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白马寺前的觉悟(散文)
临要返回十堰的当日上午,我们留恋不舍地步出牡丹园时,导游留给我们观光白马寺的时间只有午饭前的一个小时了。好在白马寺就在牡丹园的对面,横穿过宽阔的马路就是。匆匆几步也就到了。
一进入寺的大门,洛阳导游周小姐给我们讲了来这里观光的禁忌,比如专门给我们几个老烟民慎重地说,不可以在寺里吸烟——那是与佛争香火。天啊!一个凡夫俗子敢与佛争香火吗?我等只好把烟瘾控制在肚里。周小姐也给我们讲了一些寺庙里的小知识,比如,别的寺院里的天王手中的金刚杵不落地,隐喻着该寺只可以为游方僧人提供一餐免费斋饭,吃了你就走人。而白马寺的天王手握的金刚杵是一头落地的——暗示该寺允许游方僧人“挂单”——可以免费提供三日以上的食宿……周小姐导引着我们,边走边给我们絮叨着。她的嗓子已然艰难干涩,麦克盒子拍打着牛仔裤箍出的屁股的浑圆,送出的扩音有失圆润。
我在故乡竹山订阅过三年的《佛教文化》杂志,对佛教并不算陌生。不过,听她再一讲解,有的意念就更清晰一些。
中国原本并没有佛教,东汉时期才与佛教结缘。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10年(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人,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醒来,对所做的梦非常高兴。一早上朝,首先就把自己的梦境告诉群臣,并询问所梦是何方神圣?
当朝太史傅毅老先生博学多才,他告诉刘庄说:“听说西方天竺国(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君王您梦见的金色神人完全可能就是佛吧。”刘庄琢磨,普通人谁能见到佛呢?我是真命天子才与佛有缘,所以佛才托梦与我。于是,刘庄就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组成了一个考察团,去西域访求佛道。
因是公款专题考察,那13人考察团在西域天竺观光了个遍。好在他们三年后还知道回国,还没有因为玩过瘾了忘记了祖国和所担负的使命,同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开始翻译部分佛经。相传著名的《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刘庄为了敬佛,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该寺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为铭记白马驮载经书、佛像的功劳,而把寺院的名称定为白马寺。白马寺也因而也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
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10公里处,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皇家官办寺院。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
新中国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槃门。部分门洞背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他笑口常开,赤脚趺坐,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内两侧,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是佛门的守护神。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佛教的护法神,昂然伫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
白马寺原来的建筑规模极其宏伟壮观,千百年来已几度兴衰,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修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园内古树成荫,四时落英缤纷,增添了佛国净土的清净气氛。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山门左右两侧各立一匹青石圆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过东西对称的两碑,便是白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高0.9米,长20.5米,宽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门殿改建而成的。整个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绕以回廊。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殿内两侧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成为未来佛。
可是白马寺天王殿内这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却以另一个民间传说为蓝本:相传五代时,浙江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一个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叫他布袋和尚。这位和尚逢人乞讨,随地睡觉,形似疯癫。他在临死时,说了这样一个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弥勒的化身,并根据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内的天王殿里。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
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长22.6米,宽16.3米,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轮常转”各四个字。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塑像: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这三尊像构成了“释迦灵山会说法像”。这取材于一个佛教禅宗典故。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面对众弟子,闭口不说一字,只是手拈鲜花,面带微笑。众人十分惘然,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释迦牟尼见此,就说:“我有正眼法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样,摩诃迦叶就成了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传人,中国佛教禅宗也奉摩诃迦叶为西土第一祖师。白马寺大佛殿的“释迦灵山会说法像”就是根据此传说塑造而成的。三尊旁边,还有手拿经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贤两位菩萨。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音菩萨像。
佛殿之后,是一座悬山式建筑“大雄宝殿”。殿前有一月台,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殿内贴金雕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尊佛像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执持法器。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这十八罗汉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背后殿壁上还排列整齐地刻镂着五千余尊微型佛像。
大雄宝殿后有接引殿,为一般寺院所罕见。殿内供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立像,左边为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右边握摩尼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均为清代泥塑。
毗卢阁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清凉台原是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在寺中位置最高,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初建于唐,元、明、清历代都曾重修。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毗卢阁外两侧有两座配殿,即摄摩腾与竺法兰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纪念。
午时三刻,我们一行才朝寺院外走,我边走边收集了好几本不收费的佛教书籍,留待回家后仔细研读。在门前与“白马”合影后,我想佛教的宗旨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所倡导的内容完全一致,是真正的异曲同工。佛教教导要善待生命善待芸芸众生一切行动都要向善;精神文明建设最终目的是和谐社会的构成。且说一段佛教小故事予以证明。
说有一对好朋友旅行,走了一天路程,没有弄到水喝。正在嗓子干得冒烟之际,忽然发现了一间毛草庵前有一口清水塘。但是塘岸很高,没有办法弄到水喝。就去茅草庵询问老尼怎样能够喝到水?老尼微微一笑,拿出了两只木把很长很长的水瓢来,让两朋友自己在塘里舀水喝。可是,两朋友各自舀起水来,因为瓢把太长还是喝不到嘴。就又去请教老尼。老尼很严肃地说两朋友喝水的方法不对,让他们变换喝水的方法——首先不要想到自己喝水,应该先想到别人要喝水——那么你俩就都可以喝水了——事事都首先想到他人,何愁和谐社会不能实现——是佛的说教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统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