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十四)

编辑推荐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十四) ——为人处事的修养和准则


作者:karen杨 秀才,175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38发表时间:2018-01-24 16:31:16
摘要: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大学》与教育之道(十四)”,经文如是: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一、经文大意
   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贫困孤独的人,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二、传统的做人的美德教育
   前几句经文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孝亲敬长、尊老爱幼、济贫助困的传统美德。所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基本的东西,这几句话就已经涵盖了。那么这样好的风气如何培养呢?如何形成呢?其实在《礼运大同篇》里,孔老夫子的理想,想建立一个大同世界,也是有同样的含义。“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来传承这种美德,让我们学校和班级形成这样一个好的风气,孝亲敬长、尊老爱幼、济贫助困。该怎么做呢?按照经文,应该是上老老,上长长。也就是从上面做起,以上帅下。最高的领导人和领导班子以身作则、正己化人。具体到我们学校来讲,一个班级要形成孝亲敬长、尊老爱幼、济贫助困的这样好的风气,一个是要从班主任做起。班主任要从自己家庭做起,要自己从孝道、悌道做起。第二个是班干部,班干部也属于上,班干部要去带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关心有困难的同学、帮助孤寡老人。如果班主任与班干部带头做了,那整个班风就好了。
   中国式的教育,它的本质就是先正己,再化人。面对今天的班级教育管理去反思,我们就会发现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人治的管理,老师用权来管。靠的是教师个人的权威,我是班主任,所以一切得听我的。尤其是小学,孩子们年龄小,不敢不从。第二个层次,法制的管理,用制度来管理。班级把什么制度弄得很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人人遵守,任何人都不能逾越制度。而且把制度定得很细,几乎没有漏洞,这样强迫孩子们遵守,孩子们不能不从。有的老师还对违规的孩子采取了很多惩罚措施,甚至是罚款。第三个层次,文化的管理。这里既有情感的管理,也有智慧的管理。这里面有没有制度呢?也有。但是这些制度有两个特点,一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是心甘情愿、高高兴兴认可的。不是被动地,是主动地去承受。这些规章制度已经转化为一种情感的认同,行为的习惯,那么这种方式,孩子们绝大部分都能自觉地遵守。第二个特点是大多数孩子不靠制度来约束,制度约束的是少数的学生。80-90%的学生都是没有这个制度,他们也能自觉遵守。这就是文化的管理也就中国式的管理,也就教育的管理。靠的是以上帅下,靠的是帅先垂范,是靠上层领导的一种带动、感化而形成的一种好的机制,它建立的基础是情感认同,特点是不约而同。这一种不是不敢不从,也不是不能不从,而是认可而从,是乐从,或者不忍不从。这就是中国式的管理,或者说教育式的管理。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班级管理的状态。
   《大学》里讲孝悌,是从上而兴起的一种风气进而推广到全面而形成风气。《孝经》里“广治德章”里讲,“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真正的意义就是把这个德推广到全面,由家到国到天下。
  
   三、为人处事的最高修养即“絜矩之道”
   “絜矩之道”讲的是什么呢?有六个方面。“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这其实就是我们传统文化里面讲的六和的内涵,其实也是《易经》里六爻的概念。这六个方面又可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上下、前后、左右。这都是人修行的一些方法、原则。
   先说上下关系,我上面的领导做的一些事情令我厌恶,那我不能用同样的事情对待下级。那么下级做的事情令我厌恶,我不能用同样的事情对待上级。那么一深究,其实有很多的含义。你比如说我们做领导的、做班主任的,如果我们自己都厌恶的事情,如果推给下级去做,推给学生去做,这就是不符合絜矩之道。再比如现在学生课后作业量太多,小学生都写到很晚,因为每个学科由一个老师来担任,每个老师都觉得自己布置的作业量不多,而且都想多留一点,可是如果你想多留一点,他也想多留一点,那么到孩子那里作业就多了。而且没有一个人去平衡它、去协调。所以没有从孩子们的心去考虑。不然哪个班主任把孩子们的作业从头到尾做一遍,恐怕也做不到。所以如果自己都难办到的事情就不要轻易交给学生去做。但如果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是我们的责任,那怎么办呢?首先自己要转变观念,要责任第一,爱好第二。然后我们要重新认识这年事情,我不愿意做,原因在哪里?然后做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如何是我们的责任,要转变心态,要明理。要自己高高兴兴地去做。而且把这种明理带到学校,让孩子们也高高兴兴去做。再说对上级,有时候是我们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或者是我们做不了的事情,我们找理由推给领导,这其实也是不符合絜矩之道的,自己要敢于担当。
   《孝经》里说:诸上不骄,为下不乱。诸上而骄,就令下属感到厌恶。为下而乱,则会上级感到厌恶。《孝经》里“事君章第十一四”中有“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上级做的这件事是好的,我就大力地去推动它、去扩展它,落实它。如果要做的这件事情是恶的,怎么办呢?自己要匡救其恶,尽量减少损失,为领导铺德。
   再说左右关系,就是指同学关系。就我右边基本个人令我厌恶,那我就不能以同样的事情去对待左边的人。而我们往往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推给同事去做。让人勉为其难。比如说班上有一个非常难教的学生,要求转班。可是如果你这里不适合,谁能适合呢?这么一个毛病很多的孩子,你不教他,别让我能好好教他吗?这也是”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还有我们处理班级事物的时候,班级里面的同学分成了两大派别,或者是两个同学之间,或者是两派之间都有不同意见,班主任不能把甲方厌恶的事情强压给乙方。或者把乙方厌恶的事情强压给甲方。这就是平衡同学们组与组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的协调。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弟子规》反求诸已。不是由老师赞成甲方或者赞成乙方,这都不是高明的方法。最高明的方法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反求诸己。
   那么前后呢?一般是讲一些事情、一些事物的关系。比如某些事情是我厌恶的,今天我再次遇到了,还是厌恶,不愿意去做。其实好多事情可能是变化的,那个时候不应该做,今天不一定不应该做。或是过去遇到的人令人厌恶,今天他可能改过自新了。但是你还是用一种老的观点为去看待它,这都是不对的。总而言之,就是以度己之心度人,推己及人,从对方着想,不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这是处理人事关系最高的修养。
  
   四、心得体会
   本节课讲为人的最高修养是絜矩之道。其实大道至简,这里所谓“絜矩之道”说的就是以身作则,推己及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懂得心心念念为对方着想,懂得换位思考。这个标准看起来很容易懂,但要真正做到却很不易。要是真正做到了,那上下、前后、左右的关系都会处理得非常好,那可真是左右逢源啊。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会有一种习性,凡遇到问题,总是第一时间向外求,总是想他怎么可以这样?领导怎么能这样?下属怎么会这样?同事怎么会这样?然后就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觉得委曲,越想越觉得气愤。其实别人不好,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他只是给我们提个醒,他的所做所为是我所厌恶的,我自己千万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就够了。如果还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那就完全违背了絜矩之道。另外,如果细细去想,别人说的可能真有几分道理,我们对自己的言行要学会自我关照,如果对方说的是实事,只不过语气生硬了一点,那我们就要感谢这样的勇士,一般人肯定不会自讨没趣,而这个直面说出你的问题的人可能就是最关心你的人。懂得了这一点,我们还哪有气可生呢?不生气,我们就赢了第一步。俗话说学问深时意气平。越是容易生气,就越是没有智慧,气头上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几乎没有正确的。与其过后再去后悔,不如在事发之初就在内心里警醒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有神奇的法宝:絜矩之道,谁都奈何我不得。就像念咒一样地不停地念,几分钟那种怨恨就过去了。再回过头来,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做到了,并且幸亏做到了,否则那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给人的伤害可以永远无法弥补。这种情况我遇到过很多次,而且屡试不爽。只要内心里能够真正提起正念,外界无论是什么样子,我们都能从容面对,这种方法是极其适用的。
   絜矩之道同时也有可能被人误解为多方讨好、八面玲珑,老奸巨猾。其实完全不是,因为我们强调的是道,不是靠要歪门邪道来搞好关系,而是走正道。那样靠歪门邪道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本来就是靠不住的。人家愿意与你交往,愿意与你共事,愿意听从你的指挥,是因为他们敬重你,而不是看重你手中的权力与金钱,是因为你上老老,上长长,上恤孤。通过这种美德而获得别人的认可,这才能永恒的。否则当你手中一旦没有权力与金钱,所有的人脉立即崩溃,这在官场上实在看得很多。故“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
   真正掌握了絜矩之道,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具有很大意义的。传统文化的高明之处就是不但让我们明理,而且让我们受益。不是说我遵循传统文化的要义去做事,就一定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就别人,相反,我们成就别人的同时又振救了自己,它是一个双方互利互惠的道道。真正明白了,就不会去斤斤计较,为了一点小事而和别人闹不愉快了。所以絜矩之道说穿了又是对我们自己的保护。对外是用它可以开拓自己的宏图,对内用它可以调整自己的身心,何乐而不为呢?
  

共 44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杨老师的作品,弘扬正能量,以培养教育孩子成才做人为出发点,阐述美德教育在学校、家庭中的重要意义。美德教育,就是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促进孩子人格的形成,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祝福!【编辑:林雨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雨荷        2018-01-24 16:38:50
  美德教育,就是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促进孩子人格的形成,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祝福!
林雨荷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