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荷塘】周文化对戎狄文化的传播及其影响(随笔)

编辑推荐 【荷塘】周文化对戎狄文化的传播及其影响(随笔)


作者: 白丁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05发表时间:2018-02-11 12:05:41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西周时期汉族或华夏族为主体的西周王朝,与周边甚至秦、晋等地的少数民族既有矛盾又有统一,和平相处和战争对立都随着周王朝的盛衰而变化,王朝强盛时各方少数民族都来朝贡,显示出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衰落时常因争夺土地和奴隶发生战争,但统一和平相处始终是主导性的,各兄弟民族在长期的和平与战争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互相进行文化、经济诸方面的交流,在频繁的交往中先进的华夏文化对各少数民族的影响作用无疑是巨大的,特别在西周初武王曾联合西南等地民族,号称八百诸侯共同举兵灭商,而周族本身历来与姜人通婚,并派子弟到楚、吴、越等地开拓疆域。连远在东北的肃慎族也多次派人向周王朝纳贡。这种友好交往对双方社会发展都起了进步作用。另外,在周王畿和各诸侯国之内也散居着不少少数民族,他们和周王室的文化、经济交往更为密切,有不少都与周族融合为一体了。本文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出发,阐述周文化对戎狄、氐羌、巴蜀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
   一、对戎狄文化的影响
   周人和戎狄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自不窑始至古公亶父时交往频繁,《史记·周本纪》说:“不窑奔戎狄之间。”公刘“在戎狄之间,”古公避其侵扰而由邠迁岐。在文献资料中是很多的,在青铜器铭文中也屡见反映。
   关于戎狄之名,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一文中说的很清楚,这是周人对鬼方、昆夷、猃狁的称呼,而戎狄自称为猃狁。王国维说:“其见于商、周间者,日鬼方,曰昆夷、曰猃狁。其在宗周之季,则曰猃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综上诸称观之,则曰戎、曰狄者,皆中国人所加之名;曰鬼方、曰昆夷、曰猃狁、曰胡、曰匈奴者,乃其本名。而鬼方之方,昆夷之夷,亦为中国所附加。当中国呼之为戎狄之时,彼此自称绝非如此,其居边商者,尤其仍其故号。”至于鬼方、昆夷、猃狁等称谓,古籍中和甲骨文、金文中屡见不鲜,如“王勿从鬼”(《合集6474》),“乙己卜宾贞获羌,一月”(《乙》865页),“允佳鬼从周改”(《乙》3408).《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太原即今甘肃平凉一带)。《易·即济》:“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未济》:“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这里的高宗为殷武丁。而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不少记叙伐鬼方的甲片。记载最多的《竹书纪年》说,在商末周王季与戎狄发生了五次战争,即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洛鬼戎,俘二十瞿(即狄)王;大(文)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七年周人伐始乎之戎,克之;十一年周人伐医徒之戎,捷其三大夫。以上材料说明商末殷人利用周人的武力经常与戎狄发生战争,直到周初戎狄始终屈服于周人武力,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双方和平相处。一直到穆王时和平中断,又起纷争。《后汉书·西羌传》说:“至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迁戎于太原。”也就是说这次战争中有五位戎狄的首领被俘,四个以白鹿、四个以白狼为图腾的支族也被俘,可能人数不少,并把这些被俘的戎人狄人的一部分迁到太原。《诗经·小雅·六月》说:“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这里的太原地望,自清以来说法不一,一说在今甘肃平凉一带。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和胡谓的《禹贡锥指》中都是这样考证的。一说在今山西省,即在今赵城镇以南,冀城以西,永济以东,平陆以北的平原地带。我们认为前者是其原居地,后者是这次战争后迁往地。
   至于戎狄族的分布区域是比较广阔的,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一文中说:“其族西自陇,环中国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中间或分或合,时入侵暴中国”。从目前已发掘的考古资料看,在陕、甘、晋、冀四省有关交界区均有商周遗址和墓葬,有些地方在商周势力未进入之前都是戎狄活动之地。因为在这些地区都出土有关鬼方文化的文物。如陕西的榆林清涧县发掘的商周遗址中曾出土了带有“鬼”字的陶片。还有该地区出土的蛇头形青铜刀,及不少带有草原文化的青铜器都说明了这点。本来青铜文化是商周的代表文化,特别到西周这种文化不仅在内地地发展到了顶峰,还对戎狄的影响很大。戎狄也学习了制造青铜的技术,制造出了富有特色的青铜器。同时与周人一样也制造马车,特别宣王时期的多友鼎铭文明确记载多友俘获“戎车百乘”。《诗经·小雅·六月》也说:“六月栖栖,戎车即慯”,“猃狁孔炽,我是用急”,“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后汉书·西羌传》:“夷王衰落,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又说:“厉王无道,戎狄冠掠,乃入犬丘,杀秦仲之旅。王命伐戎,不克。及宣王立四年(前842年),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王乃召秦仲子庄公,与兵七千伐戎,破之,由是少郤。后二十七年(宣王三十一年,前797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后五年(宣王三十六年,前792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后二年(宣王三十八年,前790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阳,戎人灭姜侯之邑。明年(宣王三十九年,前767年),王征申戎,破之,后十年(幽王三年,前779年),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死焉。”从厉王到幽王七十多年的时间内,周人和戎狄经常发生战争,周人因衰落和戎狄和亲,幽王与申后结亲,但后来因废申后之子而更立褒姒之子为太子,惹怒了申戎之君申侯,最后申侯联合戎狄攻克周的都城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就此灭亡。后来周襄王又娶赤狄女为后,称“鬼后”。所有这些都说明在西周时期,戎狄与周人的交往,不管在和平或是战争年月中,相互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文化影响也是相互的,落后的戎狄文化也就在这种频繁的交流中逐渐淘汰,先进的周文化为戎狄所吸收。
   另外在战争中被俘获的戎狄人也有部分被周人所同化与融合。《小孟鼎》铭文记载西周早期康王(二十五年)周族与鬼方发生了二次规模较大的战争。第一次执酋长二人,斩首“四千八百一十二”,俘车三十辆,俘羊三十八只,牛三百五十头。第二次执酋长一人,斩二百三十七人,俘若干,获马一百零四匹,车百余辆。这些被俘的人迁居内地,其习俗和文化自然被周文化所替代,甚至连姓氏也逐步汉化了。《国语·周语》:“狄,鬼姓也”韦昭注云:“鬼姓,赤狄也。”周襄王娶赤狄女后,称“鬼后”,在一次白狄与赤狄战争中,白狄获赤狄二女,长名书鬼,次名季鬼,这正是鬼方姓氏汉化的例证。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和平时期的双方关系则更是互为补充,互相影响的最好时期。据记载周族与鬼方曾多次联盟,《逸周书·王会解》载在成王时有一次大盟会,鬼方也来参加了。《左传》昭公四年也说:“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即使在战争年代胜负也是常事,不少战役戎狄胜利了,先进的周文化也随着俘虏进入了戎狄人们的生活中,所有这些逐渐扩大了西周文化的影响,为以后的中华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共 27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带有史诗研究的随笔,均已史实为基本,阐述周文化对戎狄、氐羌、巴蜀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究竟周文化对戎狄文化的影响有多大?作者通过《史记·周本纪》及《鬼方、昆夷、猃狁考》、《后汉书·西羌传》等列举大量周文化与戎狄文化的直接和间接关系。通过周人和戎狄人的不断深入交往在战争中被俘获的戎狄人也有部分被周人所同化与融合。而先进的周文化也随着战争进入了戎狄人们的生活中。这一篇随笔,论述有据,文笔跌宕,立意清晰,仍让读者从学到许多知识。推荐欣赏,感谢赐稿。【编辑:悍雨啸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8-02-11 12:08:03
  有关史实的文章很难写,也很枯燥,写不好有悖历史。作者的这篇随笔写的很好,值得阅读。奉茶问好作者。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2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8-02-11 12:08:28
  期待作者佳作不断。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2-11 18:01:32
  一篇叙述随笔,内容丰富,笔法流畅,寓理于事,有理有据,见解深刻,分析透彻,让读者在重温历史中获得知识!足见作者对历史知识的孰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