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荷塘“有奖金”征文】植根于生活的文学才会繁茂(随笔)

编辑推荐 【荷塘“有奖金”征文】植根于生活的文学才会繁茂(随笔) ——读唐应淦老师《草根的翅膀》一文有感


作者:编外兴化文学人 布衣,393.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61发表时间:2018-01-22 09:42:52

同样是一堆的文字堆砌,为什么有些文学作品能够流传甚广,而有些却像一块小石子丢入水中,在最初的微澜后就归于平静,慢慢地湮没了。读过唐应淦老师的文章《草根的翅膀》后,明白了应该是来自于生活,植根于生活的文学作品才会繁茂,有着不断的源自于生活的素材和共鸣如养分才会使然。
   《草根的翅膀》一文是唐应淦老师对我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长天孤鹭》的读后感和评论,文中唐老师对这部小说总体是褒奖的,在此我也不想多做评述,只想感谢唐老师的抬爱和鞭策。其实我跟唐应淦老师到目前为止还是只闻其名未见其面的,10月19日那天我突然收到老家兴化市作家协会李冰编辑的微信,说是唐老师给我的小说写的评论,当时我就非常惊讶。
   唐应淦老师我是不熟悉的,以前我在文学界根本没有任何交集和关系,现在又不便直接询问李冰编辑,否则万一被他来上一句:“唐老师在当地文学界这么有名的人物你都不知道呀。”那就是惶恐万分了。于是我借助于度娘,知道了唐应淦老师真的是一名人民教师,又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和文学评论家。
   唐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对我的评价是:“显然并非出自一位初学者之手,他应该是位写作的老手,最起码是一位有着丰厚生活积淀和文学天赋的写手。”能够得此评价,我感到惊讶且惊喜。
   当时我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只是为了倾述,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走出农村立足城市的艰辛,看到了国家从贫穷走向富强,更感受到了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社会给予我们的机会和挑战,直接面对了许许多多成功和失败,所以我想把这一切写下来,给后人留下点值得记忆的东西,这本书的素材完全取自于现实生活。于是我感到我很幸运,能够得此溢美之词,非天赋所致,而是无意中误打误撞地抓住了写作的真谛,就是植根于生活。就像著名作家贾平凹说的:“生活为源泉,这是最明白不过的道理。只有接受生活的浸染,提笔时才能写出想要的东西。”应该说,这是贾平凹的经验之谈。难怪作家协会钱国怀主席在为这部小说写序时说:“读宝山的作品,可以看出,他遵循了这一规律,至于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走在现实主义创作的路上,是值得肯定的。”
   唐应淦老师把这篇评论取名为《草根的翅膀》,草根要腾飞,需要借助的翅膀只能是拼搏和机遇,“对草根一族而言,唯拼搏和机遇方可改变命运,”这是小说《长天孤鹭》表达的主题,书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一定的困难后总会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唐老师在他的评论中引经据典地说明,命运之神能够眷顾的首先肯定是勇于拼搏之人,最后结论是这部小说充满了盈盈的正能量。
   感谢唐应淦老师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拼搏和机遇确实是草根们改变命运和实现腾飞的一对翅膀,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尤其是现在有一股暗流,说现在阶层固化了,寒门难出贵子。当然,跟过去的三十年相比,依靠拼搏改变命运的机会是少了,那就更需要提倡拼搏。这也是文学植根于生活的另外一面,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冲这一点而已,我由衷地希望我的书能够得到大力推广。
   文章中唐老师也指出了这部小说的不足之处,那就是这书名有些不伦不类。细细想来,这书名确实不是十分恰当。陕西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子玉先生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说一部小说,好的书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额作用。也许以“长天”为书名会更合理一些,等跟出版社的版权期过后,我考虑重起书名在网络上发布。
   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但不知道是不是唐应淦老师所言的一名经验老道,或者还有点文学天赋的写手,但我知道,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得到唐老师和我的同龄人的认可,那是因为书里的故事都是真真切切来自生活,同时又具有现实意义,难怪我的同学在给他自己买了一本的同时,还给他儿子也寄去一本。
   只有植根于生活的文学才会繁茂,是我从唐应淦老师的书评中悟出的道理,也是每一位文学人需要知道和遵循的道理。
  
   附:
   草根的翅膀
   ——读刘宝山的长篇小说《长天孤鹭》
   ◎唐应淦
   家乡兴化作为中国长篇小说之乡,每隔一段时间便有一部或一批长篇小说出版,已是一种常态,大家也都见怪不怪。可当兴化作协钱国怀主席把刘宝山的长篇处女作推荐给我时,我还是有点讶异。一是听说这部30多万字的长篇,竟然是作者忙里偷闲用手机写出来的;二是这刘宝山,与我素昧平生,之前甚至连尊姓大名都没听说过。他的作品,质量如何?
   老实说,我一开始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来看这部长篇的——无非就是水乡风貌和邻里桑麻之类吧。可看着看着,我开始激动起来:这大伏笔的结构(比如樊红玲、刘云英、顾露在数年之后因为各种机缘再次和主人公柳长天的邂逅、相处、相知),这现实版的世态(比如办公室里微妙的人际关系,比如那些所谓的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瞧不起哪怕非常优秀的“外来入侵者”),这唯美型的描写(比如若干细腻而合理的心理活动,比如“她对这一切太熟悉了,熟悉得就像婴儿熟悉妈妈的奶香一般”,大家“就不约而同地都等在那里,面朝着挂桨机声传来的方向,就像一群被无形的手拎着的鸭子,个个都伸长了头颈”这类朴实而灵巧的修辞),这愁断肠的情感(比如柳长天和初恋徐茜的痛苦分手,比如柳长天和债主张玉玲的被动缠绵,比如柳长天和川妹子刘云英的激情爆发),显然并非出自一位初学者之手,他应该是位写作的老手,最起码是一位有着丰厚生活积淀和文学天赋的写手。
   而最让我为之一振的是作品的立意。生活再复杂,情感再动人,都离不开作者想要彰显的主旨:“对草根一族而言,唯拼搏和机遇方可改变命运。”这拼搏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能耐,靠的是机遇,靠的是意志和理想。如果说,能耐是承受生命之重的船身,那机遇就是调整航向的尾舵,坚韧的意志和远大的理想则是提供不竭动力的风帆;如果说,能耐是接地气的草根,那机遇就是不可求的阵风,意志和理想则是草根腾空而起的翅膀。
   我们知道,生活的成功,事业的发展,都是需要机遇的。中国有句古语:“识时务者为俊杰。”巧合的是,西方大诗人歌德说过类似的话:“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不错,谁若是有一刹那的胆怯,也许就错过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深情注视的目光。柳长天是幸运的。命运之神不止一次地给他开了玩笑,一会儿把他推上浪尖,一会儿又重重地摔下谷底,但他总能在失落迷茫的时刻遭遇幸运女神,在进退两难之后做出正确抉择。留在上海工作是很多学子的梦想,可恰巧上海石墨电极厂的总工程师就是欣赏柳长天的大学教授的同学,而且给了教授一个难得的名额;在石墨厂的经营举步维艰时,一家位于青浦的芬兰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在新公司的分厂宣布关厂,他不断求职之后,终于又跳槽到了一家国有企业与德方合资的企业;在单位里几番起落之后,又和几位同道人合资创办了“江苏顺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前途一片光明。即便是大学期间的第一学期放假回家,先是买到了加班船票,后是又侥幸赶上了一条户家出租船,最后竟然还碰巧搭上了同学樊红玲包租的汽艇,一路顺风顺水地回到了老家。就这样,在柳长天的人生旅途上,好像就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幸运女神的眷顾。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提醒过,机遇虽然是客观存在的,可“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无能也为力”,只有勤奋才是属于自己的。柳长天正是这样,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去做学问、干事业,一步步走向成功。
   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柳长天彻底地拼命了。每天半夜一两点才睡觉,陪伴他的是一盏煤油灯;每天四五点钟就起床,陪伴他的还是那盏煤油灯。难怪老师背后都议论:“柳长天这同学疯了。”可半年的疯狂努力终于有了收获,他被上海的一所重点化工院校录取。拼了,是他意志的呈现;考上,是那理想的召唤。意志和理想,成了他迈步未来的助推剂,成了他人生驿道的加油站。每一份工作的成功,每一次计划的实现,都离不开那坚韧的意志和远大的理想。在大学实验室里,蒸馏喹啉是个既苦又脏的活,而一旦开始炼焦,更得没日没夜地连轴转。可柳长天毫无怨言地坚守下来了,因此冯教授才对他留在上海给与鼎力相助。后来的日子,柳长天能够在上海滩安身立命的法宝还是吃苦耐劳和不甘平庸。不管是在国企还是外企,不管是坦途还是逆境,不管是外出讨债还是内部管理,不管是学习专业英语还是攻克技术难关,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使出浑身解数,脚踏实地地前行。而学业和事业上的远大目标,又总是帮助他顺利走过每一个人生的拐点。当然,不仅仅是柳长天,像老一辈的顾立功,新生代的顾露、樊红玲、刘云英等人,他们也是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和远大的理想,一路攀登到事业的巅峰。所有这一切,恰恰印证了一个现实:所有草根的腾飞,离不开意志和理想的翅膀。
   作品在讲述一段段草根阶层的奋斗历程时,还不忘提醒读者:就社会大环境而言,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社会改革的实践,离不开法制的护航,离不开公平的竞争。我们不否认个人的能耐和功绩,但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如果只依赖个人的见识与才智,抛弃社会这个群体和时代这份脉搏,抛弃为尊重个人而形成的社会道德法律,抛弃作为我们文明基础的自由、平等的原则,那么,即使是最有天才的人,也肯定会不断失败,甚至灰飞烟灭。因此,这部长篇便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似战鼓,如号角,催人奋进。
   最后我想回到这部作品的命名上,男女主人公分别叫柳长天和顾露,所以作者利用谐音取名为“长天孤鹭”。柳长天原名柳靠山,是他自己改名为柳长天的,理由就是他嫌弃原名的俗气和特别喜欢王勃的那句千古名句。可我感觉正因为这样,小说的取名有点别扭,是不是还可以推敲一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长天”与“孤鹜”相对,而非“孤鹭”。既然柳长天第一次看到顾露的姓名时也联想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那干脆将小说取名为“长天孤鹜”不是更切题也更有味道吗?好在这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我相信也期待他以后的作品会给我们更多的由外到内的惊喜。

共 39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植根于生活的文学才会繁茂》——读唐应淦老师《草根的翅膀》一文有感,这一篇读后感,作者文写是因“《草根的翅膀》一文是唐应淦老师对我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长天孤鹭》的读后感和评论”而著。全文文字表述融入自己创作《长天孤鹭》小说的深切情感。感悟深许:“读过唐应淦老师的文章《草根的翅膀》后,明白了应该是来自于生活,植根于生活的文学作品才会繁茂,有着不断的源自于生活的素材和共鸣如养分才会使然。”本文也是自己对唐应淦老师给自己创作的小说写评论表示一份深切的谢意。“只有植根于生活的文学才会繁茂,是我从唐应淦老师的书评中悟出的道理,也是每一位文学人需要知道和遵循的道理。”全文附有《草根的翅膀》一文,让读者更深层次的领会文章的内容。欣赏了,力荐赏读,感谢赐稿[荷塘],期待精彩不断!【编辑:程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程南        2018-01-22 09:46:30
  读后感主题表述明朗,结合事例畅谈有情感。
2 楼        文友:程南        2018-01-22 09:48:34
  文学创作来自生活,观点明确。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1-22 10:20:37
  文章寓理于事,有理有据,提出观点,阐述观点,分析透彻,主题明确!生活是文学的土壤!
4 楼        文友:言农        2018-01-22 12:42:47
  题目吸引了我。没有土壤的文学犹如鲜艳夺目的盆景没有泥土的根植。这是一篇评论的读后感悟,可以说既是作者坚守的勤奋和接地气,又是与评论老师唐应淦一致的感悟。所以作者“情投意合”,侃侃而谈,文笔流畅,主题突出,感悟深刻。祝作者创作愉快!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