为以后联刘抗操作状)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先论东吴优势。)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又以刘备的切身利害,感动对方。)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指出吴巨的“不足托”与孙权“足以立事”对照。既自信东吴力量的强大,又极力说服刘备接受自己的主张,目的是联刘抗曹。)备甚悦。(刘备力量弱,无定居,已有联吴意愿。)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又进一步拉拢,既写鲁肃对诸葛亮表示友好,又是为下文诸葛亮求救于孙权做准备。)即共定交。(初论即见成效。)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插叙,作补充、说明。)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以上是第一段:写鲁肃劝孙权、刘备联合起来“共治曹操”的经过。刘表死后,鲁肃及时地向孙权分析了荆州的形势,提出了联刘抗曹的正确主张,接着受孙权派遣,去见刘备,叙说联孙抗曹的重要性,得到刘备同意。通过鲁肃的分析、建议和活动,初步奠定了孙、刘联合的基础,表现了鲁肃的政治才能。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也是赤壁之战胜负结局的决定性关键。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写军事形势逼人。)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刘备处境危险。)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诸葛亮入吴,证明孙、刘联合符合双方利益。)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提出三家“共争”。暗示孙权切莫慑服曹操。)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指出曹操正处优势。)英雄无用武之地,(委婉说明刘备困境。)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暗示孙权决心联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指明形势让孙权抉择,暗寓反激引起下问。)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抓住孙权要害,触动孙权的自尊心,使他认识“犹豫”的危害性。)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又伤自尊心,故立即反诘。)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以田横作喻,表示刘备决不投降。明扬刘备,暗抑孙权,再加反激。)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孙权不甘示弱,被迫下了决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孙权的计划是联刘抗曹,他最关心的问题是曹操的势大,刘备新败,两家联合能否战胜曹操,仍有顾虑。)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指出刘备尚有一定实力,具备联合条件。)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指出曹军弱点,坚定孙权破曹的信心。)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再次强调,“共治曹操”胜利在握。)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预示战后形势发展,表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和远见。)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再次激励孙权当机立断,早下决心。)权大悦,(与前“备甚悦”照应。经过鲁肃、诸葛亮的分析、劝说双方都有联合抗曹的思想基础。)与其群下谋之。
   以上是第二段:写诸葛亮为刘备劝说孙权的经过,进一步奠定了孙、刘联合的思想基础。孙刘联合,对刘备来说更为迫切。诸葛亮主动地亲赴江东,抓住孙权的心理矛盾和性格特点,分析形势,指出利害,使用“激将法”,进一步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和信心,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以势压人,想迫使曹操像刘琮一样束手投降,形势已如燃眉,从而引起东吴内部“降”与“战”两派的分歧。)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再状形势的严重逼人。)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应“奉辞伐罪”。)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应“旌麾指南”。)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应“水军八十万”。)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张昭等人,全接受曹操恐吓,一派投降论调。这里写投降的代表人物张昭,是为了衬托具有远见卓识的鲁肃、诸葛亮和周瑜。)鲁肃独不言。(反衬出当时投降派的言论是占了上风的。)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反映出孙权、鲁肃的焦急心情。)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概述投降派言论的错误。)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晓之以利害,向孙权指出降操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从而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鲁肃所言正中孙权下怀,所以他对孙权的话大加赞赏。)
   以上是第三段:写孙权集团内部,降操与抗曹的斗争。张昭等人,慑服于曹操的恐吓,提出了“不如迎之;”的错误主张,一时占了上风。只有鲁肃力排众议,再次分析、劝说才又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这一情节,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为下文周瑜的出场做了过渡。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开门见山,先点出曹操在政治舆论上的不利。)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再从东吴的有利条件上激励孙权。)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反诘自问,有理有据,推翻了投降派的众人之议。)请为将军筹之。(总提一笔,引起下面的分析,与前面诸葛亮所论不谋而合。)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一、有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二、弃其长,用其短。)今又盛寒,马无稿草。(三、天时不利。)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四、水土不服。)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有分析,有判断,慷慨陈词,头头是道,更坚定了孙权的抗曹决心。)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誓不两立”之言,“拔刀斫”之行,显示了孙权抗击曹操的决心。)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指出投降派的错误。)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再次向孙权分析曹军的实情及弱点,坚定孙权的胜利信心。)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指出投降派的共性。)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再次称赞鲁肃、周瑜,说明了二人的政治才能和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战前的筹划、部署。)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反激周瑜誓夺胜利。)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以上是第四段:写周瑜排斥众议,劝说孙权坚定抗曹的经过。周瑜深刻地分析了敌我形势,以坚定的胜利信念,激励孙权的抗曹决心。他不仅当众陈词,而且连夜复见孙权,反复申述,使孙权下定决心,从而解决了东吴内部“战”与“降”的矛盾。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进一步叙述了孙刘联盟抗曹的发展过程。
   ……
   进,与操遇于赤壁。(扣题。)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应前文周瑜所言“必有疾病”。)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初战不利,锐气受挫。)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利用曹操弱点,智取、火攻。)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详细描述火攻的准备、部署。这是成败的关键。)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画曹军吏士中计之情态。)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描写火势,文字精炼。)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写曹军主力溃败。)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写曹军败状。)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总结曹军损失。)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赤壁之战的结果,正如诸葛亮之所料:“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前后相互呼应。)

共 627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 《赤壁之战》赏析是一篇很好的赏析,作者从作品出处,及历史背景入手,介绍详尽,然后介绍赤壁之战初期初,追述战前情况。鲁肃闻刘表卒,故事的起因。进而又 分析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写军事形势逼人。一段一段进行分析,细致入围,紧紧围绕中心思想, 进,与操遇于赤壁。扣题。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应前文周瑜所言“必有疾病”。层层递进,步步按照军事作战的套路进行揭示,用于准确,深度原著。然后从三个角度再去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第一,结构安排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第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第三,用人物的行动、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环环相扣,语言流畅,内容丰厚。最后进行总结。看出作者逻辑思维缜密,用词准确,欣赏佳作,感佩才情。期待更多佳作,祝笔丰!【编辑:秋日枫红】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日枫红        2018-01-13 09:28:02
  欣赏佳作,感佩才情,祝笔丰!
回复1 楼        文友:闫连军        2018-01-13 09:55:29
  谢谢秋日枫红老师!编辑辛苦了!美按补充了文章的内容,为拙文添彩。问候老师,祝您开心快乐!佳作不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