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夜读重阳(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夜读重阳(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3600.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06发表时间:2018-02-26 20:42:28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夜深人静时,翻开诗词集,读重阳,品重阳,思重阳。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九九与“久久”同音,加上九在数字当中又是最大的数,所以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又据文史记载,古代东汉时候有一个汝南人名字叫做桓景,他曾经拜过一个叫费长房的道士为师。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预言讲道:九月九日你家有灾。急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登高饮菊花酒可以避灾绛囊。到了九月九日那天,桓景依照师父的这个指示,率领全家,臂戴香囊,登高饮菊花酒去了。回家一看,家中鸡犬猪狗全都死了。从此,佩茱萸,饮菊酒,登高远眺,避邪消灾便成了九九重阳节的民间风俗。
   就是这一民间节日,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节日之一。
   因此,读重阳,就须从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诗词中开始,才能品读出重阳的深意和情思。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佳句,不知打动了多少游子离人的思乡怀情之心。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一诗中“满园花菊郁金皇,中有花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的情景,又无不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但仍有少年情趣的乐观态度。
   而唐代著名诗人王勃《九日登高》一诗中“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的最后发问,又把思乡的愁绪之情推到了高峰。
   至于唐诗人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名句“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杜甫的《九日》名句“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名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以及宋代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元代诗人卢挚的《沉醉东风·重九》名句“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明代诗人文森的的《九日》名句“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无一不是抒发诗人身在异地他乡在重阳之日对家乡、对亲人、对朋友、对友谊的思念和珍惜。
   历代文人墨客抒写重阳的诗词数不胜数,我在尽情享受这些美妙绝伦的千古佳句,深切感受着这一个个诗人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或对命运的悲叹,或对前途的迷茫,或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的同时,也在深深的思索:也许是时代的局限或者是环境的影响,在这些众多的优美诗句中,几乎没有一首表达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的重阳诗句。
   直到读了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一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我才真正的感受到了一种意境的深远和豪情的昂扬振奋。
   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这首词就是他在当年的重阳节闽西征途中写的。
   同样是吟咏重阳节的词,也同样是仕途不顺,重病缠身,但毛泽东的重阳词却一扫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这里的“黄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表达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吗?
   如果说在众多的历代文人墨客吟咏重阳的诗词中,让我们品读到了一种花般绽放、美艳动人的思念之美,一种菊般傲霜、美好可人的景致之美,一种灿然傲菊、馨香弥漫的诗酒情怀之美。那么,毛泽东的这首词就让我们品读出了一种豪迈旷放、催人奋进的情操之美。
   这就是重阳诗词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夜读重阳的最大收获。
  
  
  

共 18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重阳节的夜晚,作者读重阳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对这一传统节日的进行思考,发出了对中国孝文化的呼唤。语言精美简练。情感真挚。耐人寻味。推荐欣赏。【编辑:佳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佳音        2018-02-26 20:46:18
  语言精美简练。情感真挚。耐人寻味。为你点赞。期望精彩继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