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彩泉】博观驻马店(随笔)

编辑推荐 【彩泉】博观驻马店(随笔) ——从古中国的中心点看中国


作者:胡春雨 秀才,127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74发表时间:2018-02-16 18:16:47


   一年四季,莫非人生的旅途,一路行色匆匆,一路风光满目,走过一场场春夏秋冬的轮回。转眼又是一年过去,春节将至的日子,同样因为公出的缘故,再次踏上了中州的旅途:目的地,驻马店。对于驻马店的了解,我仅仅是听说过名字,令我想起古装剧中客栈的景象,一个驻马的小店,能有什么内涵呢?于是打算顺道进京——汴京开封,也算为一年的奔波画上圆满的句号。盘算已定,于是一边驾上车子,一边哼着小曲,回想起一年的行程,谱出不着调的歌谣:
  
   秋深北上秦皇岛,春生南来驻马店。
   半载扬鞭纵华北,一路驱驰丁酉年。
   驻马店里不歇马,明朝还御日车旋。
   岁月易逝情难了,浩歌凌云问中原!
  
   歌声未毕,荣氏栗子的杨总打来电话:“后天咱们天桥新联会年终大会,会长和主任必须参加,不许迟到啊!”也罢,进京的事只好等到来日,驻马店,成为这次千里长途唯一的目的地。但当我停车来到博物馆,使我相信浅陋的是我们自己,中华大地上无非厚重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千里长途,仍是满满的收获。
   驻马店,原是一个叫做苎麻的小村,以盛产苎麻得名,降生在泱泱大汉的风流中。荏苒到了大明,随着道路与商贸的开辟,方形成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集镇。可是命运却从此改变,鬼使神差的引来了金凤凰——在汝宁府就藩的藩王崇简王,在交通线上设立了驿站,于是苎麻成了驻马投宿的地方,有了新的身份,这才有了新的称谓,几百年下来,有了今天的地级市。看来,在人类的踪迹中,交通改变着时空。然而,驻马店再发展也大不过它的历史,这里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汝南郡,曾经是“才俊毕集奇士半朝”的显赫之地。秦汉以来,在大一统的中国版图上,河南曾长期是京畿重地,“得中原者得天下”,至今也是号称中州的腹心之壤。泱泱天朝,譬如骄阳,在此照临四方。也就无怪乎这块而今不太显山露水的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文荟萃,风流激荡。
   “汝阳之天中山,天之中也。舆地以河南为中,而汝宁又居河南之中,故汝阳县北三里,有山曰天中,云测景色植圭,莫准于此。”转眼到了明末,方以志在《通雅》中的这段论述,揭示了驻马店历史最大的宿命——这里曾是古典中国的地理中心。于是,一幕幕传说与历史,在先民的灵魂与足迹中演绎。赫赫有名的盘古开天地,没有比驻马店天中山更合适的地方,黄帝元妃嫘祖、周文王圣母太任,这些养育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伟大女性,也诞生在这里。西周初年,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派员到各地用土圭测量日影,以此度量地中,检验四季变化,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疑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政。在此过程中,确立了驻马店“土圭测影唯此地中”的地位,于是人们“聚土垒石以标天地之中”,以这种恢宏的方式,耸立起三千年来风雨至今的天中山。
   泛舟历史的长河,自然让人目不暇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先秦时代的古国林立,预示着这方土地早在中华文明孕育、成长时代的繁荣发达。大禹时代,将中国大地分为九州,其中豫州居九州之中,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各方文化易于交汇,又从此向四方辐射,直到中华文化的疆域向着四周越走越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便以此为主要活动区域。其中一张反映尧舜时代的交通图吸引了我的眼睛:北上燕京,中经武汉,南下交广,一条华夏版图中路的大动脉,与今日的基本走向并无差别。尽管四五千年前的交通条件与现代完全没有可比性,但这样的古道,诠释着中华文化自诞生以来的多元一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血脉的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
   在我看来,最精彩的历史在春秋战国。上古时代形成的小国,在大国峥嵘的时代,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一个个历史进程的漩涡。随着周朝的没落,远在南垂的楚国脱颖而出,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精神,在南方形成了新的权力中心,一路蚕食鲸吞,不断向北推进。山东的齐国一度担当起春秋首霸的角色,齐桓公和管子君臣,便曾率领诸侯问罪楚国。为了防御中原大国的威胁,楚国修建了长城,穿过了而今驻马店地区的险要地段。“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从长城的修建,到屈完回敬齐桓公的这段外交辞令,大国自有大国的气度。直到二千年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然自豪的把楚长城称为中国长城的鼻祖。
   然而齐国却没有解决好政权交接问题,齐桓公逝世后迅速陷入内乱,齐国霸业成为绝响。在新的政治格局中,没有谁能阻挡楚人的北上。“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周天子分封的同姓诸侯,逐步囊入了楚的版图。楚庄王一度向周定王“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体现了楚国定鼎中原的雄图。在此过程中,与北方的晋国两强相遇,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双方驱策诸侯,一幕幕精彩绝伦的争霸战铁血上演,留下了一部浓墨重彩的《左氏春秋》。换个角度看,这也注定是一段文化交融的时间,楚文化北渐,与中原相融合,位于南北交融前沿的驻马店,浸染了楚文化的色彩。然而历经沧海横流,渡尽数百年劫波,最终统一中国的,是在西北强势崛起的秦国。
   “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在那样一个大乱之世,秦国坚定其国家道路选择,一如既往的奉行农战政策,倚靠强大的国力施展军事外交方略,“振长策而于宇内”,终于统一了中国。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意味着大一统格局的奠定,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年间的分裂与战乱,可谓为万世开太平。然而这个强大帝国的覆灭,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基因:迷信强权,蔑弃文化。用贾谊的话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个被称为虎狼的国家,能走多远?
   于是,秦朝的命运,被形象的概括为一个社稷宝鼎的故事,《史记正义》云:“禹贡金九牧,铸鼎於荆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历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馀八入於秦中。”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并没有被志满意得的秦始皇得到,其中一枚飞入泗水,在秦始皇派人打捞的时刻,倔强的沉入水底,从此结束了九鼎的历史使命。这是一则寓言,预示着一个仁义不施的虎狼之国,注定短祚。因为在镇安天下、沟通人神的宝鼎里,盛着的乃是民生——它的本生,只是一件炊具。二千年后,在另一场历史的大转折里,孙中山先生这样说道:“可以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社会进化的重心在于民生。《说文解字》云:“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既然“民以食为天”,既然“天地之大德曰生”,既然“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鼎的神力,渊源于是。鼎文化的陈列,成为此行最大的收获。
   没有哪个中国人不知道鼎,尽管我们可能不知就里,但在我们的文化意象里,鼎一定代表着安定、统一、神圣,是至为尊贵的宝器。追本溯源,《周易》解释道:“巽木于下者为鼎,象析木以炊也。”不难理解,所谓三足鼎立,从鼎的经典形制来看,三只脚有利于放置平稳,容器里面可以盛放食物,而火可以在下面燃烧加热,旁边的两耳便于提携。这种形制,与今天常见的炊具大同小异,尽管时代变化,人的尺度总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从事人到事神的转变中,留存至今的宝鼎反映的是神的尺度,自然也就大得多。随着鼎由炊具演进成礼器,实现了从现实生活向精神价值的转化,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与政治内涵。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恪守规则,隆杀不同,融入到严格的礼制中。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又说:“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鼎的形制,自然要根据不同的时代体现礼的精神。商周时代,青铜属于珍贵的物资,青铜铸造的宝鼎担当起礼器的重担,以其厚重而沉稳的形制,承担着神圣的职能。从传说中黄帝“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到大禹“铸九鼎,像九州,”鼎终于上升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寄托着江山一统的根本信念,永久奠定了鼎在中华文化中的最高地位。
   此后,直到秦灭东周,泗水捞鼎,历经这场千年巨变,鼎以新的姿态向生活回归。但此后无论是作为钟鸣鼎食之家的器皿,还是供奉仙佛的香炉,它永远不再是普通炊具,永远保留着高贵的身份。因为从养生的原点出发,历经几千年的价值升华与精神传承,鼎早已作为高贵而亲和的文化符号,融入到民族的意识中。
  

共 33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先古时代的尧舜禹开始,历经夏商周三朝,直到秦朝统一华夏大地,中华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的创造着属于他的历史,中原大地上的一砖一木无不体现着他的历史厚重感。本文从具有历史底蕴的河南驻马店说起,作者抽丝剥茧,娓娓道来,从一地区引述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王侯争霸,继而用象征中华文化的鼎作结,将中华文化提升到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的高度,读之令人回味。【编者:奔跑在田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