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古韵今弹】孔子,我们的精神导师(随笔)

编辑推荐 【古韵今弹】孔子,我们的精神导师(随笔)


作者:风之丐 秀才,1355.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10发表时间:2018-02-27 13:41:21

周敬王四十一年,按现在的说法是公元前479年,不甘心也罢、死心了也好,孔子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这个世界的是三千弟子,据说还有那奠定我们民族性格的五部经典:《诗经》、《礼记》、《易经》、《书经》、《春秋》。从我们现在一般人的感觉来看,孔圣人以及遍布全国大小城市的文庙,孔子应该是生前寂寞死后荣耀了。这个看法能说对也可以说错,要是死后指南宋以后,那么孔圣人确实很荣耀;而要是死后是从他死算起,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孔子仍旧是落寞的。
   感叹完河不出图,再也梦不到周公后,孔子去世了!
   有些弟子不愿意离去!
   三年,就住在孔子墓旁,每天侍奉着和孔子有些像的有若,假装孔子仍旧活着。
   一个人能让三千弟子中,不要多,只要有三十个,做出这样的举动,就做人而言,他无疑是成功的。
   孔子的做人肯定是成功的。
   他的弟子,在他的墓旁盖了百余间房子,这个地方就被叫着“孔里”。每个人都在那里种了一棵树,现在,尽管那些人都早已不在了,草庐当然也不见了,但那些树还有活的。
   这样成功的孔子,在那个讲究生前荣耀死后也要荣耀的时代,却没有得到任何封号。是的,你可以说他不需要什么封号,但这却不能成为他得不到封号的理由。
   战国开始了,于是七雄争霸,秦国一统;项羽分封,刘邦合一。改了天姓为刘,孔子仍旧不过是孔子。
   司马迁不甘心,他把孔子和诸侯列在了一起。在他的眼里,孔子的功绩就如同诸侯。
   但他的《史记》在当时没有引起帝王的注意。武帝死了,刘家的皇帝一个接一个死了。
   孔子仍旧还是以前的孔子,读书人假清高,称呼他为“素王”孔子,可以看出这些人心目中代表权势的“王”是多么重要。
   西汉王朝终于走到了末路,迎来了它又一个小皇帝平帝刘衎。在他九岁继位的那年,改国号为元始。巧合的是这一年,也是公元元年,后来西方人眼里的那个救世主耶稣哭着来到了人间。而这一年,孔子终于告别了“素王”,第一次正式被官方追封为“褒成宣尼公”。“褒成”应该是一个地名,所以孔子的后代也被封为“褒成侯”。“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讽刺的是,这个封号其实和刘家王朝无关,而是后来被儒家学者无情攻击的僭位者王莽加封的。至于其中的“褒成”在什么地方,估计也只有王莽知道吧。
   可惜,王莽的“大新”却很短命,又一个刘姓当上了皇帝,国都建在了长安的东边洛阳,于是就被称为东汉。
   孔子的亡灵又开始寂寞地前行,他的华夏同胞们再次忘了他。
   魏代了汉,晋又灭了魏。刚刚统一不久的大晋王朝很快地瓦解了,成为偏居一隅的小地主。
   另一个魏朝,少数民族拓跋氏的一个叛徒,我们现在称为孝文帝元宏的鲜卑人拓跋宏想起了孔子。在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尊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人”这才从官方的称呼中出来,可惜的是这个官方却是被正统史家如司马光们所不承认的“夷狄”之君,而不是我们堂堂的华夏之胄。
   将近一百年后,另一个少数民族王朝,北周静帝宇文衍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追封孔子为“邹国公”。当然,这一次应该是有一半汉族血统的杨坚为了取代北周而在思想上做的准备,为了安慰华夏知识阶层。第二年,杨坚建立了隋朝,但仍旧称孔子为“先师尼父”;那么,这一次他是在安抚少数民族势力了?
   大唐建立了,文治武功的李世民并没有想到孔子,而是他儿子高宗李治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赠孔子为“太师”。看来,他这个“太师”实在不行,大唐变成了大周。武则天也在大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改封孔子为“隆道公”。
   李家唐朝复辟后,玄宗李隆基在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提高了孔子的待遇,终于封他为“文宣王”。只不过这个“文宣王”尽管看上去是和孔子眼里的圣人“文王”、“武王”一样的“王”,可他的待遇仍旧是“公”。
   赵家皇帝以武力上位,但对于文化却情有独钟。宋仁宗在至和二年(1055年)把孔子后代的封号改为了沿用到明初的“衍圣公”。
   又是一个少数民族皇帝,他再次提高了孔子的待遇。西夏仁宗在公元1146年三月,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在中国的历史上,司马迁给孔子的定位终于变成了现实,孔子的待遇也如同帝王。但这却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而做到这个程度的仍旧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君王,党项族人李仁孝。这样,在西北的各个地方才有了文庙。
   蒙古族的成宗在大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给孔子的封号前加上了“大政府尊”、“大成至圣先师”的头衔,文庙也开始在全国各地出现。
   大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厘定祀典,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取消谥号、封号。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世祖福临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改称“至圣先师”。
   到了中华民国,所有的谥号都废止,各种各样的帽子,这才从孔子那快要僵硬的头上取下。
   孔子的评价,很多了。就一个“子曰”都被人点题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成天下法”。在这样一个氛围里,要想从评价里看清楚孔子,无异于痴人说梦。
   我还是说说我的评价吧。
   关于“五经”,我认为是孔子教学生的教材,他肯定有所发挥,但要说是他一手编定,我怀疑。
   关于“谥号”,孔子是一个符号,华夏文化的符号;而历代的统治者也就把他当成了一个工具,一个笼络人心的工具。这从“夷狄”之君往往分封孔子可以看出。最明显的是隋文帝,要笼络汉人为他的篡位做基础,封孔子为“邹国公”;要为政权稳定而笼络拓跋族,再封孔子为“先师尼父”。
   关于《论语》,是孔门弟子编纂的孔子的言论,这很确定。说它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也不算过分。而在我看来,从这本书读这样一个老人,感觉到他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以那种方式即便是有人说的“丧家犬”的方式存在过,就已经足够了。
   什么“至圣先师”,什么“衍圣公”,重要吗?“千古一师”也好,“万世师表”也罢,重要吗?只要在我们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个老人,想要有所建树,想要把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实现,为此四处奔走,也就四处碰壁,把额头碰出厚厚的一层老茧,可仍旧不停息地奔走,总相信有一个地方能够实现自己理想,并且坚持在每天里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尽管他行走在路上的身影茫茫如丧家之犬……
   这就够了,这就足够了!
   真的,夫子,孔丘!“乾法天,君子自强不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个人的荣辱,你一直在奔波的身影只要能在我们民族传下去,这对于你或者我们民族就都已经足够了!
  

共 257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谈论的对象是“孔子”,孔子在历代统治者对他的态度,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子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一个他认为合理的社会,带着自己的想法四处奔走、传播,脚踏实际地去做他认为该做的事,为的是一种理想而不是个人的荣辱,就这样的精神在这个民族一直传下去,他所做的贡献就是无量的,他无愧于华夏文明的师圣这个称呼,不需要官方什么印证。作者很客观地分析孔子以及他的精神对于后代统治者的对他的态度,给出客观的评论"有这么一个老人,想要有所建树,想要把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实现,为此四处奔走,也就四处碰壁,把额头碰出厚厚的一层老茧,可仍旧不停息地奔走,总相信有一个地方能够实现自己理想,并且坚持在每天里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真的,夫子,孔丘!“乾法天,君子自强不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个人的荣辱,你一直在奔波的身影只要能在我们民族传下去,这对于你或者我们民族就都已经足够了!"推荐欣赏。【编辑:叶舞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舞风        2018-02-27 13:42:11
  真的,读这样的文章给人以见识!感谢。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18-02-28 08:02:05
  谢谢点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