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望断天涯路(散文)

精品 【流年】望断天涯路(散文)


作者:喻军 童生,754.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28发表时间:2018-02-13 11:20:57


   一
   去国20年,独为异乡客,却践履圣贤之学、传播故国文化。身为他国宾师,以“极光明俊伟的人格、极平实渊博的学问、极诚挚和蔼的感情”(梁启超语),赢得举世尊重。他叶落而未归根,身后“三传而绝”(学术界经考证得出其已无嫡传后裔的结论),却历尽数百年沧桑,被故土视为文化输出的先行使者。
   他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并称清初“五大师”。他甚至成为一门学问,已有一百多年的中外研究史。也许你已经猜到了他的名字,是的,他叫朱舜水(名之瑜,字鲁屿,号舜水),浙江余姚人。
  
   二
   每当我读到有关他的零星记载,总会惊叹于他的传奇人生:浙东生活了20年、浙西呆了25年、去东南亚(安南、暹罗、日本)沿海飘泊了15年(主要为反清复明向异国借兵,未成)、最后终老于日本,共23年;而从其人生主线又可划出前后两块:前60年为明朝子民,后20余年为日本的明朝遗民。我不知道这位有学问、有抱负的一介布衣,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复国意志?须知即便复国无望,也完全可以像黄宗羲那样归隐山林、埋首学问、著书立说(黄宗羲也曾去过日本,是为躲避清廷对他的悬赏捉拿);或也如朱耷(八大山人)和原济(石涛)那样,用时光慢慢消退心灵的痛楚(朱舜水的先祖为朱元璋的族兄,故也算是皇族后裔),而何以采取抛家舍业、去国离乡这样决绝的出走方式?
   况且,他虽属贡生,却素有名声,但长期以故乡先贤严子陵为楷模,清风傲骨,不仕朝廷。即便甲申之变,南明弘光一朝在南京成立之时,江南总兵国安力荐朱舜水到朝廷任职,他坚辞不受;权相马士英通过朱舜水的亲家何东平再三邀请朱舜水出山效力,亦遭严词拒绝。他自己也说过:“从45岁到58岁,被朝廷征诏荐聘十余次之多,而始终不应”(《答源光国问先世缘由履历》)。按理说在亡国的关头,和南明小朝廷的合作似乎是抗清复明的最有效途径,但朱舜水却冷眼相对,嗤之以鼻,不屑与之合流,以致那个气急败坏的小朝廷欲对其实施抓捕。其实,作为智者,朱舜水早已看透了弘光朝的腐败堕落,马士英之流绝非可以依靠的对象;然另一方面,他毕竟心存复明梦想,又不得不寄希望于一些反清将领的军事作为,比如家乡四明山的义军首领王翊,被其视为平生第一知己;还有联军北伐直下镇江、兵临南京的郑成功,亦曾招其共举大义。而当这一切军事行动都接连遭挫、大势已去之后,朱舜水顿感万念俱灰,年届花甲的他只能望明兴叹,涕泪横流。刚烈的性格使他绝不愿苟活于清朝的统治之下,哪怕是脚沾一寸清朝的土地,甚至连依附在这块土地上的家庭、亲情、文化背景都可以弃之不顾。
   于是,朱舜水挂帆远走了。他在风浪的吹袭和日夕的航行中与故乡渐行渐远。他四顾茫茫,孑然一身,承载着亡国之痛,飘泊至远方。
  
   三
   到日本后,作为外国人的朱舜水首先经受了生存的考验,然后,便风生水起。
   也许我们不必再列举他在日本的种种遭际和事迹。我们只需知道,他以道德高尚、学问渊博、近乎圣人的完美形象,赢得了举国声誉,被水户藩主德川光国(相当于宰相)奉为宾师(国师),并亲执弟子礼。他授业解惑,对弟子们“抚之如慈父,督之如严父”,还时常带领学生“行古礼、定仪制、详礼节”,使日本学人逐渐理解并掌握了中国的儒学经典。他桃李满天下,其中著名学者就出了30多人。他弘扬“实理、实学、实用”的经世致用思想,不仅传播中国的儒家学说,且大力推介中国的科学技术、工艺技能、建筑园林、衣冠裁制等先进文化,深刻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行为和人生价值观,并构成了对其后的明治维新运动最重要的思想启蒙。他被尊为“日本的孔夫子”。
   他生活俭朴,温良恭让。晚年身染重疾,为避免传染给别人而谢绝诊疗,临终前把一生积蓄的三千余金悉数奉还国库。
   1682年4月17日,朱舜水溘然长逝,享年83岁。德川光国碑书“明征君朱子墓”,谥号“文恭”。以后每逢朱舜水生忌日,德川光国都会率百官和众弟子前来祭祀。
   如果说朱舜水去国前主要以“反清斗士”闻名于世,那么,去到日本后则以身体力行、仁爱精神和高贵人格而折服人心。我们难以揣度,他在孤寂无伴的异乡之夜,遥对明月,思念故乡,心中会是怎样的一番苦涩?他决绝的这样彻底,以致也没有听说他曾表示过希望落葬故土之类的遗言。
   他在日本名声大震,在国内却近乎销声匿迹。由于他的极端反清立场,他几乎被清朝的官方记载刻意抹去,致使几百年间民众毫不知晓明朝有这么一位终老异国的伟大遗民。虽然在同治末期,朱氏族人朱湛然借访日之便,带回28卷《朱舜水先生文集》(水户本),但也绝不可能作大范围传播。直到黄遵宪(晚清第一任驻日公使参赞)的出现,才使得朱舜水的影响初涉国内层面。黄遵宪在他的《日本国志》中提及了朱舜水,并赋诗道:
   海外遗民竟不归,老来东望泪频飞。
   终身耻食兴朝粟,更胜西山赋采薇。
   而随着晚清留日学生相继把朱舜水的相关信息回传中国,加之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鲁迅、马一浮等文史大家的推波助澜,朱舜水的名字才逐步在故乡的土地播传开来。他回来的太迟,但终究还是回来了。辛亥革命前,朱舜水也曾被一些著名的政治人物,拿来作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有力标签。
   一个人物在这样的曲折历史中被“复活”的概率是极小的,但朱舜水却是注定的。即便到了今天,还有大量的朱舜水的历史档案和珍贵资料没有被公开,它们俱多存于日本。他就像一座沉埋已久的岛礁,偶露峥嵘,就吸引了一圈探测的目光和历史的聚焦。他跨越两国,背负双重文化,因而更富于传奇色彩和普世意义。
   但是,也曾有一种荒谬的借用:抗战时期,朱舜水的名头曾被日本军国主义抬出来,作为中日自古友好、合作共荣的证明。朱舜水若天堂有知,定然会发出一声长长的怒吼。
  
   四
   台湾学者宋越伦指出:“如鉴真是中古时期日本文化的开拓者,则朱舜水在近世日本的开化史上所占的地位,实更较鉴真为重要”(《中日民族文化交流史》)。
   朱舜水与鉴真的东渡日本确有可比照之处,虽然他们之间从时间跨度上讲相差了900年左右。
   首先,他们都是在中国文明程度明显高于日本、而日本对中国文化嗷嗷待哺的历史前提下去到日本的,故而都倍受当时日本社会的重视,这无疑是他们创造历史功绩的客观有利因素;其次,他们都是一去未返,终老于日本,一生最精华的部分所形成的重要文献、相关记载、珍贵遗迹也都留在了日本,致使今日国人对他们的研究,除了内部挖掘,还不得不借助于来自日本的第一手资料;另外,他们都是扬名于外、沉寂于内,鉴真差不过被故土冷落了1000年,朱舜水则是整个清朝时期在国内不闻不名,这和玄奘(主动谋求文化输入)和郑和完全不同,他们也是载负使命,远涉异国重洋,但毕竟回到了故土,埋骨于故土,从而更贴近故土的民族情感,更有利于历史口碑的情景实录。还有,鉴真和朱舜水都是以道德完人、人格典范的形象流芳于日本文化史,他们都倍受日本民族的景仰,直至今日,我们在日本都能很方便地凭吊他们的历史遗迹。
   由此我们看到,文化的跨国输出和时空的浩渺载传,在鉴真和朱舜水这两个历史人物身上构成了一个大循环,哪怕千载悠悠,百年干涸;哪怕掐头去尾,束之高阁,却难以阻隔文化的内在相通。当时光散去了道道迷烟,当空间具有了穿越的快捷,当国与国对接了共属的文化记忆,那些先行者的背影就会从模糊到清晰,甚至向我们发出了清澈的话语。
   当年朱舜水负恨诀别、亡命天涯的一叶帆影,早已成了响彻天际的一抹祥音。他是一个人走的,没有亲友、门生相伴,鉴真和尚至少还有几名随从,可以称作文化使团。他就这么一路走去,走出了清朝,走出了故土,走出了一条生命边际之路,文明拓疆之路,圣学弘扬之路。
   他走了四百年,却没有走出我们的记忆。

共 31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望断天涯路》一文书写了朱舜水,或许很多人跟我一样,不太了解他。顺着文字从开始走到最后,也会从陌生走到熟悉,并非简单的讲解,而是入骨的刻画,将朱舜水并不平凡的一生,跃然纸上。让关于朱舜水的记忆,也走不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的记忆。望断天涯路的,是异国漂流多年的朱舜水。他隔空的归来,带出去的,带回来的,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此文书写层次清晰,有节有度,有画面般的真实,带给读者感动。佳作,流年推荐赏阅!【编辑:平淡是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214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8-02-13 11:21:26
  感谢老师分享佳作,祝福老师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2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8-02-14 23:39:30
  朱舜水,皇冠标签,文化输出的先行使者,清初“五大师”之一。独为异乡客,却践履圣贤之学、传播故国文化。去国前主要以“反清斗士”闻名于世,去到日本后则以身体力行、仁爱精神和高贵人格而折服人心。
   望断天涯,没有归路。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