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天涯】风韵犹存的高家花屋〔散文〕

编辑推荐 【天涯】风韵犹存的高家花屋〔散文〕


作者:三宽居士 举人,4018.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643发表时间:2018-01-14 19:04:53

竹山县西南部的竹坪乡解家沟村有一处建于清朝的砖木结构民居院落,因其内部结构木雕、石雕、砖雕花样繁多,所以在川陕鄂毗邻地区民众以房主高姓定名,称其为“高家花屋”。
   高家花屋为宫殿式建筑,前后有三进院落,气势恢宏,融石雕、木雕、砖雕于一体。内有大量石刻木雕的门槛屏风壁画,取材古典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内容丰富,雕刻技法娴熟,人物刻画细致生动,线条简洁流畅,经几百年风雨剥蚀,仍然色彩艳丽,栩栩如生。该建筑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其用料考究,工艺精细,木刻、石雕造诣之深,无有类比。建筑材料来源令今人膛目结舌,多归于传奇之说。建筑耗资之多,就是现在举全乡之人力、财力,也恐难实现。能设计建造如此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工艺精谌,浑然一体的庞大建筑,只有国家级建筑安装队伍才能完成。具体经过,绝非今人凭空想象一蹴而就能办到的,抑或民间传说的那么轻而易举。
  
   竹坪和官渡的高氏来路
  
   据高氏宗谱记载:(该花屋主人的)始祖高柴,曾从学于孔子,受孔子儒道忠孝思想影响深远。高公在楚被封为“共诚侯”。汉、三国、隋、唐、宋时期,其高氏家族后人异常兴旺发达。唐太宗曾御赐其三十八世士廉公,朝野称高氏“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四十五世有人“官拜唐都督,爵封齐国公”。在宋朝有五十七世卫国王高琼与文天祥同朝为相。文天祥给予其高度评价:“天生斯人,维国之正,道德济著,忠孝并行”。六十一世高冲行抗锲丹有功,宋太宗下诏书封为并肩一字王······现今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以“天启文光,武昌兴盛、玉润南方、家传厚道、国楚绵长……”为排行的高氏族人,均为一世祖“共诚侯”之后人。
   在明、清时期,高氏家族由于大汉族主义根深蒂固,整个家族誓不为官。武昌的高氏家族把祖上产业大部分割给各房系,鼓励中青年带着佣人、牲口、种子尤其是金银钱财,择地创业,寻求外向发展。此际,有个名叫高启元(又名高方)的汉子带着两个血气方刚的儿子从武昌出发,一行向鄂西北边陲迤逦而行,其长子高文乾(字云)和次子高文坤(字方)及家眷一行数十人一天终于来到上庸(今竹山县)城。
   在竹山县城休养几日后,高启元与两个儿子认真商量以后,所带人马、家眷分两路各奔前程。时在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8月10日,高启元长子高文乾一路,进发竹山县南部深山,目的地是四川彭县(因为那里已有高家的另一支系落户);高启元和次子高文坤及家人一路向西,意欲前往陕西寻找归宿处所。但行至竹山县西南部与陕西旬阳交界的竹坪乡境内,人困马乏,怨声不断,高文坤就不愿再朝前走了。
   高启元决定停下来,意欲在附近踏勘一下地理环境再论去留。不料,所骑马匹不知啃吃了山坡上一种什么带有毒素的草,弄得那马连头也抬不起来了。高文坤借题发挥,说:“马有灵性,不愿朝别处走了,肯定是神仙示意让我们住下来,我们就在这儿住下吧。”高启元觉得有道理,如是这一路高姓人马就地安营扎寨,开辟家园。
   高文乾及家人本来是要到四川彭县,从竹山县城沿堵河而上,走盐道、纤夫道,向南行进两日,到达深山繁华小镇水旱码头——官渡。
   抵达官渡小镇,已是明月当空、凉风凄凄,高文乾叫佣人搭建帐篷,埋锅造饭,自己则把桂花树盆景从马背上卸下来,放在地上。然后就像洗浴,去山泉打来的水却是热的,洗脸洗脚不需用柴火加温,洗后人感到格外爽快、轻松。
   高文乾洗脚后,臼了一瓢泉水冲洗桂花树盆景茎叶,让人纳罕的是后半夜盆景桂花开出了许多金花,香气醉人。本来人困马乏行走疲惫的高家人,闻了桂花香,个个都兴奋起来。
   难得众人高兴,高文乾决定在这里休养几日,待桂花谢了再走,谁知浇了深山泉水的桂花树,那花一茬接着一茬开,就是不凋谢。更让人奇怪的是,桂花树盆景放在地上也只几天工夫,根须却已经植入地下,搬不动了。文乾的家人们都觉得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是神灵显圣不让走了,异口同声建议不要再朝四川行进,就在此落户创业。
   高文乾犹犹豫豫地打开行李,把传家宝“共振鸡血石”搬出来擦洗擦洗,供于北方,点三柱香,默默祈祷着什么……更让人纳罕的是,只见离帐篷不远处这几天却长出一个形如玉玺的小山来,高文乾便把镇宅之宝和金银藏到了这座小山下。说来也怪,从此高家的金银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竹坪高家花屋与官渡武昌庙
  
   眼睛一眨,高家到竹山县已经两个多月,在县西南部深山竹坪落脚的高文坤那匹误食毒草的大马死了。高文坤念及该马跟随高家,车马劳顿,勤劳奔波,随主人来到异乡,不料却死于非命,大不忍将马做肉食之用,命人就近葬马于住所后山。说来也很怪,不到一年功夫,埋葬大马的山便长出了一个大马头样的山头,于是高家和当地人把山取名大马山(后人称之谓白马山)。
   在这里,高氏家族打猎种地,垦荒种植,饲养牲畜,丰衣足食。从老家携带用于创业的万两黄金白银无处开销,高启元和儿子文坤父子合计,决定建一座仿老家祠堂摸样的大宅院。
   嘉庆二年(1798年)也即高家在竹坪落户六年之际,开始动工筹建新宅。所用建筑材料除树木、砖瓦外,所有石材料和木材料,大的有好几吨重,很多石条、石柱打磨精细,有的长约3米,宽约1米,厚约0.2米,全部由武昌老家高姓人组织加工成成品后,从遥远的汉口转汉江运上来的。水运后,全部靠人背马驮,分批运送到竹坪。门窗户扇和石料的安装,也是老家武昌派来的工艺师。当时天下并不太平,内乱外患重重。高家在鄂西北边陲深山花大钱投入房屋建设,也是为了日后避难之用。
   嘉庆十六年(1812年)高家花屋初步建成。花屋石座、柱子、栏杆、窗棂……或刻或画出石榴、梅花、麒麟、喜鹊、人物等几十种图案,每幅都惟妙惟肖,生动自然,技术高超,工艺精湛,令人叹服。在房子每个屋角上都有四只龙爪状的飞檐狰狞伸向空中,房檐下绘有长幅壁画,图中人物刻画细致生动,直到现在色彩依旧鲜艳。高家新房建起,因为斗拱飞檐,镂空雕刻,色彩点染,庄重美观,远近瞧见的人,随口就称为“高家花屋”。
   高家花屋落成的庆典活动足足搞了三个月,竹山、竹溪、房县汉水以南三县的富裕大户和缙绅闻讯无不前往祝贺。老家武昌高氏宗族更是非常重视,族长率一行四十八人前来祝贺,同时纪念始祖共诚侯。企盼高家兴旺发达,国家昌盛。武昌的高氏族长在这里将高氏宗族谱排行定为:“······天启文光、武昌兴盛、玉润南方、家传厚道、国楚绵长……”
   由于高家受儒道忠孝思想世代熏陶,奉行抑恶扬善,在当时,受到深山社会各个阶层的敬重。高家开设了许多店铺,最著名的“高家铺”相当于现在的批发交易大市场。主要是收购药材、生漆、桐油、奇石、畜皮等运回武昌,然后从武昌运回布匹、丝绸、火药、火炮、糖、盐、大米等,生意非常火爆。在竹坪又发大财的高启元父子持家原则依旧是:耕读传家,礼仪治家、工商发家、练功习武保卫国家。高家父子闲来喜爱听戏、书法,劳逸结合,修身养性。
   高家花屋建筑群,没设一处赌房,没有任何有关“赌”的标志和迹象。民间传说高家花屋建设费用是靠度赌资纯属谬传。
   竹坪建造花屋的同时,官渡落户的高家用从老家带来的银钱和新创业的银钱建造大型建筑武昌庙。据说,高家建设的武昌庙与山东孔庙的规格、规模差不多。用石刻、木雕记述了许多故事和传说。诸如:“大禹治水、孔子讲学、孟母三迁、孔融让梨、桃园三结义”等,庙中人物比真人都高大,形象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可惜1948年一场大火将武昌庙烧掉,现在仅有一些石刻在民间收藏。后人把高家曾经藏宝的山称为隐宝山。1969年建官渡电站时,建筑工人在隐宝山脚下还挖出了不少金银,那块镇宅之宝共振鸡血石仍为高氏后人收藏。那股山泉今人叫它龙洞子、冬暖夏凉。老寿星桂花树几百年来月月开花,从不间断。在隐宝山下居住的高文乾后人己是几百口之众的大家族。不过,官渡的花屋武昌庙远没有竹坪的高家花屋出名。
  
   花屋何时人去楼空
  
   1840年前后,竹坪高家花屋出生的公子、小姐共有12人,高家挑选年长的、学业优秀的,送到武昌老家去求学。这一群深山里的少爷小姐这一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好精彩。见到省城武汉的什么都觉得新奇,就不想再回竹山竹坪的老家去了。即使逢年过节回了竹坪老家花屋,也只是小住几日,并不多做逗留,来去匆匆。再后来,男女的婚嫁也由原籍老家长辈在武昌高家祠堂操持,成家立业,都重归武昌故里。
   1850年腊月12日,高启元的三个孙子因参加洪秀全的“天下一家,共享太平”活动,死于清军刀下。腊月28日高启元听到三个孙子的死信后,认为高家出了不“忠”之子,一气之下无病而终,享年79岁。因怕朝庭追究,灵柩被高文乾之子高光茂接到官渡葬于太横山(今官渡镇小河村)。墓碑石刻微妙微肖,独具匠心,风格派度谌为一奇。从那以后高家花屋与武昌老家的联系逐渐疏远。
  
   花屋留韵
  
   如今我们登上解家沟白马山,观看高家花屋几进院子的各处大理石座、柱子、栏杆、褪了色的窗棂,甚至是滴水瓦上都是精美的花鸟虫鱼、人兽字画图案,那些图案,或刻或画,皆堪称精品。我们还能清晰地分辨出石榴、梅花、麒麟、喜鹊、人物等近20多种图案。每一副图案都维妙维肖,生动自然。这也许就是这座豪宅被当地人叫做“花屋”的原因吧。
   正门楼两侧的门柱上各有一只张牙舞爪的动物,民间称之为“吞口”,它头朝下,张着血盆大口,望着所有从这儿进出的人。门楼两侧墙壁上的石板雕刻精细深入,一刀一凿皆见功底。壁画的题材想象力丰富;右边一幅刻的是“李渊过临潼”,讲的是李渊被隋炀帝杨广追杀到临潼时,被秦琼所救的故事;而左边一幅,悠闲的姜太公后面却站着求闲若渴的刘、关、张,这显然是石刻工匠们给后人开了个历史玩笑。壁画中还有“刘海戏金蟾”、“梦中哭竹”、“卧冰救母”等故事。遗憾的是被文革的石灰水标语给粗暴涂抹覆盖了很多。转了一圈,细看那些壁画,都围绕一个主题——“孝道”。
   沿着13级青石板台阶而上,跨过门楼就是前厅。这个台阶令人想起宫殿或者庙宇的风格,一般民居竟然有这样的超级台阶,令人匪夷所思。天井两头是用大青石砌起的条案,从前是摆放花卉和金鱼等玩物之所。与一般民间豪宅不同的是,高家花屋的前庭二楼还有一个大戏台。
   站在回廊上,面对已被烟火熏黑、漆面斑驳的破旧戏台,恍惚间让人觉得回到了百多年前的道光年间,戏台上的民间艺人正操着厚重的楚音,“咿咿呀呀”地唱着当地流传已久的“山二黄”或者是竹山高腔,戏台下悠闲的主人和劳作了一天的佣工们看得如醉如痴…··
   这样的花屋,高家共建了9座。最豪华的就是这一处和官渡的武昌庙。现在留下的这一处,房屋刚盖到一半,高老爷子无疾而终,他的后代子孙又用了20年时间,终于建成。历经百年风霜雪雨的剥蚀和“文革”的洗劫之后,也只剩下这座花屋还屹立在鄂西北偏远深山的白马山上。
   高家来竹山的第8代后人至今还有12人住在花屋中。也许正是因为地处偏远,所以高家花屋这些精美的木刻和石雕躲过了天灾人祸——冥冥中,似乎让人明白了高家花屋缔造者当时择野而栖的良苦用心了!

共 44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记叙湖北省竹山县西南部山乡一处明清时民居院落。作者通过竹坪和官渡的高氏来路、竹坪高家花屋与官渡武昌庙、花屋何时人去楼空、 花屋留韵 四个部分的记述,让我们看到了高家来竹山的昔日风貌和盛况,包括岁月轮回下的情况,作者通过对花屋的时代刻录和描绘,这样的记述,不仅了解到今日的第8代后人至今还有12人住在花屋中的生活境况。又一次看到了作者用笔的良苦用心。问好作者。〔天涯诗语编辑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馨语馨愿        2018-01-14 19:06:52
  风韵犹存的高家花屋,在作者笔下展开,记忆犹新。
馨语馨愿
2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8-01-16 17:05:24
  花家屋,历经风雨后的院落。问好!
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年轻,热爱文学的人永远是奔放的,激情的、灵气的、智慧的、执着的,永远是生活的探索者……
回复2 楼        文友:三宽居士        2018-01-19 16:08:56
  谢谢馨香朋友关注点评鼓励。
3 楼        文友:袁梦雪        2018-01-18 20:49:53
  欣赏学习老师厚重美文,感受高家花屋不一样的精彩。感谢!老师常驻天涯问好!祝福老师精彩纷呈!
回复3 楼        文友:三宽居士        2018-01-19 16:10:08
  谢谢梦雪朋友的关注、点评鼓励。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