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多娇】人生若只如初见(散文) ——路遥《人生》浅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纳兰容若一曲悲歌断人肠。
人心如天书,奇诡变幻;人心如大海,深广莫测。坚守初心,几人能够?人心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理智情感和欲望。所谓“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写的就是理智与情感的纠结;“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防人之心不可无”,说的是人心的凶险;“天下无贼”“如今世上半是君”则是对人心丑陋的调侃。“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盖了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职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朱载堉《十不足》)写出了人心的贪婪无止境。
所谓人心易变,很多时候其实就是欲望和情感难以捉摸,或者说理智无法控制情感和欲望,这也往往决定了人生的不可捉摸。
有人说,人生如戏,而且没有彩排,充满了未知、艰难和曲折。也许读了路遥的《人生》,能让人对人生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睿智;如果你还没读过《人生》,那可真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上河里(哪个)鸭子下河里鹅,一对对(哪个)毛眼眼望哥哥……”甜美而野性的信天游回荡在高原上。多才多艺,英俊潇洒的农村青年高加林,高考落榜,回乡做了村小的民办教师。他努力工作,梦想有朝一日能吃上皇粮,然好景不长,岗位却被村支书的儿子顶替了。理想的破灭,内心的痛苦和屈辱,几乎让他崩溃。就在此时,本村少女刘巧珍来到了他的身边,重新燃起了他对生活的希望。巧珍漂亮能干,朴实聪慧,一往情深的爱着加林,只可惜,她是个文盲。面对巧珍近乎烈火般的狂热爱恋,加林无法抗拒。就在他准备扎根农村,与巧珍生活一辈子时,命运突然发生了转机,他的叔叔从部队转业,成了地区劳动局局长,凭借关系,加林成了县委的通讯干事。而他的高中同学,县广播站播音员黄亚萍也深深地爱上了加林。为了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梦想,加林残忍的抛弃了巧珍。然而,命运再一次无情的戏弄了他,因为情敌母亲的告发,他被开除回家,又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此时,巧珍已经嫁给了邻村的农民马拴。
“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信天游那古老苍凉的腔调,令人悲怆欲绝。此时,加林才真正意识到,巧珍才是自己的最爱。可是人生只有一次,悲剧已经无法挽回。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因此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一场“蝴蝶效应”,往往伴随着诸多痛苦和遗憾。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得到的往往不知道珍惜,失去之后才痛悔万分,人生就是这么无常。
高加林的悲剧,不仅是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农村青年的时代悲剧,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读书人不惜一切往上爬的精神悲剧。谁不希望活得精彩而出色?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功名富贵从来就不是过眼云烟,贫穷落后的过去绝不是我们的理想,追求富足快乐的生活是人类的共同心愿。也许,你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是,有一天当你跨出校园的大门之后,你才突然发现,这个社会并没有为你搭建你想象中的可以大显身手的舞台,前方的路不仅没有鲜花铺就,反而荆棘丛生。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读《人生》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多的感触,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高加林很像我身边的一些人,他们有的是我小学时的民办老师,有的是上山下乡被迫“扎根农村”的知青,有的是村里那些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还乡青年。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高加林的影子,甚至也能感受到他们如高加林一般的内心痛苦。他们就像一棵棵生长在深山密林中的小树,努力想摆脱封闭压抑的困境,能够冲出重重的横柯的阴翳,能够在资源被那些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所垄断的森林体系里,找到自己的一块立足之地;甚至能够出人头地,超越同侪,拥抱蓝天。可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们所有的努力,往往只是一种徒劳的挣扎。
最后,有的人一声叹息回归了宿命,随遇而安;有的人背着沉重的包袱回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有的人奋力一搏,离开家乡,外出闯天下。有的人得到了成功之神的青睐,赚得盆丰钵满;也有的人被时代所淘汰,所抛弃。今天,他们已经渐渐步入老年,但是,别忘了,他们也曾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人生代代无穷已,天地悠悠终无情。谁说今天这个时代就没有高加林呢?
农村,绝不是许多没有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年青人想象中的天堂;农村,并非处处都有田园牧歌的诗意。虽然时代在阔步前进,但中国绝大多数的农业劳动还是非常艰辛的,跳出农门仍然是许多农村孩子的梦想。特别是那些自幼跟随父母漂泊城市的农二代,他们已经回不去了。这并非是贪图安逸,懒惰怕吃苦,而是跟城里相比,那里的人生机会实在太少。二十五年前,我站在故乡金黄的麦田里挥着镰刀、汗流如雨的时候,一抬头望见东南方向两座碧蓝的山峰,似乎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因为那个山脚下就是县城。
看完这本书或者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很多人对高加林是又爱又恨。人往高处走诚然没有错,然而,如果为了一己私欲而出卖灵魂,而不择手段,而亟亟于功名利禄而视他人如粪土,而将自己所谓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即使活得表面上风光无限又能怎么样?最后你会悲哀地发现,所谓的功成名就不仅没有使你成为神,反而使你成了一个滑稽剧中的小丑。
人生价值何在?人生幸福何依?难道我们真的不再需要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可以无情地相忘于江湖了吗?难道当今的年轻一代,真的只在乎曾经拥有,已经不在乎天长地久了吗?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美好的爱情、纯真的友情,甚至珍贵的亲情我们都可以弃之如敝屣了吗?
《人生》所揭示的真谛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畴。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利诱的重重迷雾中,有多少人能把握住自己啊!《人生》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人生哲学经典,它让你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变得更加睿智和清醒。
《人生》让我想起里最近几年畅销全世界的一部小说,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书中那个曾经虚伪、懦弱、充满嫉妒的阿米尔,最终对自己的背叛痛悔不已,毅然重返故土,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也许这种人性的蜕变,正是《人生》所缺乏的。
《人生》的语言通俗活泼,带着泥土的清香,特别适合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阅读。
这部充满魅力的小说,只要打开就会让人非一口气读完不可。读完之后再慢慢反刍,也许你会对高加林这个当代陈世美、中国式的于连充满了鄙视、叹息、理解或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