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如梦令】铃音已逝(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如梦令】铃音已逝(征文·散文)


作者:思绪飞扬淡墨痕 举人,3123.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44发表时间:2018-01-24 22:56:41

【流年·如梦令】铃音已逝(征文·散文)
   一
   夕阳西下,摸索老半天,两眼一抹黑的七爷哆嗦着手,捡拾起那把拳头大小的铁锤,双手持柄,重重砸向老槐树上挂着的半截子铁轨……叮,叮,敲击声泛着金属的质地,带着悠长的颤音,蒙头蒙脑向四周狠蹿几下,挨挨挤挤穿透黄昏迷蒙的薄雾,久久回旋在村庄烟火升腾的空气中。受到惊吓,槐树枝头栖息的几只老鸹“啪啦啦”扇着羽翅一跃而起,乱哄哄蹿到半空,“嘎嘎嘎”大声吵闹着,似乎在咒骂七爷惊扰了它们的美梦……
   这是蹲踞于小山庄中央的一所村小。原先,曾是一户大户人家的场院和库房。一尺见方的大青砖,肩挨肩、背靠背,砌成四堵结结实实的院墙,将场院团团围成一处长条形的四合院。说是四合院,其实,场院的东西方向都没啥建筑,唯在南面,以一座高大的旧戏台居中为轴,如同一只巨鸟直直地展开双翼,两边对称排列着统共八间库房。土改的时候,打土豪、分田地,庄子里的人们喜滋滋地搬空库房里的财产,分光场院中储存的粮食,只留下这一处空落落的大院阔口朝天,与朝夕往来的流云低诉着它往昔的富庶与饱满。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农业社的干部们不知怎么就相中了这处场院,空置的库房里,钉上一块大黑板,添置起二三十张桌椅板凳,又向镇子里打报告,请来几位教书先生,简简单单,办起了学堂。村干部大多大字不识几个字,唯独丁会计,年少时曾在私塾里读过几年书,也算作庄子里少有的文化人。据他说,在庄子里办个学堂,就是要让娃儿们跟着先生学会识文断字,免得一辈辈再做“睁眼瞎”。
   拆掉四合院北边的旧门楼,临街,豁开一个大口子,打桩,立起两扇双开的铁栅栏门。门里,左右两边,又新建起几间土坯房,算作门房和先生们的办公室。场院西南角,一株老槐腰身粗壮,两个壮汉方能合抱。庄子里的那些白胡子老头,即便是年纪最大的二爷爷,论谁都说不清楚老槐在此已度过多少个春秋。借着庄子里的几许灵气,老槐伸胳膊踢腿,枝枝杈杈发了疯地长,犹如一柄巨大的伞盖,凭空撑出一片方圆十几米的绿荫。那些个通身乌黑的老鸹们,极善选择风水宝地,一代又一代,于老槐枝头搭窝筑巢,生儿育女,时不时还带着儿女们上下翻飞、外出觅食,嘈嘈杂杂的喧闹声里夹杂着凌厉与沙哑,还有一丝深不见底的况味。
   会计老丁,不知从哪儿找来半截子铁轨,在一头打个孔,穿上一根铁丝,将铁轨结结实实挂在老槐树最粗的枝干上,试着用铁锤敲了敲,叮当作响,完全能当作上下课的号令。
   说起这学堂的来历,七爷是知道的。七爷本姓耿,在家族弟兄里行七。庄子里年纪小的,都习惯沿袭辈分称呼他“七爷”,究其实,爹娘无非只生了他一个罢了。因家贫,再加上残疾,七爷没有成过家,一直跟着爹娘过活。年轻时候,七爷曾在合作社的饲养院干过挑水饮牲口的活儿。等到年岁稍微大了些,学堂里又需要一个打铃敲钟的工人,村干部一商量,也算照顾七爷是个实瞎子,两眼蒙着一层灰皮,就是个摆设,还不如派个轻松活儿,到学堂里打打铃,兼给先生们烧烧开水。
   学堂开门招娃儿们念书,那可是庄子里千年未遇的大事。有几个好事的年轻人自告奋勇,扯出庄子里逢年过节用来闹红火的两条大红绸子,又请巧手的妇人们挽成两朵花,三下五除二,麻利利爬上两扇栅栏门,一左一右,将这两朵大红花戴到了铁栅栏头上。两扇栅栏门披红挂彩,身姿挺拔,就像两位模样俊俏的新郎官,静静的,正翘首等待着他们美丽的新娘。更有几个爱凑热闹的半大老汉,死缠住会计老丁不放,央求老丁请出农业社新置办的锣儿、鼓儿、镲儿、铙儿,在学堂门口围成一个半圆,你瞅着我,我盯着你,仿佛相互较劲,抑或为统一步调,“咚咚嚓、咚咚嚓”热热闹闹敲打起来。那些个报名念书的娃儿们,由爹娘、爷奶牵着,肩背各式各样的书包,带着三分惊奇、七分扭捏,一步一回头,咧得个嘴,傻笑着,有的,鼻孔下面还筒着两筒子鼻涕,一个一个犹犹疑疑走进校门,在会计老丁吆喝下,恭恭敬敬向立在门口的先生们一一鞠躬,行过拜师礼,摇身一变,由“小泥鳅”变成了堂堂正正的小学生。
   学堂门口,锣鼓喧天,人声嘈杂。庄子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像过年赶大集,纷纷从东街西巷、茅屋瓦舍赶赴过来,抢到学堂门口瞧热闹。男人们一个个擎着长长的烟袋锅,吧嗒吧嗒抽着旱烟袋,呛人的烟雾升腾处,或赭红或黑亮的脸上泛着一层捉摸不定的光泽,乐滋滋地看着自家娃儿进学堂念书。庄子里的那些个女人们哪里自甘寂寞?她们丢下手头的活计,脚尖追着脚踵,风一样一头扑来,又三三两两聚拢在一处,半捂着个嘴,啥时也不忘道道东家长、论论西家短。在这帮女人里,快嘴春花婶、二孬家老婆,是那种针线活儿做得好的,时不时,还戳戳点点品评一下娃儿们背的书包,到底谁家的女红做得好,哪家的女人手艺差。她俩撇着嘴哂笑的神情,自带着三分傲娇与优越感,仿佛别人统统手拙得很,唯有自家,就是巧手的七仙女。
   庄子里,二爷爷年岁最大,资格最老,也最受人尊重。受村干部委托,一大早,老爷子就拄了一根拐杖,晃悠悠踱到学堂里一一拜会先生们。到学堂开门的时候,丁会计乐呵呵搬把椅子,请老爷子在门口亲自坐镇。老爷子也不客气,正襟危坐,双手并拢,将拐杖杵在颔下,佝偻着腰,笑眯眯地目送娃儿们一个一个走进学堂,走进教室……
   在人们新奇而欢畅的笑声中,小小的山庄也有了自己的学堂,一所山庄娃儿们可以学知识、学文化的小学校。
  
   二
   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分里,每当清脆的铃声响过,庄前庄后,无论在哪儿,跟着风的脚后跟,隐隐约约,都能听到娃儿们朗朗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桑木扁担轻又轻,我挑担茶叶出山村……”这些,显然是大一点的娃儿们在念书。刚入学不久的,声音稚嫩,嗓音里还带着奶汁的味道、尿湿裤子的味道:“小白兔没吃的了,就到老山羊家里去要白菜……”“我们从小就要有好思想,养成好习惯”云云。自从有了学堂,除了过年、端午、中秋,庄子里又平白冒出一个新的节日——六一儿童节。每年这个时分,学堂里披红挂绿、彩旗飘飘,娃儿们也一改往日邋里邋遢的模样,穿起白衬衣,打起红领巾,在旧戏台上唱歌跳舞,一起欢度自己的节日。娃儿们过节,大人们自然闲不住。有的女人,将自家娃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跟在娃儿屁股后头,一同来到学堂,呆呆站到戏台下,像个痴痴傻傻的愣子,眼睛眨也不眨,直勾勾盯着自家娃儿上台表演节目。表演一结束,那心里是既激动又自豪,恨不得把这份骄傲通告给庄子里的每一个人。凡是遇到熟人,一定不肯轻易放走,非得拉住人家的手,眉眉眼眼笑得挤在一处,前前后后将自家娃子狠命夸奖一番,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放人家走人。
   年代一长,渐渐地,这学堂越来越成了全庄人关注的焦点。起先,人们看着一茬接一茬的娃儿们走出学堂,又陆陆续续升到镇子里的中学。再到后来,有那么几个出息的男娃,竟然走出大山,从镇子里的中学升到县城,没过几年,脱胎换骨,在外面的大城市吃上公粮落了脚。这还得了?好比大年吃扁食,这可是小山庄破天荒的大事!祖祖辈辈,除了出去逃难,有谁走出过大山,还有谁家娃儿能在大城市吃上公粮?庄子里的人一个个眼睛瞪得比牛眼还大,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学堂,如此神奇,出了这样的大人物!想想,这一屁股大的山庄,庄前庄后,有谁不认识谁?哪家有事,又有谁人不晓?骨子里,人们都在暗暗较着一股子劲,论谁都不肯轻易落在别人家后头。这下,人们突然开始看重娃儿们念书的事了:念得好,光耀门楣,扬眉吐气,连走路都横着;念得差,灰头土脸,恐怕遇人都抬不起头来。八几年的时候,也不知道丁会计家祖坟里冒什么青烟,三个秃小子,一个比一个有出息,一前一后全上了大学。最小的三儿,据说还上了什么清华。这下,整个庄子彻底开了锅,人们对丁会计家那是眼红得不得了,暗暗的,又不得不给人家挑个大拇指。父由子贵,一辈子谨小慎微的丁会计老年得福,终于找到了一种人上人的感觉,无论走到哪儿,一副老腰挺得板直,脸上的褶子都能笑成一朵花儿。
   丁会计家接连出了三个大学生,不由自主地,人们都把眼光聚到了学堂,聚到了那一排教室,盼星星,盼月亮,恨不得自家娃子也能念上个什么大学……
   学堂,无疑是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泥腿子们窥探外面花花世界的“眼睛”,它的周围,自然而然,也成了庄子的核心地带。庄子里的男男女女,一年四季,有事没事,就爱往这疙瘩里凑——男人们抽烟瞎谝侃大山爱往这儿蹭,女人们带着针头线脑做活儿,也爱搬把凳子来这儿扎堆。快嘴春花婶、二孬媳妇历来爱凑热闹,都是这里的常客。春花婶里外一把手,人勤嘴也快,用学堂课本上的话讲,春花婶子就是庄子里的“新闻播报员”,凡是庄子里有啥大事小情,都能最先从她嘴里听到。
   “嘿,大伙儿听说没?前些日子,二孬家娃可是跟他娘干了一架哩……”
   春花婶嗤啦嗤啦扯着针线,一只手还不忘括在嘴边,好像是怕走漏什么风声,一副神秘兮兮的模样。
   “咋来?咋来?到底咋回事?小娃儿还敢和他娘干架?”
   一群看客,多多少少都有刺探别人家隐私的喜好,好像,庄子里若是没有点离奇古怪的花边新闻,这日子就活得没啥滋味。
   “咋来……”春花婶故意打住话头,拖着长长的声调,像是要吊足众人的胃口。
   “庄子里上上下下的人谁不清楚,二孬家媳妇论啥都好,就一个坏毛病,对自家公婆实在不咋地。大伙儿别小看二孬家那个小屁孩,跟学堂里的先生那可是学上真本事了。那天,看他娘在爷奶跟前甩脸子,小屁孩一急眼,磕磕巴巴,就拿学堂里先生讲的龙抓雷劈的故事教训他娘。二孬媳妇气不过,一鞋底扇到娃嘴巴上,打得娃的嘴都肿了好几天。不过,听说啊,自打那天起,二孬家媳妇心里胆怯,再也没敢吼过她公婆……”
   蹲在一旁抽烟的二爷爷,听到春花背后嚼舌头,故意干咳两声。
   “春花哪,你就瞎嚼舌头吧!说人道人不如人,自家的屁股还瓦盖的哩!”
   春花本来也底虚,见二爷爷发话,哪里敢顶撞,一吐舌头,硬把半截子话咽回了肚子。
   可不是,学堂虽小,那一册册书本上却泛着油墨的清香。这股子馨香,给出息的娃儿们插上了一双飞出大山的翅膀,也让更多的娃儿们开了眼、通了窍。原先那些个一到冬天就筒着个鼻涕的,在学堂里学会了讲卫生,回家便跟爹娘讲“饭前便后要洗手”;那些晓不得孝敬爹娘的,也跟着先生明白了“尊老爱幼”的道理。至于什么礼义廉耻、是非对错、善恶美丑,自小,也在娃儿们心里埋下种,扎了根,发了芽。慢慢地,从学堂到庄子,由娃娃到大人,庄子里的老老少少,一边把命根子深深扎进泥土,另一边,又虔诚地把灵魂交给了这学堂。这小小的学堂,就像横亘在人们面前绕不开的一座神圣庙堂,里面,仿佛还端坐着一尊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明,悄悄教化着人,影响着人,也改变着人。偷奸耍滑的,渐渐为人所不耻;圆滑世故的,常常遭人生厌;糊涂不明事理的,徒惹人们笑话;即便那些生性刁狠难缠的角色,也一天天变得像个瘟神,人们纷纷离他远远的,唯恐避之而不及……
   常年蹲在学堂里的七爷,不方便到处走动,也乐得大伙儿聚在一处谈天说地解闷。只要听见脚步声,忙捅开炉子,煮好茶水,除了专供学堂里的先生们喝,也供到这儿来编排恶人糗事的乡里乡亲喝。
   往这儿跑得最勤快的,当然要数丁会计。这儿人多,眼睛多,嘴巴也多,他乐见人们羡慕的目光,也喜欢听婆姨们讲几句奉承的话,七嘴八舌的赞扬声里,丁会计说话也陡然文绉绉起来。
   “大伙儿还别说,这学堂啊,就是有讲究。就好比人,得有个魂儿是不?你说,论谁没魂儿能活?咱这学堂,要俺说,就是咱庄子的魂儿哩!”
   说完,老丁还禁不住啧啧赞叹几声,让人觉得,这学堂里不仅端坐着一座座神明,而且,还暗藏着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魂儿——一个让庄子里的人挺着腰杆做人的魂儿……
  
   三
   一晃,三十多年的光阴跳着脚倏然而去,德高望重的二爷爷早已作古,会计老丁也在前几年解甲归田,不再管庄子里的事。快嘴春花婶年纪大了,手脚不再那么灵便,瘪着个嘴,说话含含糊糊慢了许多。至于二孬家老婆,也娶过儿媳,当上了婆婆,每日里专司看管孙子、孙女,一家子过得和和美美,从来没听说跟儿媳妇拌过嘴、红过脸。学堂里,校长倒是换过几任,教书先生的称谓早已变成“老师”。而七爷,反倒像院中的老槐,根深叶茂,一待就是半辈子。
   叮,叮,霭霭暮色中,铃声消散处,宁静的学堂很快沸腾起来。起初,只是一间教室的门“吱呀”一声打开,探出一颗鬼灵精怪的小脑袋;而后,一嗓子“放假喽”的欢畅呼喊,犹如波澜不兴的湖水中投下一块顽石,霎时,引得这池湖水激烈地鼓荡开来。三个、五个,十个、二十几个……一个个野猴子似的身影从教室里吱溜吱溜蹿出,大大小小,男男女女,嘻嘻哈哈一窝蜂向着大门口拥去……

共 791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通篇读完,陷入悠悠的记忆长河中。曾几何时,我们还年轻,岁月如初春的小草,散发着稚嫩的颜色……然而,无论如何,无论是谁,又都禁不起岁月的摧残,看朝夕变迁,那些往事都一改容颜,变了模样,真正的印证了物是人非。本篇散文就是这样,讲述了六十年代初,一个小山庄里的小学从成立到最终消逝的三十年中,所经历的种种人文趣事,以及各种沧桑变化。开篇以七爷沉重的出场来引出即将展开的篇幅,“摸索”“两眼一抹黑”“哆嗦着”这些字眼将三十年后七爷的现状生动形象清晰地描写出来。过去的三十年里,七爷将自己的人生光阴奉献给了小学,看着它成立,看着它成长,看着它成熟,看着它结束!这中间,由文中人物丁会计,春花婶,二孬媳妇的出场,充分表达出人们对小学的敬畏,热爱,希望,也突出了小学在这所小山庄人们心中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趋势所在,教育变得更加重要,资源整合,教育环境随之改变,幸与不幸兼在。幸,教育为本,整体改革,统一管理。不幸,狗蛋孩子的离世。在鲜明的对比之下,小山庄依旧是原来的小山庄,但是,它的灵魂已发生实质性改变。为了孩子的教育,父辈举家搬迁,留下来的更多的是老一辈,那些曾看着小学从辉煌走向消落的人。本文首尾呼应,开篇结尾都以七爷为引,将读者的眼球牢牢抓住。七爷可谓小学的代名词,曾经如火如荼地存在,最后留下的仅是满腔回忆。“叮,叮,叮”铃声再响,那些一同见证过小学曾经的人,都陷入了深深的忧伤与回望中。如今铃声已逝,往事只能在记忆里品味,几多愁,几多忧,几多乐,几多喜,只在个自心中体会。作者文字功底深厚,文风淳朴,亲和力十足,文章构架紧密连贯。佳作,倾情荐阅。【编辑:静如画】【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80126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如画        2018-01-24 23:02:10
  夜深了,寂静无声
   读佳作,悟尘世
   思绪大哥博学多才
   画不敢怠慢
   按有不周,请见谅!
2 楼        文友:思绪飞扬淡墨痕        2018-01-25 11:31:19
  辛苦画画了,这么长的拙文,编辑不容易。感谢画画精彩的按语,为画画奉茶!
思绪飞扬淡墨痕
3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8-01-25 22:17:24
  该文,写出了一种情怀,一种厚度,一种人文的温暖,一种乡愁而又不仅仅是乡愁,并给人带来深深的思考。
   小学校是一个线索,一个道具,通过这个道具,把这几十年的乡村变化给读者展现了出来,把山村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现幸福、悲痛、失落展现了出来,同时,改革开放,农村遭遇这个时代带来的冲击,乡村的灵魂,正在失去。
   山来潮水来潮不如人来潮,人气,人气旺,灵魂在,有学校有学生就有生命力,山村就有了灵魂。人气没啦,灵魂荡然无存,难道,真的要出现消失的村庄吗?
   铃声已逝……
   这是对时代的拷问!
回复3 楼        文友:思绪飞扬淡墨痕        2018-01-26 08:05:24
  感谢山地大哥对拙文的深度解析!村小,的确在乡村文化生活中占据着独特的重要地位,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乡村之魂,也是乡下人的精神之源。迅猛发展的城镇化浪潮,尤其村小的撤并,无疑,对乡村构架、乡村文明造成了巨大冲击,乡村在溃败,乡村也在逐步沦陷。幸也?悲也?留待历史评价吧。
回复3 楼        文友:思绪飞扬淡墨痕        2018-01-26 08:05:37
  感谢山地大哥对拙文的深度解析!村小,的确在乡村文化生活中占据着独特的重要地位,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乡村之魂,也是乡下人的精神之源。迅猛发展的城镇化浪潮,尤其村小的撤并,无疑,对乡村构架、乡村文明造成了巨大冲击,乡村在溃败,乡村也在逐步沦陷。幸也?悲也?留待历史评价吧。
4 楼        文友:        2018-01-26 21:25:59
  学堂成立
   村庄热闹
   风也温馨
   人也生动
   希望滋生
   善恶分明
  
   三十年后
   学堂撤了
   人去院空
   钟也静静
   风也寂寂
  
   学堂的成立、发展,消失,
   在七爷的心中,一一掠过,
   犹如光阴的笔墨
   在时代的面板上划过
   深浅不一 有红有绿
  
   有人说
   文章的开篇很重要
   直接影响到读者是否有兴趣读下去
   无疑,作者的开篇,非常好!
   尤其是,作者的用词,“精”“准”
  
   问好你。祝安!
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万里路。
回复4 楼        文友:思绪飞扬淡墨痕        2018-01-28 06:22:14
  感谢来访,感谢精彩的留言!拙作浅薄,难配“精”“准”二字,惭愧惭愧。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