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开照相馆(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开照相馆(散文)


作者:范文发 童生,78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44发表时间:2018-01-19 09:47:12

时下商品经济铺天盖地,改革大潮在推动着人们富裕社会进步。我每每想起自己曾经开过的照像馆,就特别遗憾改革开放这朵富贵花竟然迟放了廿十多年,要不我也成了什么什么户了。胡思乱想之余,倒还真有点旧情难舍。
   我插队的公社东临图们江,对岸是朝鲜;北靠水流峰,峰下是俄罗斯(当时的苏联)。1970年在图们江边设立了出入境检查站,作中朝双方探亲通道。当地居民大多是朝鲜族,在对岸都有亲戚。两岸探亲往来比较频繁。但出境得办证件,证件须备照片,可照相馆在百里外的县城里。公社书记算过一笔帐:老百姓探亲要照张相,车费食费加宿费最少得花五块钱。这对当时的农民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公社决定自己开办一家照相馆,并选我这个供销社的员工到县里唯一的一家照相馆去学习。
   县照相馆老马主任对我进行了面试:熟悉照相吗?
   我如实回答:在上海玩过海鸥牌相机。
   马主任告诉我:室外拍照与室内拍照不一样,使用的机子也不同;另外,也不光光只是照个相,你以后回公社开办照相馆,拳打脚踢就是你一个人,除了会照相,还要会自己配显影、定影药水,还要会暗室洗放,最难掌握的是修版技术,脑子灵的学一年,差的也许一辈子也学不出来……
   听了老马主任的一番话,我原本的雄心壮志顿时烟消云散。我怯怯地问道:马主任,像我这样的条件,那需要学习多长时间?
   马主任不假思索地回答:做好学一年的准备吧。
   我急了:那不行啊,公社书记只给了我两个月的学习时间。
   马主任失声笑道:乱弹琴!
   我赶紧给公社书记拨电话,书记十分看重照相馆的开办,第二天便急急地赶来照相馆和马主任会面。
   不知道他们两人是如何商量的。只是公社书记临走跟我交待:安心学习半年,力争四个月回来,前提是一定要学会学好!面对如此艰巨的学习任务,我也暗中自己给自己使劲:重点放在修版上,照相其次,洗放排第三。
   学习开始了。我没有按照先学照相、洗放再学修版的顺序,而是反着来,先学修版,照相技术暗室洗放则采取灵活机动、见缝插针。比如:乘照相师傅换班要去吃饭休息的功夫,我便接替他照相,这样,不但节省了好多的时间而且增加了实践的机会。若是师傅在,你连摸相机的空档都没有,只有站在旁边瞪眼干瞅的份。但学习暗室洗放技术,却吃了个闭门羹。暗室老潘师傅性情古怪,从不主动跟人说话也没见他有过笑容。我试探着跟他商量:潘师傅,我有空想进暗室看看您的洗相、放大是怎么弄的……
   还没等我说完,老潘师傅硬生生地说:不行,那哪是看看就能会的?
   说得我一脸沮丧!
   很感谢教我修版的王阿姨。她原是北京人,因为丈夫戴了右派帽子,才被发配到珲春这个小县城里来。我站在她身后看了两天修版,她就把修版技术的基本概念给我说得十分清楚。不几天就让我自己操作。因为我喜欢绘画,对于脸部的纹理、明暗有一定的感觉,所以进步很快,不到一个月,我修出来的底版王阿姨就改动很少。她夸奖我接受能力强:上海人就是聪明!
   我修版的成绩在照相馆内传开。
   晚上开会学习,老马主任笑嘻嘻地说:小范就留在咱们这里了,王阿姨手下还没有像样的徒弟呢。
   我只当是随便说说,没往心里去。
   让我诧异的是,古板的老潘师傅竟然也主动把我拉到他的暗室里,让我做他的徒弟。听他一说,我真是求之不得。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五十来天我就基本掌握了照相的整个流程技术。我偷偷给公社书记通风报信,让他来接我回去。没几天,书记就风尘仆仆地来到照相馆。谁知老马主任反悔了,他不让我回去,不是因为我学不好,而是说县里照相馆需要我这样的人才。公社书记哪能同意?官司打到了县商业局李局长那里,她来了个折衷:让公社书记回去再物色一位上海知青来学习照相,小范就留在县里。书记还是不能同意。也正是赶巧,因为我时常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县政治部军代表陈部长,听说我还学会了一整套照相技术,便派人来说,小范政治部要用了,不准回敬信公社。这一下让书记火了,直接跑到县委书记那里诉苦,县委书记本着向基层倾斜的原则,支持公社接我回去。
   学成归来的我,在一个月内就独自办起了照相馆。虽然没招牌,名声却很响,大家称之为“国际照相馆”。朝鲜过来探亲的大多要在这里和亲友一起留下合影,我和朝鲜客人还经常交换各自领袖的纪念章,俨然是在行使外交和统战的职责。确实,我的服务范围常常超出照相本身。照相馆旁边是供销社的农副产品收购站,当地有些姑娘拿不出现金来照相,就拎着鸡蛋来。那时一斤鸡蛋收购价才六角五分,正好照一张二寸的相,于是我和收购站凭着转帐划款,就有了类似银行业务的往来。从四川、河南等地来当兵的很多,其中不少还是文盲,他们央我代笔写信,连同照片一起寄给父母兄弟或妻子情人;我不抽烟,又推辞不了他们的敬烟,一天接受的烟可以装成好几包,我便把烟分送给既抽烟又买不起烟的知青们。公社知青有两千多,自然经常光顾照像馆,致使我的生意一直兴隆不衰。当时每天的营业额都在百元上下,可我的日工资还不满一元,但是积极性却很高,上午照相,下午洗相,晚上修版,全然不知道有加班费这一说。
   也许我在上海接受了点城市文明的熏陶,便在照相上显了身手。我请县文化馆美术老师绘制了一幅碧海椰林的布景,在画面的底部沙滩前,我拉来几车沙子铺在地上,又横竖躺了几块石头,涂上颜色,和画面的景致融成一体,拍出照来能达到乱真的效果。也许是大家农民都当腻了,喜欢换换角色和职业。那时除了农,只有工和兵好扮演。我就用硬纸板剪了个梭子,下端接了根毛线,从集体户小潘那里拿来了她母亲在纺织厂上班用的白围单,围单上面印着“上海第五纺织厂”的红字,又自制了一顶白帽子,这下吸引了很多女青年来拍上海纺织女工的照片。我还向公社武装部借了一支报废的步枪,一套军装,当兵的荣誉感,又替我招来了众多的顾客。
   当时来照相的几乎张张照片要求题字,频率最高的有“她在丛中笑”、“革命友谊深似海”、“革命战士最听党的话”等词句,写多了我总觉得乏味,因此,往往由我随意改,但有一条,不能脱离革命内容。有个女知青借来一身朝鲜族衣裙,头顶水罐照了张相,她要求在照片上写“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在修版时琢磨出这么几句:“让山风吹红脸膛,让厚茧布满手掌;这模样,谁还能认出是上海姑娘?”她看了很赞赏,我自己也满意。
   我这里既是照相馆,又是上海知青的联络站。每天一趟来往县城的客车就在门口停靠,这公社最繁华的地段在知青眼里犹如上海的南京路一般,而照相馆也被称作山沟里的“王开”(即南京路上的一家有名的照相馆)。经常挤满了候车的知青,或烤火,或说笑,我都满面春风地接待。我不知给多少知青传递过书信,保管过物件。因此,知青对我极好:圈河杀了牛,建兴会送一大块牛肉来;二道泡套住了狍子,福生就会端一碗红烧狍子肉来;朝阳赵敏接到上海寄来了月饼,忘不了给我留下一块;大肚川徐懿润队里分了鱼,会托人送几条新鲜的……每当我吃着这些馈品时,心里别说有多高兴。
   然而并非都是开心事。有一次阿迪来接上海回来的小燕,在照相馆等车回生产队。我知道他俩是一对,就躲进暗室洗相,腾出地盘来给他俩说话。
   我在里屋,无意间阿迪的一句话钻进我的耳朵里:“你心肠怎么这样硬?”
   紧接着传来小燕断断续续的啜泣:“送掉孩子,也是为了将来能有机会招工、上学,若是让人知道咱们有孩子了,就什么希望都没有了……”
   剩下的只是阿迪重重的叹气声不绝于耳。我停住了手里的活,独自在黑暗中默默地傻坐着,心里堵得慌。那天报废了不少照片,因为在显像药水里的照片没有及时翻动,全变黑了……

共 30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70年代为背景,讲述公社在边防开办照相馆,而作者作为插队知青,这份学习照相技术的任务就落在了他的肩上,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老马主任、老潘师傅和修版的王阿姨的帮助下,作者只五十来天我就基本掌握了照相的整个流程技术。然后一个月内就独自办了一家“国际照相馆”,名声却很响,店里通过精心装饰,吸引了很多人拍照。一天阿迪来接上海回来的小燕,腾出地盘来给他俩说话。话里说道,要打掉肚子里的孩子,阿迪全力挽回。我停住了手里的活,报废了不少照片。文章重点写了那个时代背景下,需要有技术的人才,同时作为知青的作者有着知青的情怀,他为阿迪和小燕的爱情故事感到惋惜!力推欣赏!【编辑:笔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笔溪        2018-01-19 09:58:09
  问候作者!为老师的佳作点赞!
你好!青春!
回复1 楼        文友:范文发        2018-01-19 18:55:38
  感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