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赏析】从荒凉和麻木中做出来的文学洛神

编辑推荐 【赏析】从荒凉和麻木中做出来的文学洛神 ——读萧红《呼兰河传》


作者:天涯羁旅人 布衣,228.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15发表时间:2018-01-15 21:44:34

呼兰河,这条在东北土地上,艰难流淌的河流。它在北方的一侧深深插入冰城哈尔滨的心脏,并把它割裂成一大、一小两块。就是这样的一条河,用它浑浊的灵性,孕育和哺育着沿岸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人们,把所有温情留下,把所有的沧桑和苦难带走。
   可是这里的文化根源过于沉疴,过于暗淡,让它力不从心。
   手捧一部《呼兰河传》,一直为作者委婉而隽永的语言艺术感染,也为呼兰河畔那个小院的风光赞叹,却也不得不为那里沉重的故事叹息。故事里太多的麻木,让读者内心深处透出一阵一阵的寒凉。也得感谢这里的苍凉和麻木吧,是它们让这个三十年代的民国女子觉醒,去抗争,去寻找自由的天空。
   先说“东二道街”的那个大坑吧。
   东二道街的大坑,有五六尺深。不下雨,泥浆就像浆糊,下了雨就成了河。附近的人家都吃尽了它的苦头。“乱子”一般出现在旱季,因为雨季里,成了河的大坑是没人去招惹的,旱季里,当人们认为可以试着逾越的时候,也就是大泥坑大显身手的时候。陷住车马,行人,甚至是致命的。
   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水坑,它横行在人们每天路过的街道上,可是,没有一个人想到要填平它。仿佛它就是应该存在的,况且,它的存在似乎有着必要,“不然,人们哪有那么多的热闹看呢?”
   就是对于陷在泥坑的车马和行人,人们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荒凉的麻木,一种是麻木的荒凉。
   “一种是穿着长袍短掛的,非常清洁。看那样子也伸不出手来,因为他们的手也很洁净的。不用说那就是绅士一流的人物了,他们是站在一旁参观的。
   看那马要站起来了,他们就喝彩‘嗷!嗷!’地喊叫着,看那马又站不起来,又倒下去了,这时他们又是喝彩,’嗷!嗷!’地又叫了几声。”
   这些绅士们就是这样的,陷在坑里的车马,是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的,他们除了看热闹,偶尔喝彩以外,就没有其它的趣味了。直到他们觉得没有什么新的花样了,就“星散开去,各自回家去了”。
   这是一种何其荒凉的麻木,这些绅士们的同情心,奇怪的躲藏着,没有人知道它们藏在哪里。反正,别人的命运和自己无关,他们的事是他们自己的。不去理会,幸灾乐祸的看看热闹是理所当然的。
   就是在这样荒凉的人心世界,我们的民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没有人关心他人的命运,更没有人关心民族的命运。他们不知道,今天别人的命运,就是明天自己的命运。他们固执地、甚至极其卑微地认为,别人的事,就是别人的事,至于民族的命运,更是远的离谱。他们看的永远是一个热闹,而这样的热闹,和他们是无关的。
   于是,在日本人打开中国大门的时候,人们不去想,失去了一处土地,还会失去另外一处土地;一个同胞被残杀了,也会有另一个同胞被残杀。这些跟他们没有关系,他们暂时还没有被杀。
   就是这样的麻木,割裂了民族团结的力量,泯灭了民族自尊心。
   再看那些麻木得荒凉的人们。
   “那些帮忙救马的过路人,都是些普通的百姓。”
   “他们卷卷裤脚,脱了鞋子,看看没有什么办法,走下泥坑去,想用几个人的力气把马抬起来。”
   这些人是有牺牲精神的,他们为了一个并不熟识的路人,想尽一切办法,并付出了自己所有的力量。他们是善良的,他们的心中并不荒凉,有着一身的热情。可是,这善良和热情又是多么的麻木。他们一次又一次的从泥坑里拉出马匹,一次又一次对路人施以援手,可是,他们从没想过要去填平这样的一个大坑,没想过解除这个苦难的根源。他们只知道,马掉进坑里了,就要去救,不管是谁的,这个忙非帮不可。可是帮忙就是帮忙,仅此而已。
   也可能的确是这个坑的存在,才让人们可以解释吃瘟猪肉的掌故吧。这是多么荒唐,荒唐到要用欺骗自己的方式,才能生存。这就和鲁迅先生笔下的啊Q是吻合的吧。
   再说说“小团圆媳妇”的命运。
   小团圆媳妇十二岁来到胡家,为了驯服这个孩子,胡家用尽了方式虐待她。打得她遍体鳞伤,打昏了,就用冷水淋醒了。除了掉在房檐用皮鞭抽打,还用针扎她,烙铁烫她的脚心。就是这样的虐待,让这个可怜的孩子“生病”了,而且“病的不轻”。
   此时,院子里的所有人,包括一些院子以外的人,凡是能搭得上话的人,都围拢过来,“献计献策”。他们用“跳大神”的方式,用一种“神”的旨意,再次残酷的折磨这个孩子。直到这个孩子死去,也只是说,是被“神仙”收去了。
   这个孩子,在胡家受到了非人虐待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劝劝胡家人,让他们善待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胡家人也不知道,这是一个自家人,应该爱她,而不是虐待她。反而是在这个孩子“病重”的时候,才显示出他们的“热心和关心”。用各种“神奇”的方式折磨这个孩子。“吃一只活的带毛的鸡”“脱了衣服,放在大缸里用热水烫”,仿佛这样,才显示出他们的爱心和才能。
   他们永远不会想到,这个孩子的命运,也是自己孩子的命运。这个孩子的命运,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千百万孩子的命运。虽然这样的命运天理难容,可是它存在着。
   人们就是这样的愚昧,能怪谁呢!他们任务就是要看个热闹,图个痛快,显示个热心,至于这个孩子的死活,似乎跟他们并没有关系。这种愚昧,也可能是三十年代的中国所特有的。他们明明是吃了人,还要显示出对被吃掉人的同情,表现自己的爱心。
   喜欢以讹传讹,喜欢围观和“看热闹”,这样的冷漠和麻木也是有历史根据的。
   对于冯歪嘴子的“上吊”、“跳井”、“自刎”等掌故的探究当然是正常的,也是很期待的。没有发生那样的事,人们是不甘心的。即使是因为看“上吊”“跳井”有的人会被吓死,可是他们依然乐此不疲,甚至这次看得吓出了病,下次依然要去,甚至要带上自己的孩子。于是一代一代人就这么看着,可见,传承有的时候是多么的可怕。
   读来想想,我突然感到毛骨悚然,这样的世界,不是谁吃了我们,是我们吃了自己,而且还要把血淋淋的嘴角微笑着展示给人看。所以,虽然萧红家里住着那么多的人,可是《呼兰河传》里总是在强调,“我家是荒凉的”。这种荒凉是透彻心扉的,是浸透在骨头里的,是一种民族性的恶劣。
   想来萧红是那么的善良,只是用“荒凉”这个字眼描述那里的人们,这简直是菩萨心肠。
   就在这样一个麻木的时代,人们心中有着美好的愿望,却并不去想怎么实现这个愿望。人们把一切,都交给了一个叫命运的家伙,自己只管在这个世界上逆来顺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每天都一样的生活。至于为什么过这样的生活,这和他们是没有关系的。
   与这一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萧红家的园子。在这里,她看到了人生中最美的景物,享受了最美好的童年。
   萧红家的花园“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萧红在这个园子里快乐成长。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萧红在这个世界锄草、追蝴蝶、自由玩耍。
   可是,在这个院子了,她的确看到了人们的不幸,深刻体会到了人们感情的麻木和人们内心深处的荒凉。
   社会的现实和萧红所看到美好的自然景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萧红在成年后迅速的觉醒,她要摆脱这个麻木不仁的社会,离开这个用“善良”吃人的世界。她要拥有自然的,天然的生活,就像她的园子一样。所以萧红抗争、摆脱,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全新的世界,也为清除这个世界的麻木努力着,结果,造就了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的洛神。

共 31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解读《呼兰河传》,选择的角度是巧妙的,在轻松的行文中,已经把《呼兰河传》的魅力展示在了读者面前。文章选择了那个大坑进行解读,揭示了萧红围绕这个大坑所做的场景描写和人物行为的描写,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人性主题;“小团圆媳妇”的命运,作者则从对比的角度进行解读,揭示出了小说精心构思的两个院子世界,借助这两个世界表达出的深刻主题。小说的语言艺术魅力、主题魅力和构思匠心,作者借助这两个角度的解读生动地表达了出来。阅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再去阅读《呼兰河传》,产生的思考会更广更深。【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8-01-15 21:54:10
  一部长篇小说的魅力,竟然被老师这样生动而轻松地给展示了出来,感动!这篇赏析文章的写作角度,是值得我们品味和学习的。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天涯羁旅人        2018-01-16 07:54:51
  多谢您的欣赏,感谢编辑同志。
2 楼        文友:天涯羁旅人        2018-01-16 07:58:03
  感谢编辑老师这么高的评价,我正在学习中,加油!
3 楼        文友:天涯羁旅人        2018-01-19 21:38:04
  历史的沉疴在《呼兰河传》中呈现,感谢萧红,为大东北,为民族的觉醒留下标的!细读作品,于沉重中觉醒,才是最懂的传承。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