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年味(散文)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中华民族一团和气美好民俗的传承。一进腊八,年的味道越来越浓。此时大雪覆盖了田野山川,红高粱酒和玉米酒在大雪封藏中酝酿了一冬,渐渐散出醇香的味道。清亮亮的酒花里泛着丰收的喜悦,溢出梁谷香气的诱惑。辛勤耕作一年的人们,放下疲劳和艰辛,邀上亲友四邻开始张罗杀年猪,就着热气腾腾的杀猪菜,举起酒碗,相对豪饮。
杀年猪这天,孩子们还没有从热乎乎的被窝里爬起来,家中主妇早已用木柴柈子烧了一大锅水煮了一锅饭。红红的火苗在灶膛里腾腾地向上窜跳着,锅里的水渐渐由凉变温,继而白色的水蒸汽就由锅盖周围袅袅升起,就好似农家人的日子,在不断升温中渐渐沸腾起来。
爸妈叫起不论是装睡还是已经睡醒在捂懒被窝的孩子。大的帮小的穿衣梳头,妈妈拉过那个睡眼朦胧的臭小子,还没等他伸完懒腰,便用热毛巾在他脸上擦两把,然后在他屁股上拍一下催他快去喊邻居的张叔或者王大伯来帮爸抓猪。
杀年猪时大家分工不同,却都做得有条不紊。男人负责抓猪、杀猪、褪猪毛、开膛、灌肠、把肉分割好。哪块是卖的,哪块是送给长辈和亲友的,哪块是杀猪这天要烀吃的。女人负责切酸菜,剁葱花和姜末还有拍蒜酱。家里大一点的孩子按父母的安排去邀请亲友一起来吃猪肉。小一点的孩子没事可做就聚在一处打冰嘎、丢铁坨子、滑雪爬犁或者跳皮筋踢毽子攒嘎拉哈。
被请来吃杀猪菜的多数都是平时相处往来的亲友四邻,也有极个别的孤寡老人没儿女照顾的或者贫寒人家杀不起年猪的,还有一种就是平时有了点误会或摩擦的,借着喝酒吃肉,把关系重新调理好。在酒碗举起碰响那一刻,所有的芥蒂和疙瘩全都冰消雪融,话无需多说,北方人的话都在酒里,粗狂豪爽的性格也在酒里,大家仰起脖子一饮而尽,酒碗相互一照,干干净净,不藏奸不使诈,酒碗放下那一刻所有的恩怨情愁全都放下!
杀完年猪,一些猪肉卖掉,置办回些年货,新年的锣鼓便操练起来。人们找出去年的高跷,仔细修整一番,松动的钉再敲打牢固,试试绑腿绳还是否结实,绑在腿上舒不舒服。看看头饰花车和旱船有没有破损,拿起绸布的扇子在手里翻几个花儿瞧瞧是否还趁手。一切收拾停当,男女老少就三三两两走上街来,随着锣鼓唢呐“滴里搭拉搭里搭”的节奏,三进两退地扭摆起大秧歌来。
秧歌舞到腊月二十三,开始祭灶神迎新年。传说中灶神是能上天达地的神仙,会把一家人一年来所作的诸般善恶都汇报给天帝,天帝就会根据灶神的汇报给一家人降下福祉。传说只是传说,不过是人们心中企望的一种美好,人们愿意相信美好,不管前方是什么样的,他们终是相信美好。
祭完灶神开始蒸粘豆包,这是家里的主妇最忙也是最累的活。粘豆包分大米面的和玉米面的两种,和面时少掺些白面在里面,那样就不会太粘手。妈妈把烀好的小豆馅儿捣碎放上糖精,孩子们帮着把豆馅儿攥成鹅蛋黄大的一个个豆馅团子放在盘子里。几个孩子一起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既能享受和搓泥球般的乐趣,也能趁机把香甜的豆馅儿放进小嘴巴里,就算被妈妈发现在手上拍一巴掌,被拍打的孩子也是照乐不误。妈妈用擀好的面皮把豆馅包裹好,下面再放一个夏天打好的苏子叶、椴树叶或玉米皮,树叶上稍沾些豆油,防止豆包和蒸屉粘连。另外再蒸些馒头、花卷、包子,蒸好以后放到外面冻,冻结实的面食收好放到大缸里冷藏。
腊月二十七炸干果,巧手的媳妇会把发面挽成各种吉祥花、富贵花、玫瑰花、五瓣花等,每一个花瓣里无不透着喜庆和吉祥,象征着五福临门。就着炸干果的油锅,顺便再炸些虾片、丸子、锅包肉等各色美味,那些香气直往鼻孔里钻。
到了腊月最后一天,家家户户贴春联。姑娘带花,小子放炮,一声爆竹,年的盛宴开始。祭祖,吃团圆饭,包年夜饺子,守岁,一夜灯火通明,团圆的喜气便飘到世界各地每一处有中国人的地方。年,是华夏民族特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