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妩媚今朝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今朝散文】米的故事

精品 【今朝散文】米的故事


作者:丁香雨的季节 秀才,1249.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29发表时间:2009-12-02 21:58:27

【今朝散文】米的故事 说起米,相信,没有人会说不熟悉的吧?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米,占据重要一席。一颗颗白净饱满的米粒,于苍天之下的黎民百姓来讲,其无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是勿需多言。
   广袤肥沃的黄土地,承载着中国几千年农耕社会的璀璨文明。稻谷桑麻春耕秋种,演绎了悠悠历史的沧桑。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我们那些善良勤劳的祖先们,一辈又一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躬耕于无边无际的田垄间,把自己的一生,也完完全全地根植于深深的泥土中,而自己的魂魄,最终融入粒粒粮食中。
   一颗颗小小的米粒,实是一本厚重而又沧桑的史书。那些记载着光阴的米粒,萦徊着历史沉重的回音,和着农人金秋丰收展露的笑颜,几把抛洒在泥土中辛酸的泪水和汗水,或许,还沾染着数滴让人目不忍睹的淋漓的鲜血,一路穿过岁月漫漫的尘埃,向我们逶迤走来。
   想到米,便想到了叶圣陶那篇经典之作——《多收了三五斗》。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犹如身临其境地跟随着戴旧毡帽的朋友,回到了凄风苦雨的旧社会。
   摇一柄咿呀的橹,停靠在万盛米行前,船舱里满载着白花花的大米,也满载着旧毡帽的希望。朝晨的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来,照在了一颗颗米粒上,同时也照在了旧社会农人悲哀的命运上。
   多收了三五斗,却落得比往年更为悲惨的境地。声声无可奈何的诘问,直面不平的苍天,直面惨淡的人生——“又得把自己吃的米粜出去了。唉,种田人吃不到自己种出来的米!”“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粒粒渗着庄稼人血汗的米,到头来,不仅自己吃不到,还得贱卖,贱卖的钱不够还租还债,更别说生活!是呀,这田,到底是在替谁种?!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那些伺弄着田地的劳动人民,有几人,能吃到自己辛勤播种收获的粮食?他们种的粮食,不都是在替剥削阶级种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剧,在旧社会的舞台上,一幕幕地重复上演着。许多深处生存边缘的人们,为了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想出了抢米这一铤而走险的下下策,但是,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把自己送上了一条不归的绝路。如草芥般卑微低贱的一生,为了几颗裹腹的米,终是被不平公的社会制度随意践踏和蹂躏。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二十八响礼炮鸣响在天安门的上空,也鸣响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空。劳动人民载歌载舞,欢天喜地地迎来了翻身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从此,庄稼人种田收粮,才是真正意义上耕者有其田,劳者有所获。
   但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的生产力,贫穷的社会现状,还有其他诸多因素,造成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三年的困难时期。那是镌刻于中国发展史上一笔深深的划痕,那是让中国的历史永远深深铭记的三年。现在的人轻易倒掉的米饭,却成了当时人人眼红的稀世珍宝。
   那年,我的父亲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但是,因为家里的米缸,已无法再找寻出一粒米,他不得不跟随着村里的大人们,饥不择食地四处搜寻白泥巴(俗称观音土)吃。那年月,得浮肿病的人不计其数,非自然死亡的人数也在增加。
   六零年,父亲考进了粮食学校。不过,当初读书对父亲来说,和崇高的理想根本沾不上边际,他能狠着劲考上那所学校,其实根本原因是冲着“粮食”二字而去的。对于一个吃着观音土,个把月都难得闻到米饭香味的人,又会有多少的闲情逸致去奢谈理想呢?他只是简单地理解着,既然是粮食学校,就一定有粮食吃。
   所幸的是,我们的国家,在如此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仍然力排万难,管了学生的吃饭问题,虽不能吃饱,但是总算能够充饥,不至于被活活饿死。
   某次父亲跟我们讲起他以往的故事时,说起了他的一位同学,绰号叫“刘刮桶”,即每次吃饭时,桶里的稀饭分发完毕后,他还要拿着个勺子,把木桶的边沿仔仔细细地刮个干净,不过倒还能刮出个半碗米汤来,但是,这所谓的半碗米汤,桶边的木屑实则占去了大半。
   父亲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眼神里丝毫没有对刘叔叔绰号的鄙夷,相反,父亲的眼中,瞬时闪动着点点的亮光,那是面对往昔岁月时一道刻骨的心酸,也有对小小米粒所满怀的敬畏之情。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或许根本无法感知饥饿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恐慌,也无法掀开时光的重重帘幕,洞悉那个特殊年月,老百姓心目中的米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意义。
   走过了三年困难时期,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粮食由国家统购统销,一直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直至九十年代初期。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对于我们这代人,粮票是一个熟悉的票证。曾经,粮票的存在,犹如人民币的存在般天经地义,甚至,在那个年代,一张粮票远远胜过一张人民币的魅力。因为,就算你的手里捏着再多的钱,没有粮票,也买不到米吃。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一排排粮仓的空隙间,跳着皮筋打着沙包穿梭度过的。那时,家住仓库宿舍,总是有太多的机会与粮仓中一粒粒晶莹饱满的大米遥相对望。联想着才学的《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庄稼人种地时留下的汗水,那份对农民的怜爱和对粮食的珍惜之情,便在我幼小而又贫乏的记忆中,显得犹为深刻。
   每年春秋两收时节,仓库便空前地热闹起来,沸腾起来了。附近十里八乡的农户,纷纷推着鸡公车,或者挑着箩筐前来上缴公粮。一个仓库要管不计其数的生产队的收粮工作,因此,上粮的人们经常是排着长长的蛇行队伍。
   西斜的残阳下,一张张渗着汗珠黝黑油亮的脸,免费的茶桶前,一双双布满老茧藏着泥垢的手。那一堆堆过完秤金光熠熠的粮食,顺着长长的运输带,哗哗地流进了仓库,犹如一条条流金溢彩的河流,流淌着丰收的金色喜悦,流淌着一个时代华丽的歌声。
   时至今日,再次想起,那些络绎不绝人头攒动的场面,那些喧嚣嘈杂的过秤声、收粮声,仍旧会在我的眼前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耳畔一遍遍地回荡。父母深夜结束收粮工作后疲惫的身影,也在记忆之中鲜活起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粮食由计划经济逐渐转向了市场经济。曾经熟悉的粮票,仅仅作为一个时代深刻的烙印,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永远被抛在了过去的旧时光中。或许,更多的时候,它只是作为一份特殊的情结,留存在我们这辈和父辈两代人的回忆中,记录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新时代的农民,已从原始的农耕工具中解放出来,机械化现代化的耕种工具品种繁多,应有尽有。庄稼人免除了延续千年的“皇粮”,再也不用起早摸黑地走在上缴公粮的道路上。当初热火朝天的收粮场面,亦如大江东逝水,成为久远泛黄的记忆。所有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充分体现了党的惠民政策,彰显了盛世太平的繁荣昌盛。
   行走在大街小巷,穿梭在农贸集市,米的身影,遍布着各个店铺小摊。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米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不再是简单地满足吃饱则行了。米,以其繁多的品种,不同的质感,迎合着大众的口味,完成自己在新时代的新使命。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世间唯一不变的,便是因为有了米的存在,在这块厚重广阔的黄土地上,才会延续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而这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又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行进。

共 27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民以食为天,粮食维系着人类的生存。掀开厚重的历史,在名家的著作里面寻找悠悠的往事,往事太沉重了。阶级的压迫,社会的黑暗,使得丰收不丰产,可悲啊。新中国的建立,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纪元。土地改革使得耕者有其田,自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了,都是政府的政策好啊。新时代的优惠政策更进一步,免除了延续千年的“皇粮”,补贴到农户,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文章题材宏大,格调高雅,语句清新,行文流畅,一篇好文啊。【编辑:雪地梧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1203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地梧桐        2009-12-02 22:19:17
  题材,弘扬主旋律,格调,高雅清新,语言流畅自然。关注社会事态,关注民生疾苦,很与社会责任感。推荐。
2 楼        文友:诗梦        2009-12-03 16:43:43
  引经据典,欣赏好文!问好!!
3 楼        文友:妩媚今朝        2009-12-03 19:33:06
  恩,很不错的一篇美文,欣赏!!学习!!
一路走过,一路有你,相知,相识,相亲,相爱!
4 楼        文友:丁香雨的季节        2009-12-03 20:15:51
  谢谢编辑老师辛苦点评,谢谢各位老师的留评.遥祝各位冬安!
平凡,平淡,平静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