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有奖金”征文】祭灶的演变(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有奖金”征文】祭灶的演变(散文)


作者:叔洪 童生,951.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25发表时间:2018-01-25 14:52:57
摘要:过去的孩子盼着祭灶是为了吃到糖瓜和年糕,而今的孩子们对此已经不感兴趣,这就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例证……

元旦过后进入寒冬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在我们家乡叫“灶王爷上天”。在“祭灶”的这一天,有两种食物是必须准备的:糖瓜和年糕。糖瓜是为了给灶王爷点儿甜头吃,好让他老人家回到天廷多说好话,而年糕则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让那些不该说的话说不出来。其实,灶王爷吃的只是“味儿”,是不会真的把这些东西吃下去的,“祭灶”后糖瓜主要给孩子们解馋,年糕全家人都会吃的。
   “祭灶”也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小年儿,从这一天开始,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灶王爷”可是担负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重担的。每家每户之所以会“祭灶”,是祈求“灶王爷”保佑一家平安。“爷”这个称呼在以前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便得到的。前清的乾隆皇帝,老百姓也只在他的年号后面加了一个“爷”字,称为“乾隆爷”。灶王爷上天后就没人在家里盯着了,人们可以任意吃喝,杀鸡宰羊,熬鱼炖肉,煎炒烹炸,一天比一天吃得好,直到腊月三十吃完一年中最好的一顿饭,再把灶王爷迎回来。“灶王爷”看到的是一家人喜气洋洋的情景,一个村的人相互拜访和和睦相处的场景,他的心里自然也是高兴万分,任劳任怨地保佑一家平安了。
   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文人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是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这里不再赘言。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这种说法未必有根据,灶王爷是神仙,脱离凡尘去掉了凡心,凡人漂亮还是丑陋,在神仙的眼里都是一个生灵,不分男女和丑美的。
   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不过有“糖瓜”和“年糕”的孝敬,一切都在不言中了。
   记得小时候主要住平房,做饭的“锅台”是必不可少的。在灶台后面的墙上,在除夕都要供“灶王爷”的神位。虽然是买来的却不能说买,得叫“请——请灶王爷回家!”现在的人们好像对“祭灶”这个节日不怎么上心了,尤其是年轻人,甚至他们不知道“祭灶”是什么意思。现在的生活提高了,很多人家都告别了平房,搬进明亮温暖的楼房里,做饭用的是即方便又环保的天然气,既干净又卫生的煤气灶只需一搬动旋钮火焰升腾,谁还会用哪种烧火点煤,既笨又脏的锅灶。没有锅台当然也就不会知道还有一个“祭灶”的节日。其实这是一种进步,生活水平提高了,连“灶王爷”也清闲了许多,他老人家再不用天天孤零零地睁大眼睛看着一切了,闲着没事儿去云游,到处能看到人们的生活和素质都提高了,回到天廷有汇报不完的好事情,玉皇大帝听后乐得合不拢嘴,彼此都放心了。
   在民间,祭灶还有一层阖家团圆的含义。如果在“祭灶”的时候有人没回到家里,便被视作“祭在了外面”,是一种不祥的征兆,会带来凶相。在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都要急急忙忙地往家赶,不仅是全家人的希望,更会给全家带来平安和吉祥的祝福。
   其实“祭灶”的日子是不同的,过去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即官府二十三,民家二十四,水上人家二十五。在人们的习惯中有“民随官走”的倾向,随着官祭走,慢慢都变成了腊月二十三。在天津市津南区的双港村就有“一村两祭”的习惯。这个村子凡是姓宁的人家,都在二十四“祭灶”。宁姓的祖先宁从道跟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的战功,被封为大将军。燕王称帝后论功行赏,赐宁将军在天津“跑马圈地”。宁从道大将军看中双港是一块风水宝地,圈好地后便在此建房搭舍,工程完工后便派人去老家接其家眷,等他的家眷千里迢迢的赶到双港新家的时候,已是(1404年)腊月二十四。根据当时的习惯在“祭灶”后回家便不吉利,更何况这是搬进新居,为避凶趋利,改为二十四“祭灶”,这样便“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宁姓家族二十四“祭灶”延续至今。从这一点上也可说明“祭灶”这一天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的重要性。
   我们小的时候盼着“祭灶”早点到来,因为在这一天以后,吃的饭菜会一天比一天要好,以前每天三顿吃棒子面儿饽饽、高粱面儿窝头就咸菜虾酱的状况将会得到彻底的改变,不是吃米就是白面,不仅有菜,还会有点鱼肉,带点儿荤腥味儿。对于在一年中以粗粮为主要(有的人家甚至是以瓜菜为主)食物的人家来说,吃得好才是孩子们最关心的。不仅家庭如此,即便是在过去给地主扛长活的,或是买卖家雇的人也要在这一天“换饭”,如果不换饭便会被人说三道四遭受指责,甚至会导致以后雇不到人的结局。
   孩子所关心的不是“祭灶”的程序,而是吃喝。糖瓜是甜的,甜对孩子们的诱惑是难以抵挡的,糖瓜会馋得孩子们垂涎三尺,年糕吃到嘴里更是津津有味,这些都是倍受孩子们欢迎的,因为这两种东西都可以解馋。在那个一年吃不上几回糖的年代里,好不容易盼到能有甜的可吃了,那种急不可耐的心情,是现在的孩子们所无法理解的。在“祭灶”的时候,看着爸爸拿着糖瓜在“灶王爷”的像前来回地抹来抹去,真怕“灶王爷”一口吞下去,只能采取反复的咽唾沫来克制。看着眼馋得糖瓜吃不到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等待;拿在手里手舞足蹈,有一种欢呼雀跃的冲动;含在嘴里更是有一种一甜到心底的满足,那才叫真的享受!
   想想过去,再看看现在的孩子们,看到糖瓜会不屑一顾,甚至于有些鄙视,巧克力都失去了诱惑力,谁还会把糖瓜看在眼里。这就是社会进步的成果,可见这生活提高到了什么程度。幸福啊,成长在这个年代的孩子们真的是太幸福了!羡慕啊,想想我们小的时候的日子,真的是太羡慕他们了!

共 25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叙述散文!祭灶节,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小年。进入腊月二十三,年也就开始了,一些有关的年事就相继开始进行。祭灶节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全家来年平安。作者开篇直接点题,然后分层描写了祭灶的意义、“灶王爷”的来历、祭灶的讲究和仪式以及演变,有理有据,层次分明。在民间,祭灶还有一层阖家团圆的含义。对于过去孩子们来说,盼着“祭灶”早点到,所关心的不是“祭灶”的程序,而是吃祭灶的糖瓜和年糕。作者行文流畅,语言亲切自然,描写细致,对于儿时孩子们期盼祭灶穿插,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民的生活。结尾升华了主题,赞美了现在美好幸福生活。力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1-25 14:56:21
  祭灶的演变,反映了时代变迁,映射了不同时期的经济与生活,然而不论怎样演变,都寄托着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
回复1 楼        文友:叔洪        2018-01-25 15:04:36
  谢谢老师的点评与推荐!这些都是以过的往事,但却无法忘怀,一遇到相应的时机便会在脑海中翻腾……感谢理解,很是欣慰。
2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1-25 15:01:19
  传统节日的演变过程中,是人们生活形式的改变,传承的是一种文化。文章内容丰富,结构紧凑,夹叙夹议,穿插自然,足见作者对生活的熟知和文字把握力。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1-25 15:02:09
  问好老师,祝创作愉快!闻到了浓浓的年味了。
4 楼        文友:山水伴流云        2018-01-25 16:35:19
  民风民俗的节日,有着它的故事和传说,也由着时间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的生活,谁说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但是岁月留给我们的记忆让我们无法忘记!!
回复4 楼        文友:叔洪        2018-01-25 16:47:45
  谢谢老师的评论!时代在前进,但记忆却在促使我们对过去美好的回忆。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