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山多娇】正月十五看社火(散文)

精品 【江山多娇】正月十五看社火(散文)


作者:同淑君同淑君 秀才,168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460发表时间:2018-02-28 05:36:57
摘要:“抬杆”是社火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抬杆”走到面前时,人们特别兴奋,“哈,那不是老三家的女儿吗?”人群中有人大喊,指着一个穿着红色戏装、头上戴着凤冠的漂亮女孩,那个女孩也许看到了熟人,嫣然一笑,明眸皓齿,顾盼神飞。而此时,女孩旁边的穿着蓝色戏装、戴着书生帽子的小男孩,却是一脸严肃,眼珠子却在滴溜溜地乱转。也有人说:“还是那个小孩扮的老太太有趣。”原来,那个扮老太太的小女孩额头上画了几道细细的皱纹,手里还拄着一根拐杖,叫人看着确实喜欢。

【江山多娇】正月十五看社火(散文)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欢欢喜喜过大年了。一年四季,只有过年才有爆米花和肉吃,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只有过年的时候,小孩子才不用干活;也只有过年的时候,大人才不会随便训斥小孩;还有只有过年,才能长大一岁。那个时候,多么希望自己快快长大,自己的事情能够做主,不用事事都给大人管着,总想过一种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
   其实,小时候更喜欢的是过正月十五。过年是很开心,但过年只是自己一家人高兴,最多去亲戚家拜个年,去左邻右舍串个门。而过十五则不同,是全村人甚至几个村子许多人一起热闹。而过十五最热闹的事,莫过于闹社火了。
   文革期间,过十五没有社火可闹,那些东西都是属于“四旧”,早已被破除了。文革结束后,有些村子就开始筹划摆社火的事情了。
   我的家乡合阳,社火是很出名的,有合阳县令段公士聪一首诗为证:“三山不出头,二水不行舟。礼仪甲天下,社火赛扬州。”扬州的社火我是无缘观看,但很幸运,合阳的社火却是看过两年。
   第一年,看的是三池的社火。正月十四到十六,一连三天下午都摆社火。三池社火的盛况,我听母亲说过,但总归不如亲眼看一看才过瘾,才能满足好奇的心理。
   我对三池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母亲的娘家在那里。小时候去外婆家,经常碰到村子的人问我:“这娃是扬儿的外甥吧?长得就像舅舅。”听到这话,特别开心,原来人家认出了我,就高兴地回答:“是啊!去外婆家。”
   三池村位于陕西合阳县城东北,108国道旁,紧邻同家庄乡政府,是乡里的大村子。交通发达,距108国道、西禹高速比较近,也是自古至今从山西过黄河、然后上西原到合阳县城必经之道。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古时是一片大平原,传说龙王巡视期间看到此处美景,高兴地落下三滴眼泪,落地后化作三个大池塘,故称三池村。小时候去三池,也曾看过三池的池塘,只是感觉比我们村的涝池好像大一点点,水似乎也深一点点,其余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三池的社火,是合阳社火里的奇葩,从古代起就有“北三池,南黑池”的说法,而三池社火以“悬、巧、奇、文、趣”的特点独领风骚,足见其名气之大。
   从我家到三池很近,不到两公里。外婆家在三池,一年都要去几次,看忙罢(pà)、拜年、母亲让我送东西,或者到外婆家取什么东西,有时是去传话。
   自从知道三池闹社火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子早早就约好,一起步行去看。而这三天去三池,与往常不同,不是去外婆家,只是为了看社火。
   摆社火的那三天下午,邻近村庄几乎是万人空巷,如果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大家都跑到三池村看热闹去了。在路上行走,前前后后都是三三两两的人,朝着同一个地方涌去。
   到了三池村,和平时的景象完全不同,长长的巷子里,每家每户的门前,挤满了前来看社火的人,好像赶集一样,热闹非凡,人们扶老携幼,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我们找一个位置站好,时不时伸长脖子,焦急地等着摆社火的到来。
   过了不久,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三尺长的木杆——火铳——来到时,就能听到锣鼓声响,表示社火队伍就要来了。只见那人用火绳点燃上端提前装好的火药铁石等,我们赶紧捂住耳朵,“嘭——”地一声,震耳欲聋,一股浓烟从里面喷出来,很快就消散了。巷子中间的人自然挤到两边去。大家都知道,得把巷子中间空出来,给社火队伍腾出地方,让他们尽情表演,让他们顺利通过。那个拿着火铳的人,继续向前走,给社火队伍开道去了。
   火铳巨响之后,就有打着数十面龙凤旗的队伍、全架执事就来到眼前,彩旗飘飘,霎时节日喜庆的气氛更浓了。
   接着是绕杆队。绕杆队是由20多个盛装艳服的少年组成,他们各执一根缠满各色彩纸的花棍子,分两队排列在锣鼓队与社火之间。社火每前进一段,绕杆队都要停下来表演,根据领队的指挥,表演对舞、“对打”等,所以又叫“打花棍”。
   绕杆队走过,锣鼓队来了。锣鼓队是由20多个穿戴特别的中年人排成两列纵队,每个锣鼓手的脸都涂成大红色,粗黑的眉毛,有的头插鸡毛,有的头戴草帽,这样的打扮,仿佛能让人看到原始先民的某些印记。他们各自拿着小鼓、锣、铙钹及笙、笛等,在锣鼓队的中间,有一个中心人物特别活跃,走着一种类似于扭秧歌的步子,又有点像探戈的舞步,时而前进,时而倒退,而且不断地转身,他就是锣鼓队的指挥,鼓手根据他手里指挥棒示意节拍来演奏:“恰——恰——恰——咚咚——,咚咚咚,锵锵锵……嚓嚓嚓,咣咣咣……”锣鼓的节拍不断地变化,锣鼓手卖力地敲打,震天撼地,畅快淋漓。锣鼓队最后,是一面大鼓,放在一辆马拉的车子上,鼓手膀大腰圆,威风凛凛,双手挥动系着红绸子的鼓槌,动作娴熟,鼓声如雷,震人心魄。
   三五分钟之后,总牌文联出现了。总牌文联统领当天扮演的全套故事,然后是分牌文联,依次排列各台故事之前。分牌文联反映本台故事,以文影射故事,故又称“射覆”或“射虎”。
   每一台故事,也许就是戏曲中的一个场景。按照故事情节,有三五个人物,身着全套戏装,化着戏妆,摆出不同的姿势,或站或坐,或唱或打斗,或高兴,或愤怒……
   一杆为一堂(台)。由四个壮小伙子抬着,大约长两米、宽一米、栽有两三米高铁芯的木制床子,称为“抬杆”或“抬芯子”。选三五岁的小孩子在床子上或铁芯顶上装扮故事中的人物,一根铁芯子上放置一个或两三个小孩。
   “抬杆”是社火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抬杆”走到面前时,人们特别兴奋,“哈,那不是老三家的女儿吗?”人群中有人大喊,指着一个穿着红色戏装、头上戴着凤冠的漂亮女孩,那个女孩也许看到了熟人,嫣然一笑,明眸皓齿,顾盼神飞。而此时,女孩旁边的穿着蓝色戏装、戴着书生帽子的小男孩,却是一脸严肃,眼珠子却在滴溜溜地乱转。也有人说:“还是那个小孩扮的老太太有趣。”原来,那个扮老太太的小女孩额头上画了几道细细的皱纹,手里还拄着一根拐杖,叫人看着确实喜欢。
   当时,我们村就有一个小孩子因为三池有亲戚被选中了参加表演,我还特别羡慕,心里想着自己太大了,没有这个难得的机会了。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小孩都能胜任的,必须要胆子大一点的,镇定一点的,站在高处不害怕、不会哭起来的。社火队伍走走停停,加上准备的时间,也需要坚持三五个小时吧。只是在那个时候,觉得站在杆上的孩子很神气,很风光,很了不起。
   每次摆社火,少则四、五个台,多则七、八台,每一台都不一样,每一天也不同。只是那个时候年龄太小,又没有和母亲一起去看,因为母亲喜欢看戏,经常演出的秦腔戏,母亲能一眼看出来是哪一出,演的是什么内容,都有哪些人物。所以看到的每一杆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有哪些人物,一点都不清楚,只是看着热热闹闹的。
   抬杆停下来的时候,其他社火就开始表演一阵子。每一台社火杆之间,都有一个不同类型的社火。合阳社火的种类很多,有龙灯、旱船、青瓷船、漂河叶、耍龙、舞狮子、放焰火、扭秧歌、敲锣鼓、打犟驴、社火尾子、上锣鼓、百灯、搁锣等。
   三池的社火,有跑旱船。船用竹竿作骨架,周围用花纸裱糊,有门窗屋柱,中间有明镜、红灯等,船舱内有一位年青“渔妇”,迈着碎步装作驾船,好像水上行舟。似乎忽然遇到“狂风巨浪”,船身搁浅,持浆“渔妇”在奋力划船,用歌唱向江神祈祷,几经波折,船又顺利地行走在江上。
   最有趣的是社火尾子。由爱好戏谑笑闹的人扮成农村老太太,宽衣大袖,涂脂搽粉,用两根红辣子或两片红萝卜做耳坠,以丑为美;或装扮成一个鼻子上有一片白色的丑角老爷,坐在“独杆轿”上,在社火队伍后面表演,打诨笑闹;或者打扮成奇怪的猪八戒背媳妇的样子、老太太倒骑毛驴等滑稽的样子,成为社火队伍的热点。每当他们表演时,围观的人总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大笑,掌声雷动,还有一些人打唿哨,为他们表演喝彩助阵,听到笑声,表演者就更加卖力,他们有时故意做出各种搞笑的姿势,或者故意抛出媚眼,使社火的表演更加有趣,达到高潮。
   看过三池社火后一两年,第二年的社火是在杨家庄看的。杨家庄的社火和三池的社火有所不同,没有抬杆,却有背杆,又叫“背芯子”,把特制背杆卡在背杆人的双肩之上,用布绳子绑牢,在背杆上端固定一个或两个三五岁身着戏装的儿童,背杆的人踩着鼓点、迈着碎步行走。
   杨家庄的社火是以高跷表演为主。踩高跷的都是青壮年,根据故事内容装扮不同的人物:生旦净末丑,踩着有一人高、安有脚踏的柳木腿,排成一长串,在锣鼓、烟火声中出场。尽管巷子里的土路高低不平,而这些踩高跷的人却能走的稳稳当当,技艺高超的还能做一些高度的难动作表演。
   看过高跷之后,印象最深的是开学后写作文的事。那时老师经常让我们写《暑假(或寒假)里的一件事》,同班同学李红勤写了一篇看社火踩高跷的作文,初中语文老师李广法在班里宣读她的作文,确实写的很好,她的作文既有场面的描写,还有重点人物的细致描写,我心里既是佩服,又有羡慕,又感觉很不是滋味,自己也去看了社火了,为什么写的作文却不如人家?
   现在时过境迁,昔日的同学早已不在人世了。而那时观看社火时的开心,听老师读她的作文时的情形依然留在心中。
   老家合阳的社火,是在历代老百姓驱傩、猎祭、祈雨、迎春等活动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成的,融民间舞蹈、音乐、美术、说唱、杂技、戏曲、武术等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俗特征,因此合阳才有“社火赛扬州”之美誉。
   大村庄“扮社火”一般以“社”为单位,也有以宗祠“扮社火”的。解放后,改变只有男性“扮社火”的旧习俗,由村或队组织人们自扮自演。摆社火时,各社在比赛中争奇斗胜,有时会引起宗族或各个组队之间的矛盾。民国年间,路井乡郭子高针对这种现象,撰写了一幅对联:“社火要社和,社不和不如不社火;热闹休惹恼,若惹恼不如不热闹。”希望人们在摆社火时要以和为贵。现代的社火,是一种文绉绉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是正月十五庆祝节日的特殊方式。
   正月十五看社火,已经过去将近四十年了。可是,每到正月十五的时候,都会想起当年看社火时热闹的情形。特别是到广东工作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是在工作中度过,有时觉得过节没有庆祝一下,好像对不起自己,就去超市买一袋元宵回来煮着吃,但是终究心里总觉得有点空落落的,好像缺少了什么东西,有点失落,有点惆怅,因此更怀念小时候看社火的热闹场面。
   这些,也许就是永远留存在记忆中的年味吧,也是对家乡一种特殊的感觉吧?
  
   附:
   1、三池村至今还有许多传说:望龙山、七眼泉、火焰山、邹家沟、罗马嘴、柿子林、跑回回、寨子、城墙、水打磨子、坑居、抗战等,不胜枚举。
   2、三池村还是《合阳县志》里记载的名扬华夏的“三池刀削面”原生地,可惜文化大革命已经把过去的家谱都烧了,据三池五组爱好历史家谱传承的成兴芳先生研究,三池五组成勇奇,现在已是近代第五代三池刀削面传承人。三池村卖饭可以说历史悠久,全村大多数人家都从事过卖饭生涯。
   3、三池村历史悠久,而历史上的名人到过三池村的有据可查的就有;商朝的成汤王、孔子、汉武帝、朱德等。
   4、合阳社火还有血故事。是把古代厮杀性故事如《铡二王》、《十王庙换头》等戏剧场面由壮实男子在大车上装扮。用猪血、狗血、羊肠子等按故事情节制作、涂抹,扮演出枪刺、刀砍、杀头、“抽肠换肚”等凶惨场面,甚至演出凶杀屠戮的所谓“当场变”魔术。后来曾一度禁演。本县孟庄乡岱堡村和新池乡坡南村村民对此有特殊爱好,盛行不衰。
   5、晚间的“社火”为杂舞,跑走马、跑旱船或青瓷船、耍狮子、耍龙灯、漂荷叶等多种,一般在火把照耀下表演,称为“落场子”。
   6、合阳农村习俗:麦收之后“看忙罢(pà)”
   麦收结束后,农村人就要磨新麦、蒸白馍,准备着走亲戚看忙罢。看忙罢和春节走亲戚拜年差不多,是一年两次必须有的习俗。作为走亲戚礼品的花馍是大“馄饨馍”。选用上好的精粉做成大大的圆包形状,馍顶上要捏出花边造型。合阳人看忙罢,就是用这些蒸好的各种富含深情的花馍作为礼品相互交流着。现在社会发展了,除了花馍之外还买一些其它礼物,如饼干、糖果、烟酒之类的礼品。其实,也就是老百姓麦收之后庆丰收的意思。

共 486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社火是作者家乡的特产,人们在过十五就开始耍社火了。文章详细描述十五社火的过程,场面宏大,热闹非凡,社火给新春带来吉祥,带来好运,带来快乐!看社火很有讲究,比如看三池社火,要在正月十四到十六,一连三天下午都摆社火。三池社火的盛况宏大,三池的社火,有跑旱船,船用竹竿作骨架,周围用花纸裱糊,有门窗屋柱,中间有明镜、红灯等,船舱内有一位年青“渔妇”,迈着碎步装作驾船,好像水上行舟。似乎忽然遇到“狂风巨浪”,船身搁浅,持浆“渔妇”在奋力划船,用歌唱向江神祈祷,几经波折,船又顺利地行走在江上。每一台社火杆之间,都有一个不同类型的社火。合阳社火的种类很多,有龙灯、旱船、青瓷船、漂河叶、耍龙、舞狮子、放焰火、扭秧歌、敲锣鼓、打犟驴、社火尾子、上锣鼓、百灯、搁锣等。社火是百姓最喜欢的庆祝活动,更能烘托喜庆气氛,给新春带来欣喜。因此,社火已经是本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事宜。文章写意欢快,画面感极强,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力荐共赏!【丁香编辑:社长娇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302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娇娇        2018-02-28 05:43:36
  好热闹的社火表演,读姐姐的文章,犹如听见那铿锵的锣鼓点敲得震天响!社火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月十五耍社火,让百姓开心释放激情,是一件最开心最热闹的表演形式。
娇娇
回复1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02-28 20:56:17
  家乡的社火,热闹喜庆,给节日增添了气氛,看的人开心,摆的人高兴。
2 楼        文友:娇娇        2018-02-28 05:46:15
  好有激情的文字,还有激情的社火表演,有机会一定亲自感受社火的魅力!感受新春佳节姐姐家乡耍社火的宏大喜庆场面!真棒!好文章!喜庆,祥和!姐姐加油!祝元宵节快乐!
   淑君姐姐,不知这张图片可否正确?
娇娇
回复2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02-28 21:00:28
  你选的图片非常好,热热闹闹,很喜庆的社火场面。我看社火时文革刚刚结束,老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那时人们是非常开心,非常纯朴的。
3 楼        文友:娇娇        2018-02-28 05:47:46
  在新春佳节,能看一场热闹非凡的社火,应该多过瘾,多带劲!嘻嘻!好羡慕姐姐!
娇娇
回复3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02-28 21:02:32
  新春佳节,看社火时开心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很美好。感谢娇娇的精彩按评,祝你元宵节快乐!
4 楼        文友:辽宁孙成文        2018-02-28 05:48:53
  社火表演形式比东北大秧歌热闹,更具本地文化特色,很棒的。
闻杰
回复4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02-28 21:06:13
  东北大秧歌很有特色,很想实地欣赏一下。我小时候也扭过秧歌,那是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那时觉得扭秧歌很好玩。社火和秧歌,不同地方不同习俗,各有特色。
5 楼        文友:辽宁孙成文        2018-02-28 05:49:57
  文章描写欢快,仿佛社火表演就在眼前,过瘾。
闻杰
回复5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02-28 21:09:12
  社火表演是欢快的,喜庆的,观看的人也特别开心,是农村人一种非常健康的娱乐形式。
6 楼        文友:木斯塘        2018-02-28 05:53:59
  太热闹了,社火当地一绝,应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斯塘
回复6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02-28 21:10:46
  应该申请了,我不清楚申请到了没有,的确具有地方特色,表现一种传统的庆典习俗。
7 楼        文友:木斯塘        2018-02-28 05:55:27
  我看过社火,那热闹的场面就甭提了。喜庆,锣鼓喧天,是中国百姓最激情的释放。
木斯塘
回复7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02-28 21:14:11
  说的特别好:“喜庆,锣鼓喧天,是中国百姓最激情的释放!”在现场观看,锣鼓声振天撼地,激情澎湃,表演者那种夸张、卖力的动作,让观众不断的拍手叫好。
8 楼        文友:天使的左翼        2018-02-28 07:58:12
  红红火火的社火表演,大快人心,文字描写更精彩。
天使的左翼
回复8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02-28 21:16:28
  感谢文友的关注与点评,社火,红红火火,不仅是庆祝节日,更多的是老百姓对好日子的满足和感谢。
9 楼        文友:天使的左翼        2018-02-28 07:59:01
  社火是一份传承,是父老乡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先的敬意。
天使的左翼
回复9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02-28 21:19:01
  社火是一种世代传承的民俗文化,文革时期有十多年没有摆了,所以,文革一结束,老百姓就大张旗鼓地搞起来了,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和庆祝仪式。
10 楼        文友:巍巍昆仑        2018-02-28 08:03:34
  马上就到元宵节了,是个好日子。南方人玩社火,北方人扭秧歌耍狮子,目的只有一个,过一个热闹闹的元宵节。
回复10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02-28 21:20:45
  马上就十五了,这篇文章发出去后,我的好几位朋友、我弟弟都给我发了家乡社火的视频,热门喜庆。
共 27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