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项梅清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清韵】乡村旧事之九(散文)

精品 【清韵】乡村旧事之九(散文) ——山药井、挖古木


作者:张璞 举人,4027.0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07发表时间:2018-02-14 18:54:58
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山药井和挖古木,是家乡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下,冀中家乡农民普遍在自家院落或者墙外空闲处挖山药井,将生产队分回的大量晚红薯窖藏于井洞内,作为冬春时节主要食物。春秋农闲时,村边上的深坑里还时常有人挖掘万年古木,所挖的横躺竖卧的木头,粗细不一,木质不同,晒干后多半被当成干柴烧掉;还有少部分不甚腐朽的硬质粗木,被能工巧匠相中,做成家俱或雕成工艺品。山药井和挖古木,是家乡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题记
  
   ◎山药井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冀中平原的农村,街头开始出现“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大字标语。那时我读小学二三年级,偶尔和几个小伙伴跟着用白灰水写标语的老头满街转。虽认识这几个字,却不知这标语到底是啥意思。有人问过那脚有点跛的写字老者,回答却说:“以后别挖山药窖了,改成挖山药井……”
   山药井,这个特殊的地下储藏窖,不久便一阵风似的开挖起来,秋后成为家家户户储藏山药(红薯的别名)与土豆的地下储备库。之后好多年,都为家乡百姓的冬储夏藏做过不少贡献。保存好的山药井,到现在还能用。不过,这种窖用时间长了,管理疏忽,难免会出现雨水灌井后导致塌方的情况。目前,大多数山药井早已被农户设法封存起来或者用土填埋,成了记忆中的过往;偶尔有保存好的,还能使用,夏储西瓜冬储果蔬,保质保鲜,实用有效。
   山药井的结构,不外乎一井一洞或一井两洞,竖井挖一丈多深,之后往旁边开洞,一般开洞的上方躲开地表建筑物的负压即可。井下的洞顶半圆形,顶离地面丈许左右,挖成后高度大概有一米七上下,能在里面站起一个人较妥,否则只能猫腰进出;洞宽一米左右,以能转开身子为度;洞深两米左右,可根据储物的多少适当加长。竖井底有个比洞底略高半米的台子,上下吊筐时方便省力,同时缩短了上下井的高度。竖井是圆形的,上面直径约六十公分,往下可以适当加大些,底洞口可接近八十公分。竖井两边用短把工具挖出两排蹬脚的坑,再镶上垫砖,供人上下井时手脚叉开使用。
   我家那口山药井,开始挖掘时,靠地表约有二尺左右的软土,再下边就是硬黄土,这样开挖的山药井土质硬,挖成后整体结构也很结实。免受塌方的困扰。若土质一直松软,就有塌方的危险,那地方就不能挖井,避免塌方后的性命之忧。
   还记得开始挖竖井时,白天生产队农活忙,父母就在晚上点油灯挖掘。一盏带玻璃瓶罩的煤油灯,放在挖掘的土井里,父亲尽量蜷缩着身子,蹲在土井里挖土,挖后装进一个竹篮里,母亲在上面用根绳子往外吊土。挖出的土倒在井口外面,形成一个硕大的土堆,白天再把土运走。那时我七八岁,白天好奇地下到井里,挖过几篮土,叫大人帮忙吊上来,也算参与过竖井的挖掘过程,感觉很憋囊,有劲使不上。
   挖井时用人工动土,土筐篮吊出,上下两人合作,下面的人蹲身用短柄小圆头锹挖掘。遇上硬黄土,就拿把小镐开土,镐锹合作,逐渐向下掘进。挖竖井较深时,必须把向上吊土的筐篮绑结实,还不能装满土,上面有人小心提土,免得把筐篮掉到井里砸坏掘井人。
   挖完竖井后在旁边开洞时,因为开土量大,运作快,这时用人力提升装土的筐篮,就显得费劲了。背来辘轳安放在井口,用辘轳绳绑好吊筐,下面有人挖洞装土,上面有人拧辘轳吊土,两人合作,上下呼应。“吱扭吱扭”的辘轳声随着“起”与“落”的彼此对答,相当默契。
   我家那口山药井开洞时,时间都选在中午,这时井里不显暗。其间,父亲早已在井口上安排好了三条腿的辘轳。记得父母从生产队劳动下班回家后,不等休息,父亲就下到井里先用锹稿开洞,母亲先安排好我帮姐姐做饭,之后便用辘轳往上运土。父亲在井下装土篮,母亲在地上拧辘轳,我有时还在辘轳边帮母亲抓篮子倒土。井边的土堆逐渐变大,直到堆不下了,父亲才从井里爬上来。他拿过我正反面都写过字的小本,撕好卷烟纸,拿来烟盒,卷好旱烟,划根火柴,点烟后慢慢吸上几口,吞云吐雾间算作休息片刻,再接着用锹将土扔到旁边远处。此间,母亲叫鸡喂猪。一切基本完毕,一家人围在灶屋的方桌前风卷残云般填饱肚子。
   饭后,我们姐弟去上学;父亲拿上农具叼着烟去生产队派活,去履行他生产队长的职责;母亲刷锅后把泔水倒进猪槽里,拿起带针线的鞋底和下午干活的农具,锁门关栅栏,急匆匆向生产队吊钟的南坡去集合。南坡有棵老槐树,树冠硕大茂盛,树干上吊口钟,西面还有房屋遮凉,春夏秋时节,这里凉爽不受日光暴晒。来早的先敲头遍钟,社员们在这里集合;二遍钟响过后,等待队长开会派活。派活前,男人们吸旱烟,打趣逗嘴,用瓷瓦尖、小石头划擦农具上的包土;妇女们家长里短,笑着唠嗑,手上也不闲,穿针引线纳鞋底、联邦上鞋。当年的农民虽辛苦贫穷,却活得简单实在,过日子精打细算,苦中有乐……
   挖好的山药井经过精心修整后便开始使用,就把当年秋后从生产队分到的甘薯用筐或麻袋吊下去,再堆进井底的洞里。里面放一个温度计,在井口上调控着井里的温度。外面的井口用砖砌成圆圈,比院中的地面高一些,雨水不至于流进井中。秋天用一个大竹匾扣在上面,以便能上下通气,不至于使井里的温度过高;冬天就用一个苇子编的破锅盖盖在井口上,太冷时上面再盖上一个坏了的大铁锅,底朝上扣在井口上。开井拿甘薯的时候,先掀开井盖上的锅盖等物,用绳吊着筐篮,先空着上下提动几下,使井里的空气上下流动,再等几分钟才能下去,不至于下去后使人二氧化碳中毒,出现窒息死亡事故。
   记忆中我家这口山药井使用了好多年,后来储藏甘薯出现黑斑病。为了杀菌,父亲还在里面点燃硫磺熏蒸过,再后来用挖地勺整个把土井洞铲去一层土,运到地面上,可还是没有阻断过黑斑病的传染源。那里面不仅多年放置过甘薯,还把村东三角地种的几分土豆放在里面过冬,待到第二年春天从里面弄出后到集市上卖种子。用卖来的钱打理家中的生活,还为我们姐弟上学交学费,买本子和笔用。
   这山药井还是父亲的救命井。父亲年轻时为生产队作物喷烈性农药“1059”时中毒;后来又在给生产队光脚锄棉田时,因棉籽用剧毒农药“3911”(现名“甲拌磷”)拌过种,父亲有脚气,又出现严重的中毒现象。父亲中毒后先后两次死里逃生,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开始二十年间,他闻见农药味就浑身哆嗦,头脑发炸,并开始上气不接下气。每年春夏生产队拌种用药时,村庄就会弥漫着农药味。那时,父亲无处可藏,除了短时戴随身的防毒口罩赶紧躲避之外,就跑回家中紧闭门窗,结果室内还会飘进带农药味的空气,父亲难受得哆嗦、头疼欲裂。他偶然想到自家的山药井,躲进山药井里盖上井盖便闻不到农药味了。那里面先放进一个稻草垫,再把油灯、打火机、棉大衣、枕头等应用之物放下去,母亲还把一个小草篓拿出来,在里面放进一个装上开水的瓷壶,用篮子盛着吊进井里,给父亲饮水用。父亲在井底又对着大洞开了一个小洞,做专用厕所,用后的秽物再用土掩盖,装进土筐里吊到地面上处理掉。一个专作送餐用的竹篮用绳吊着,家人每天三两次把食物送下去,再把空碗和篮子吊上来。随后把井口简单地盖上。父亲有时在里面能间断地住上三五日,实在麻烦得厉害,他就拿一卷增像全图的老版《三国演绎》在油灯下翻看几页。那年月,父亲熬过来不容易。
   也有人说,这“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还有另一层意思,那也是当时针对某大国霸权主义的核威胁备战用的。若作为地下防空洞,设置必要的预防措施,拟或可以起到部分防核防空的作用。简单的土遁方法,若在里面开深洞,再用土堵,说不定能备战核爆。这是小时候听一些街头百姓闲聊时的假想。其实现在想想,若有核战,地球人将是一场莫名的巨大灾难,核爆区几乎无可逃避,区区丈八尺深的露天井洞,安能幸免!闹相逞能的百姓饭后闲暇时,没话找话的谈资罢了。
   这山药井,后来曾摔死过家里的一个二十几斤的克郎猪。当时上面盖着高粱皮编的破锅盖,买回家的两个猪娃子从猪圈里钻出,来到院子里撒欢玩闹,其中一个掉进井里。那摔死的猪仔,被父亲连夜剥皮开膛,变成了肉馅,虽然美味清香,可全家人着实心疼了好一阵子。那买猪秧的钱,对于当时的家庭来说,可是全家所有的积蓄。后来生产队散了,家庭种红薯少了,这井几乎就不用了。
   再后来我有了儿子,为了孩子在院里玩安全考虑,二十多年前,我用人力车从村边的农田里拉土,把它填了。填好后还用压水机打水,着着实实地灌过几次。十多年前翻盖老屋时,自己还为向南扩建墙山是否碍事煞费了一番苦心,最后改变了设计方案,把井的位置闪了出来,放在了屋前的门西凉台边上,才落实了正房的地基。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把山药井填上了。留下的有的改成了渗水井,有的依然免不了使用。夏天使用多,把买来的西瓜袋装后用绳子吊着放进井里,食用时再从井里吊上来。有些果蔬也做此保鲜。山药井冬暖夏凉,却成了一种时尚的小型地下室。不过没听说谁再爬上爬下的,因为没有人愿意承担那份缺氧或坍塌的危险了。
  
   ◎挖古木
   同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晚期间,随着地下水逐年下撤,村边的深水坑在秋后到第二年的雨季到来时,就出现干坑见底的情况。早年间水母浅,常年有水,可以称为池塘。干坑就只能叫大坑了。水坑见底后,坑底的淤泥在阳光照射下爆皮起块,鱼鳞龟甲般裂纹上翘,边角翻卷。
   秋后或者春暖时节,坑底干涸后经风吹日晒,爆皮起块后,翻卷的薄皮泥片上部继续缩水,形成手电筒粗细般的不规则圆筒卷,碰对劲满坑底几乎都是,看上去泥卷排列聚集的似有规律,觉得很好玩。我和小伙伴们下到坑底,脱掉鞋子,光着嫩脚板在上面跑来跑去,看谁踩得泥卷多。脚心刚接触泥卷时怪痒痒的,之后就显得有点挌脚。听脚下“咔吧、咔吧”的淤泥干皮发出的脆响声。跑过的地方,淤泥脆皮卷便碎在脚板下,挌的脚心生疼,可谁也舍不得穿鞋子在上面玩。不然,一双鞋子很快就会被脆干泥皮弄破布面,还要带上泥卷下的好多泥巴,回家后肯定会惹怒家长的。那时的一双鞋子虽然是家庭手工做成,可比现在花钱买的还要金贵,生活条件差吗,买做鞋的多半尺布料家长也很舍不得。
   这踩后晾干的坑底泥皮土,也是精明的庄稼人看好的垫猪圈的积肥土。坑底上只要撤水后一显鳞状泥皮块,就有人手持棍棒跑马占圈,挑选泥皮土颜色比较黑的地方使劲用木棍划拉上印,就算是自己的了。其后几天赶紧抽时间用平板锹,铲起泥皮块连同底下的一层淤土,弄成堆,再装筐背到坑边上,用人力车拉回家。后来就有人用镐锹修道,直通坑底,车辆拉走,你争我抢,瞬间瓜分,弄回家卸在猪圈边上,待填进去经过猪蹄踩、猪尿沤制成为农民心中认为不错的农家圈肥。
   在动土中,发现坑底有中沙,有的坑里还有黑泥土。还有的坑内黑泥土带油性,挖到坑边晒干后轻飘飘的,质地较软,拿一块放进做饭的炉灶内能够起火燃烧。这一发现,精明的村民们就像寻到了宝藏,挖沙的,拉黑土积肥的,开黑煤土晒干后当柴烧的。没多久,挺平坦的水坑底便出现了坑坑洼洼、犬牙交错的状况了。
   以前没有坑洼出现时,夏天到来后,水坑里是男人们光腚洗澡游泳的好地方,坑底不平后,难免给洗澡游泳的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险性,一些水性差的孩子们就不敢贸然下水了,因为不定何时会猛然坠进深坑里,呛水后被淹。我不善游泳,曾两次踩进深坑,一次呛水被人救出,一次抽筋后拼命挣扎着蹬抓了出来,还喝了几口汤,都险些要命,后来就不敢再下水了。
   因坑底不平了,难免还会留有部分有泉水的深洼,冬季结冰,早春那洼处就先化冻。待年后正月农闲时,有些勤快的人就在首先解冻的洼处开始,打开即将解冻的土层,挖沙,开黑煤土。再继续顺深坑处向下挖,下挖后就接上了沙层中的地下水。沙水泥流间偶然挖到硬乎乎的东西,仔细看看,原来是倒在泥沙里埋藏的古树,粗细不一,粗的直径一米开外,细的也不低于三四合手,再细的就随腐朽的程度失去了筋骨,没有挖掘的价值了。埋藏的深度一般在坑底往下的两米之内,再深了凭人力就没法挖掘了。随着首例的开挖,不少人也前来看热闹,并亲自下手帮忙。那些自认为“天下知”的中老年人在旁边指指画画,道白不休,时而互相斗嘴碰杠头。我们一些小孩子们就在旁边边看挖掘过程,边听听大人说话,凑热闹玩。
   挖掘者基本上不参加议论,只是卖着力气用心挖出下面的泥沙,泥坑中一会儿就被沙层里的地下水渗满,有人还从家里拿来脸盆,不时把沙层里的地泉水舀向坑外,以便尽可能不使泉水浸泡到鞋子和裤脚,便于干活。开始时,闲散人互相前来围观看热闹,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一些人凭纯粹的猜测发表自己的看法:木头的粗细长度,木质的软硬,属于哪种乔木品种,树龄多大就被大水冲倒,树倒在泥沙中有几千年、几万年、十几万年、几十万年,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不是远古黄河改道冲积而成的,这泥沙中是否还有远古人类或动物的骨骼化石,说不定还会挖出大块金子与宝物……

共 693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山药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农村的社会生活,有文化价值;以小见大,显艺术构思。《挖古木》有童趣,有生活,有古木,有对所居之地历史的追思,内容丰富,长人见识。拜读佳作,力荐共赏。感谢您赐稿不断,盼您佳作连连。【编辑:真草隶篆】【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80217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真草隶篆        2018-02-14 19:25:13
  您的散文,总能让人回归几十年前的农村,见到的人事,亲切自然,令人喜爱。丰富的内容,巧妙的构思,生花的文笔,精练的语言,让人佩服。再次感谢您赐稿清韵,遥祝您吉祥如意,创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张璞        2018-02-14 22:36:37
  真草隶篆编辑老师辛苦了!大过年的劳您大驾编发此篇,张璞感恩倍至。璞于冀中乡间给老师拜早年了,祝您及全家幸福安康快乐,新年心想事成,财神送宝,鸿运昌盛!
2 楼        文友:项梅        2018-02-14 20:19:50
  熟悉的文风,熟悉的场景,张璞老师又一次让我们重温了那个年代,好文欣赏,力荐佳作,祝新春快乐!
项梅
回复2 楼        文友:张璞        2018-02-14 22:28:28
  感谢项社支持,写这种旧事文好像有好多想说的,因为有经历好整理。春节愉快!远隔几千里之遥,给社团的所有成员,给您拜早年了!祝您合家幸福安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财源茂盛!
3 楼        文友:老榆树        2018-02-14 21:09:19
  “挖古木”的事儿第一次听说,而且还真地挖出了古木。挺有意思。“挖山药井”的事儿当然也是第一次听说,但我比作者年长几岁,意识到作者可能把事情的主次弄颠倒了。深挖洞、广积粮的口号或叫号召,就是针对“苏修”亡我之心不死的现实提出来的,各城市都深挖防空洞,官话叫“人防工程”。作者家乡的农民要么没有弄懂“深挖洞”的政治战略含义,要么是某个领导干部“机智”地变通了这个口号,变无效工程为有益工程,家家挖山药窖(井),既响应了“深挖洞”的号召,又有用于农民自己。建议作者还有编辑向你身边的八十岁以上的退休干部打听一下“深挖洞”的历史背景,就知道我的这个说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回复3 楼        文友:张璞        2018-02-14 22:19:58
  其实我没有明说,就是于老所说的针对苏修而做的防空防核的工程,毛泽东思想中使用土办法做预防,让苏修认为中国有的是粮食,老百姓的粮食都放进地洞里了,中国人不怕一切敌人的威胁,并有对付的措施。那年我们村和周围知道的村子,几乎家家挖了山药井。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