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项梅清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清韵】治国“程序化”?一个振聋发聩的主张(随笔)

编辑推荐 【清韵】治国“程序化”?一个振聋发聩的主张(随笔) ——读涂明君的《通往善治之路》一书


作者:老榆树 童生,997.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59发表时间:2018-01-17 16:15:29

我这个草根文化人——假如我也算个文化人的话——乍一听到日本“现代中国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涂明君老师治国“程序化”一说,着实吃惊不小。这也许是我这棵草根的视野有限吧。
   中央党校王长江教授在涂明君《通往善治之路》一书的《序二》里说得好:“用社会组织机理和程序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对中国现代化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革命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执政这两段历史进行研究,是一种独辟蹊径地探讨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探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变化及取向的有益尝试。”
   人类已经进入网络化、信息化、程序化时代,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已经离不开这些个“化”了,相应地对政党建设、社会管理也提出了“程序化”的主张,细想想,这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程序化地管理社会和执政党可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治国“程序化”,就是指治国现代化,管理社会现代化。
   社会,是人类聚集的空间,它首要的属性是人性或叫人类性,随之而来的便有了群体性、整体性、目的性等等属性。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为了实现生存和发展的种种目的,社会自然地就有了“组织性”。由组织性便产生了系统性,接着便有了社会机制或叫组织机制问题。说到这里,对社会的“程序化”管理问题便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出现了,也应该自觉实行了。
   在现代人类社会,闭关锁国,搞封建家族制那一套肯定是不行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甚至各个宗教派别都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观念、经济发展模式、政治信仰等在“多元化”前提下,必然是互补的,是相互作用的。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人类的一部分,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中必然形成相同的价值和共同方向,这其间出现的任何经验教训都属于人类的共同遗产。人类的任何文明进步属于全人类,理所当然地要由全人类共享。热衷于只搞“中国模式”那一套肯定是一条窄路子,那就是自设围城了。
   涂明君认为,礼与法是中国传统程式的根源和载体,谈到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是典范的程式化治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当中选人环节的制度,并且对用人和育人环节产生直接和重大影响”(见55页)。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陆陆续续有过“程式”治国做法,延续、演变、发展到清朝“庚子事变后,以儒教文化为核心的华夏中心主义彻底丧失权威性,以礼教程式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机理彻底丧失正当性”(见100页)。1901年,清廷发布上谕,废除了八股科举程式。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了,社会管理不能再是笼统的“现代化建设”、“大国崛起”这些了,而必须是民主、法治和科学治国了。科学治国,就是努力于现代性社会的构建,就是建立起以自由、理性、个人权利为支撑的,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为制度框架的程序化的社会管理体系。一个纳入“程序化”管理的社会,才称得起是“科学社会”。
   涂明君是这样评价二十世纪80年代政治改革的:“如果以是否成熟稳定、井然有序作为治理评价标准,那么20世纪80年代则远远谈不上良政善治;但如果以是否富有成长性、创造性来作为组织评价标准,那么这一时期所绽放的蓬勃向上的生机和活力,则不仅对于中国历史、即使放诸世界文明史,也是一个值得称道的黄金十年。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是混沌的,但它为现代中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自主的人格,科学真理的理性程序,科学革命的包容进取,追求真善美的自由意志,还有系统哲学的试错调节、反馈递进机制。”(见199页。)
   “20世纪80年代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理论遗产”,并结果于20世纪90年代。这些结果有两个特点,“即渐进发展和与之相关的‘去意识形态’,尤其是告别‘革命至上’的道德意识形态。”(见200-201页。)
   在我这棵草根看来,《通往善治之路》一书从第五章起由考证论述阶段进入到了讨论。
   “正题”阶段。这第五章有助于带领下层、中层甚至高层的中老年读者反思大家一起走过的路,在提高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再一起思考如何群策群力地走好未来的路。
   该书第五章标题是“从‘依法治国’到‘制度化’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机制与制度化民主政治”。第一个“中标题”是“市场经济机制的两个面向:依法治国与关系网社会”。作者明确告诉读者,“市场经济机制催生依法治国方略”。注意,这里的“催生”二字道破了一个哲学命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市场经济,便无以产生依法治国这一“程序化”的历史要求(见206页)。
   该书第六章属于“立论”了:“科学系统观与治理现代化”,副标题是“——民主法治程序与基层机制互动”。这一章论述了中国社会管理的必然走向,那就是“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指向程序机制”,明确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制度为治理之本”,“治理的系统本质及推进方式的系统性”。
   该书的最后是“结语与展望:法治国与德润身互补的系统治理”。作者坚定地相信:“中国确有形成有组织系统治理、从而对全球治理有所贡献的可能。一是国人固然经历过短暂的道德迷失期,至今还依然处于缺乏共识的道德迷惘期,但中国人崇尚道德的向善意志却并未泯灭。换言之,革命观转义、新‘好人政府’、以德治国的和谐社会虽不尽如人意,但迷惘和不完美的背后恰好表明国人依旧存有道德意志心——这是继承传统。二是这种向善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一定环境中接受了程序正当的理念,比如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党政干部的‘保程序不保人’、老百姓的‘认程序不认人’等将程序看作是正当而非实质性道德的理念,正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关键之关键——这是接纳现代。二分互补思维下的道德意志及道德无涉之程序正当,这是形成中国特色现代社会组织机理的两大基石。”
   以上便是我学习了涂明君老师《通往善治之路》后的点滴体会。
   涂明君老师是学者,其著作有着很浓的“学院派”气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古今中外海量资料,解释术语,定义概念,细述各种“程序”思想的演变过程,这对于一个严谨的学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十分可贵的做法,是对自己的学术思想负责任的表现。但是,这对于忙于实际工作的党政干部(包括高层领导)来说便带来了一个“阅读考验”甚至是“折磨”的问题。我的这篇短文就有对这些同志进行通俗解说、重点提示、“协助启蒙”的意思。但愿对各位有帮助。
   (写于二0一七年六月)

共 25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通往善治之路》是涂明君教授十多年来沿着制度—程序—机制的主线,在管理学、哲学(包括系统论)、政治学(包括公共管理、政党政治)、社会学和中国历史、中国现代转型史等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结晶。但它对于工作繁忙的党政干部来说,的确是一个“阅读考验”。老榆树老师这里是对于《通往善治之路》所作的通俗解读,系统的重点提示,很有价值,力推阅读欣赏。感谢您赐稿清韵,盼您佳作连连。【编辑:真草隶篆】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真草隶篆        2018-01-17 16:25:59
  认真阅读一本社会科学著作,坐不下来不行,心静不下来也不行;对一本学术著作作出如此的通俗解读、系统扼要的提示,更是难能可贵。拜读佳作,欣赏,喜爱。问候老作家。
   遥祝您吉祥如意,写作愉快,生活幸福!
2 楼        文友:项梅        2018-01-17 18:53:10
  又看到榆老的文章,非常的开心,让我们从那个文章中学到很多,感谢您对清韵的支持,祝冬安。
项梅
3 楼        文友:张璞        2018-01-19 11:06:01
  榆老的解读具有现实意义。简读留言。政冶也需要有一种模式,按时代的科学态度进行规范,从而切实有效地治理社会。评者本人浅读谬谈,不求甚解之评。问候榆老!
因不知未来如何,就记录现实和过往。
4 楼        文友:孙巨才        2018-06-11 05:41:00
  读罢此文,我为老榆树先生对社会科学治国理论也有如此之深刻的领悟、如此非凡的思想水平而感到敬佩不已。我要向您好好学习。遥祝您生活幸福,体健笔丰,吉祥如意!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