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炊烟里的乡愁(散文外一篇)

精品 【星月】炊烟里的乡愁(散文外一篇)


作者:满山红叶 探花,18613.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55发表时间:2018-02-28 21:02:34


   一、炊烟里的乡愁
   小时候,炊烟是村庄的魂。
   我一直认为,炊烟升起的时候,那是一个村庄最温暖的季节。在乡野玩耍的孩子,在大杨树下扎堆的人们,在田里禾锄的父辈,下班的工人;他们踩着绺绺炊烟,唱着民间小曲,欣欣然的涌回村庄,此刻的村庄活在唐诗宋词的炊烟里。活在父亲的喇叭烟上,活在女人恬静地眸子中,檐瓦上的狗尾草和炊烟展开深情的交谈。
   炊烟一年四季,弯曲或者笔直的袅袅在村庄上空。炊烟,不管男人女人,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炊烟,我们常常在时光的地平线上,追逐炊烟的升起又落下,这是孩子眼睛里纯净无比的世界,或许,随着炊烟,孩子们可以走出茫茫苍苍的大山。随着淡白,浅蓝的炊烟,我们幻想着小鸟一样飞翔,在村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闻到炊烟的味道,炊烟召唤我们归心似箭的脚步。
   炊烟,慢些飘,带上我们,小小的心灵,渴望小鸟般拥有整个天空。我的成长与炊烟有关,有村庄有关,男人女人只要有家,就有炊烟,所有母亲们,不管日子怎样清贫,晨钟暮鼓,她们必然升起炊烟,让日子活色生香,放学路上,贪玩,抬头望见村庄上空一绺绺炊烟,赶紧往家跑,炊烟中飘荡的饭菜香。
   对于炊烟,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我眼里的炊烟,那是值得敬畏和尊重的,它不仅仅是村庄的魂,更是几代代人,生命的写照,炊烟无声的交流着对世界的态度,风不解风情,总喜欢以它的意志转移炊烟对村庄的爱。很多年,我就是枕着这一绺炊烟沉睡的,我希望自己也是炊烟,在物欲横流尘世,守着我的村庄,久久的不肯消散。每一次离别,对于行走在高楼大厦之间的游子,没有了炊烟的地方,哪里可以清澈的安眠,每一次和村庄依依惜别,我的脊梁弯了。
   一个离开村庄的人,在霓虹闪烁的城市,迷茫,焦躁。而一旦双脚踏上村庄的土地,那种暖,惊涛拍岸。
   炊烟是村庄的魂,我这么说,是因为一次次被陶醉,在雨中,炊烟缭绕盘旋,你可以看到炊烟的美,如女子的娥眉,淡淡地横旦着,这样的一位女子,在无限的烟雨中,举步轻盈,和村庄,和这雨,卿卿我我,令我心生妒忌。
   悠悠然的雨,扯起一池蛙。起风了,风摇曳着炊烟,跌跌撞撞地飘向远方。
   母亲,安静地纳着布鞋,给我们讲着故事。屋檐下的广播,正在播放《杨家将》。一窗的斜雨轻风,裹挟着房顶淡淡的炊烟,一川烟雨庄重,接近神明。
   还是冬天的炊烟,粗线条的泼墨,炉火旺旺,加上灶火,并驾齐驱的挤到烟囱处,炊烟的喘息有些厚重,倔强地伸向高空。一家人围炉,吃着火锅。所谓的火锅,不过是一只铝钵填些水,放上切好的白菜,五花肉,奢侈的搁点红薯粉丝,山芋,一块剔净肉的猪骨头。
   围在火炉旁,眼巴巴瞅着钵子里的汤水沸腾着,望一眼檐瓦上被风雪推的踉踉跄跄的炊烟,父亲呷一口散酒,夹一口白菜。稠密地暖色调,栽种在心底,挥之不去。
   雪纠缠着炊烟,温情脉脉地凝视着村庄。世间还有比这更纯净的炊烟和雪吗?
   后来,住进了城市。在鳞次栉比的楼层间,我怎么也找不到一绺炊烟。因此,很多回,我脚步钻入一条低檐瓦的老街。在他们关着的院门处,默默地递去眸子,触摸我很久没有亲近的炊烟。
   我闭上眼,大口大口呼吸着,炊烟里驱不散的乡愁。只是,泊在城市的炊烟病恹恹地,仿佛林妹妹。我可以听到它孱弱地呻吟,完全没有村庄炊烟的活色生香。
   不在故乡的人,到哪里都是一种流浪。没有炊烟的地方,如何繁华,灵魂也无法抵达。
   我清楚,我的每一次跋涉,疲惫或者忧伤。我必会悄悄来到这条街,借助檐瓦上宁谧的炊烟,为心疗伤。
   我想我还是会返回村庄,倚着炊烟的岁月,慢慢地老去。
  
   二、年味里的故乡
   离开家乡住进城市六年了,对乡下的年始终耿耿于怀,腊八刚过,母亲就电话告知,过年的馒头,年糕不要到别处买,她给准备着。
   当年冒似不值得一提的两样吃食,却是乡村年里挑着大梁的当家“名角”,每家厨娘施展十八般武艺,在馒头和年糕上做文章,那是年的符号,更是一个家的一张脸,对日子的张扬发挥到极致。这种潜藏暗长的女人们之间的较量,顶数母亲的手艺,揉捏搓拿出的面活令人咋舌。
   老品种的黍子,母亲上磨碾了,脱了皮儿,用簸箕扬去糟糠麸皮,金灿灿的黄米,成为蒸年糕的最佳原料,比粮店卖的要有粘性。过了细箩,面儿散发着粮食特有的清香。母亲净手,黄米面倒入大瓦盆,加入开水,执一双筷子有节奏地搅动,母亲的目光满了对粮食的虔诚与敬畏。面经调匀后,捏成小团拍扁放进大锅的篦子里,在面团间插上家乡的小红枣,花生米,芝麻粒,看起来山山水水,层叠不穷。盖上木头锅盖,周遭用布封住隙口,灶里的旺火哔哔啵啵,舔着锅底,我同弟眼巴巴瞅着锅,望着母亲。母亲沉着脸叮嘱再三,蒸年糕和馒头在乡里有说道,一来不让言声,这样就留住了锅内的气儿;二是忌讳有人此刻来串门,打岔了,气就荡然无存。实际上是唯恐年糕蒸不好,坏了年的气氛,伤了灶爷的雅兴。我们自然是禁声,憋得大气都不敢出,那滋味很难受。恰巧邻家二大娘来借篦子,二大娘笑了,过来人懂规矩,临走往灶坑添了把柴禾,算是弥补。老辈人传下来的风俗,谁也没权利破除。这风俗一直流传,我们燕子一样飞出老巢,读书考学后来在城市安家,年糕的香气始终不离左右,,每年母亲都蒸上一锅年糕,让我回家品尝年的味道。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过年时,乡村里家家户户必须蒸馒头。老家管馒头叫饽饽,叠加的字儿蕴意深远。母亲对这个内涵揣测的通透,蒸出的饽饽,外型美观,花样繁多,简直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蒸饽饽用的是起子,母亲拒绝用酵母,她说酵母蒸出的饽饽不香。母亲留的起子,就是小面团发酵后留的,蒸饽饽时,用水浸泡,待成糊状,均匀地掺进面里。将和好的面在盆里拍平,盖上篦帘,放至炕头,上面捂上棉被,面团开始发酵,一上午工夫,蓬松的面团鼓胀着顶起了篦帘,也就宣告了发酵成功。母亲以碱水续面。这是蒸饽饽至关重要的一步棋,碱多了会黄,碱少了会酸;面硬了像石头,口感差;面软了没嚼劲,还走形。母亲历来胸有成竹,经验和悟性是多少岁月的积累,蒸出的饽饽,表面喧腾,大小适宜,锅盖一掀,麦香扑鼻,待快冷却时,母亲精心打扮起饽饽,有鲤鱼,兔子,老虎,还有荷花,桃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着上粉红蓝绿的颜色,很具备欣赏价值。每年蒸饽饽,家里会热闹一番,左右邻居像参观画展,聚在一旁评头品足,谈笑风生。这个时候,母亲的微笑如一朵绽放的菊花。离开时,他们捧着母亲送给孩子的饽饽,小心翼翼的走路。
   母亲蒸年糕,发饽饽的一幕,年复一年的重复上演,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都市,年味儿清汤寡水,怎么也没有乡下的年来的丰腴踏实。于是,每个新年,都要举家返回老宅子,陪伴父母在蒸年糕,蒸饽饽的风俗中,享受着年的喜庆团圆,陪着我的爹娘慢慢老去。
  

共 27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炊烟里的乡愁:炊烟是游子心里袅袅升起的牵挂,离乡的人心里永远有一缕炊烟在萦绕,所以有了此种思乡的情怀。绿色的田野环绕着炊烟袅袅的村庄,女人们下厨,男人们锄禾而归,儿童嘻嘻,鸡鸣犬吠,这就有了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景象,这样的一幅水墨画境,怎不令人心驰神往。文章以凝练的语言,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出犹存在心中的那一缕故乡的炊烟,炊烟是村庄的魂,是游子心中的暖,是离乡人心中的一缕乡愁。 二、年味里的故乡:春节是华人喜庆团的节日,个地方有个地方的年俗,传承下来的年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年味。年味和故乡是紧密相联的,也和母亲是紧密相联的,年味是故乡的味道,也是母亲的味道,更是年俗的味道。临年靠近,在乡下还一直传承一些有着历史渊源的年俗,做各种吃食,是不可少的,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做的年食,各具特色的年食,散发着故乡的年味,让离乡人加快了归乡的脚步。两篇小散文都是围绕故乡而作,无论是那袅袅的炊烟还是家乡的年味,都是游子心中乡愁。文章清新,朴实,特别是炊烟里的乡愁,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特推荐阅读!【编辑;潇湘竹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302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潇湘竹雨        2018-02-28 21:03:32
  问好红叶,给你拜个晚年,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潇湘竹雨
2 楼        文友:潇湘竹雨        2018-02-28 21:06:29
  田野,村庄,袅袅炊烟,这样的一幅景象,已深深印在离乡人的脑海中,任光阴荏苒,那缕乡愁永远挥之不去。
潇湘竹雨
3 楼        文友:潇湘竹雨        2018-02-28 21:07:04
  期待红叶更多佳作,谢谢支持,祝工作顺意!
潇湘竹雨
4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18-02-28 22:43:43
  温情细腻的文字,有淡淡的乡愁,也有甜蜜的惆怅,还有幸福的回忆。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