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项梅清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清韵】乡村旧事之十一(散文)

编辑推荐 【清韵】乡村旧事之十一(散文) ——消失的庙宇


作者:张璞 举人,4027.0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68发表时间:2018-03-01 20:22:03
摘要:遥想传说中旧时的乡村庙宇和先辈的艰难生存,情感微澜。在生生息息、明明灭灭中体会这个民族的思想与疾苦,忍耐与包容,积极与努力,创造与智慧,定会使我们哲思灵通,心怀开阔,目光深远,敬畏先人的智慧与坚韧,对生活和夙愿变得坚信而充满动力。

【清韵】乡村旧事之十一(散文) 对于老年人传说的过往经历、所见所闻,以及自己孩童时留下的脑海印记,总有一种朦朦胧胧、扑朔迷离的神秘感念,虽遭岁月洗涤、时光冲淡,幻念留痕早已遥远,不可复原,然而遥远的故事却能在现实的头脑中回忆复苏、修饰加工,使往昔看似平淡的情节变得充满理性与离奇。人的大脑实际就是特殊加工厂,能够联系古今故事,理性地综合分析,整合出一种完美的而离奇的痕迹,寄托某种心性,在读写中寻求一种艺术升华的境地。古老的过往与现实,不可简单独立的进行分割,传承的虽然是故事,收获的却是知识、思考、智慧与力量。
   ——题记
  
   中国人有信神敬佛的传统观念,历史与现实就产生了一些庙宇作为标志。西方世界信仰的多是基督上帝,就兴建了教堂朝圣礼拜,一部圣经或许成为欧洲一些地域种族的心灵教科书。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后裔,虽说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无神论的观念中,读书时学的是唯物辩证法,对神怪传说曾鄙夷不屑,然毕竟有祖宗家门的古老传统文化浸润的遗传密码在作怪,早年间的绝对无神论就显得有些幼稚了。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之年后的我,开始相信命运,这无疑是应付了祖宗先贤的“天命论”。按年轻时的世界观,这就是已经走向迷信的“危险”边缘,思想不再革命化,属于人生观中的消极状态。我不予反驳,也不予赞同,只是理性地加以审视,去愚留聪。哲学理论中唯物与唯心的主要分歧,就在于物质还是精神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倡导的唯物辩证法中,总说物质决定于意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物质大于意识,先于意识,但意识反过来对物质有反作用力。人们可以根据这种反作用力来制定行为目标,通过精神力量来设计与改造周围世界,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观念是百试不爽,合乎人类发展动态的。然西方世界的唯心主义理论者同样也出了一些大哲学家,他们宣称的哲学原理却与马克思原理恰恰相反。不过他们的反面理论也能解释通世间万事的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发展进程,那就是他们能用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来抵消唯心论的某些解释不通的自然现实。从而也能使他们的哲学流派在世间苟且偷生。
   不去探讨唯心还是唯物主义哲学准则,存在过的事物就有硬性的道理,这是无可非议的。如果像四十年前那样一如既往的不叫谈论过去的愚顽迷信思想,这篇即将写作的文章就难以动笔。既然要写,除去尊重历史客观存在之外,还要结合审视的眼光看待祖先的遗痕。不过,现实社会,除了高科技迅猛发展之外,不少民间文化传承也在发扬光大,彰显民族文化的底蕴色彩。这是值得关注的事情。
   有些属于心理精神上的疾患,在医院可使享誉盛名的专家学者束手无策,唯能使用药物控制,久之,患者精神萎靡颓废,却不见好的起色,却怠害了生命的意志,沦为痴呆废人。可往往在庙宇进一段时间的香火,用庙宇那庄严神秘的神佛境地洗练一番,或经得道慧悟的法师亲历点化,或可出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怪耶?这种现象再报告给患者诊治专家学者,人家的头会摇得像拨浪鼓一样,眼中露出鄙夷不屑的神采,脸上的笑意简直就是在奚落跟前的活傻子,还要用苦口婆心版的善言来警告着眼前的精神或心理病患者家属:别相信别的,就应该相信科学,相信医学……
   相信的结果,有好些病症不能除根,却还在慢慢向严重方向转变。而一些迷信严重的“愚人”,得遇见此患,却有可能直接在神佛的香炉前叩首顿拜,疾患却随着那缕缕仙香的袅袅娜娜飞扬散去,使患者逐渐得以恢复正常的状态,解除灾患。深感神佛仙境之赐福,在现实中却无端超越了正规医院专家学者的诊治。想来使无神论者断然无语。极大地讽刺了那淡定自然、医道高深、且对旁门左道鄙夷不屑、感觉自己不可一世的精神心理学专家。
   撇开这些无稽之谈,回到所写的正题,村庄中那些消失的庙宇。
   近些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意愿随之产生膨胀,各地庙宇兴建,香客如云。早些年小打小闹以家庭为单位手工做香的小作坊主,凭着批发把子香获取的高额利润,早已经到大城市购房买车,腰缠钱袋,富得流油。香作坊主人也堪称乡间的贵婆富翁,穿戴珠光宝气,花钱底气十足,俨然上流社会极具修养品味的豪商巨贾,善眉善眼中透出不可一世的霸气,又宛如神佛附体,指点尘世迷津,元始天尊一般。这凭长期积攒得来的钱财,归根结底是赚取了众香客手中的零星钞票,凭此聚财的。
   神佛的魅力,对于有钱人与贫穷者效果等同。菩提寺,关帝庙,城隍庙;如来佛,关帝爷,南海大士观世音,城隍爷,财神爷等等,说不清的庙宇神灵,似乎都在享用仙香缭绕中与叩首膜拜的信徒赠来的大把香云,再与之牵扯缘分,惩戒世间罪孽,随心赐福芸芸众生……
   因一段缘分的起始与了却,多年前去过两处佛门净地,随师父或居士的指点,在神佛殿进香叩首,默念祈祷心语,面对的大肚子笑面弥勒,使我心生敬畏,信誓旦旦。之后再去,却另换心境,在沉静虔诚中面对佛像,铲除心魔,在东来佛祖的垂耳笑面前,叩拜后因无奈的忏悔,心中也随其付之一笑,了却前言,脱去身心沉沉的精神枷锁束缚。此后,深感佛法的博大精深、无以伦比,从此相信个人的悲欢与感念伤情,绝对跳不过佛家的慧眼,佛法的力量能感化现实的无奈,转瞬间能解除心底难以摆脱的纠结,克服处于两难境地的种种矛盾心情。
   听老人说,早年我们的村庄也有三座小庙宇,一座是村中心的城隍庙,一座是村西的关帝庙,一座是村南的老母庙。
   那时总共不过二三十亩大的村庄,东至西,南至北最大都超不过二百米的弹丸之地,却被三座庙宇守护着。这本身就是一个神秘的童话,然说起这事的老父亲,就像平时喝白开水一样态度平静,并能形象地说出他小时候庙上的布局情况。我在小时候也在街面上听一些已经过世的老人闲聊,说过本村的十字街庙台、南庙油灯、关帝庙晚上打赌比试胆量的事,看来这早年间有庙的事绝对不假。
   经历过的人司空见惯,并不觉得有多奇怪。而之后听传说的晚辈,则感到神秘得很,连同这庙里所敬之神,以及人们对庙神的来历及作用都想搞清楚,我就是这样爱刨根问底的人。可刨根问底有时候还行,有时候就只能听些不沾边的非问之答,因为年近九旬的瘫痪老父已经列入老年痴呆,但有些事情他还能说出个子丑寅卯。
   先说村中心的城隍庙,庙宇不大,前面的庙台上有个八棱石碑,传说这八棱碑在百十年前就在那里放着,像个倒立的大碾砣,是悠闲霸气的街面绅士坐息聊侃的首要位置,即便是八楞碑空着座,老年间一般人也不能随便轻易坐在上面。想象中,这便成了街面头脸乡绅权威的标志物。据说,庙台后有庙门,庙门内敬的这城隍爷是榆皮面合着泥巴做成的塑像,身子中间是空的,不算太重。
   每逢正月十五,由村里有头面的人进行组织,先在庙里的城隍爷塑像前上香,后用粗竹杠和椅子绑成露天轿子模样,把城隍爷的塑像放到椅子上面固定好,再从庙里抬出城隍爷满村跑,前面有人敲锣打鼓开道,后面有些孩子大人们跟随着满街助威看热闹。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众乡亲祈求城隍爷坐轿巡视自己的所居村庄,为村庄驱灾辟邪,压制诸邪恶孽障,接福纳财,祈愿五谷丰登,匪恶不侵,保一方百姓幸运安康。抬着城隍爷满村巡视完毕,再抬回庙内小心安放,接着还有人敬香膜拜。之后大家再欢天喜地过十五,闹元宵。遇上社会安定、风调雨顺年景好的时候,管事的还满村子串着聚敛些钱财,再请来附近村庄的民间杂耍班,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表演二鬼摔跤的把戏,玩龙灯,拉二胡唱小戏,会两下子梆子腔的还凑在一起玩票友比赛……
   这一听一想,好热闹好喜庆的事情。可传说中这样的年头很少,那年代穷人多,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这样的兴致毕竟受生活的限制。可组织抬城隍爷巡视村庄,在父亲的记忆中却很少间断。这样的热闹场面,也算是大家对好生活的期盼。期盼毕竟只是心愿,天灾人祸时,城隍爷也帮不上忙,也只能顺乎天意,穷人在生死边缘做无奈的苦苦挣扎罢了。然这种祈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祖祖辈辈都发自内心的一致。现代人生活富裕,附近村子也有供奉城隍神的庙堂,却没听说过正月十五有抬着城隍爷塑像满街转的消息。还是老年间人们当做真神一般信奉和寄托美好的心愿。
   希望得到详情,就追问老父亲:这城隍爷是哪路神灵?父亲也说不上我们本地敬的城隍爷到底是历史上哪位受民爱戴、为民做主的英雄豪杰。但是从搜网中获悉,过去老北京敬的城隍之一就有文天祥,地方州府有其同等地位的历史清官或英雄豪杰等就位,县级及以下地区敬奉的城隍爷就首推本地的历史上公认的清官做百姓护法神。传说地方的城隍爷就相当于阴司的县太爷,掌管本地的城池守护、负责阴间司法的审理裁决,维护地方的安危。城隍爷是一位公正无私,逞凶扬善的阴司神,也是掌管本地生死薄的主要神灵。所以旧时候人们对城隍爷非常敬重。我本以为那时的城隍庙香火鼎盛,可年老糊涂的父亲却说平时基本上没人前去烧香,因为城隍爷是主管生死薄和驱邪的官,烧香可不是瞎烧的,要找对神路,烧的不是地方还叫人笑话,说无知。倒是村南的老母庙香火鼎盛,村西的关帝庙也有人前去上香求愿。
   父亲所说的老母庙,在村南路西一处高台上。我开始认为那老母是管人间生儿育女的神灵。父亲却说:“老母也叫南海大士,她的供像在莲花台上,身下坐着被针钩吊着一只眼皮的鳌鱼,拴针钩的线攥在南海大士的手里,鳌鱼扭头翻眼被线勾勒着。”又接着说,“鳌鱼眨眼把地摇,鳌鱼翻身地动山摇;南海老母怕鳌鱼闹错,不敢松手。”
   我想象着老母用针勾挂鳌鱼塑像的样子,体会着父亲的朴实叙述。脑海反复出现一幅画卷:老母在南海道场的莲花台上,布经施道,身下却坐着一只被她用针线勾着眼皮的鳌鱼。老母不敢轻易放松手中的线绳,怕身下的鳌鱼眨眼,随便乱动,弄得地动山摇,把世界搅翻,造成大地震,使百姓房倒屋塌。她时刻警惕着这个恶性生猛、没有训好的孽障怪物……
   这老母庙坐南朝北,上面就是庙内的塑像形态,塑像前香炉中香灰囤积,农历每逢初一、十五时,不少信徒前来敬香叩拜,拿来金贵的香油给灯台上添油,使这座小庙富有神灵的仙气,庇护乡间善男信女的百姓们度日平安。
   父亲只说是老母就是南海大士,说不清这南海大士究竟是何方神圣。我联想她坐在莲花台上,道场在南海,究竟是不是南海观音菩萨呢?父亲说不知道,只说这是他小时候听我太奶奶说的,是给菩萨烧香。他记得我太奶奶时常领着他去老母庙插香添油,宁可自己一家人不吃油,也要省下打香油的钱,初一、十五拿着香油瓶和一小把香前去给老母庙添油烧香,磕头敬庙神。待父亲稍大一点,日本鬼子侵华,人们顾不上死活,那庙就逐渐失去了香火,因没人管理破旧不堪。后来老母庙坍塌,破四旧时就被村民拆掉,填到了近处的洼坑里,老母和鳌鱼也随之化为坑中的泥巴块了。
   有关南海大士钓鳌鱼的故事,父亲只是用鳌鱼眨眼翻身地动摇来形容。我搜网查询有关神话故事,居然确有与之相关的文字。与父亲所说的虽不尽相同,却也有些大同小异。情节如下:
   神话传说中,鳌鱼是一种沿海怪兽,龙首龟身,大如海船,此巨力海兽能驮起岛屿和陆地。传说它恼怒时先眨巴眼示威,再翻动身子搅动海水,致使岛屿与陆地剧烈摇晃,地面房倒屋塌,祸害生灵。它还在水中吞噬渔船伤人,爬上海岸蚕食牛羊猪狗等动物和行人,被沿岸百姓看成最大的孽障。这事被在南海做道场的南海大士观音菩萨得知,观音菩萨坐莲台驾祥云来看究竟,正好遇上鳌鱼在沿海逞凶伤人。观音菩萨救下所伤之人,把鳌鱼赶回水中。她灵机一动,找来十万八千根蚕丝织成非常结实的罗索绳,把宝瓶中的杨柳枝削成九个倒刺钩,贯在罗索的一端,再取海滨的泥沙土捏成人形,把贯着罗索绳的倒刺钩捏入泥人的腹中,制成用罗索绳连着的泥人做诱饵。待鳌鱼再次出现时,把泥人投向沿海边。鳌鱼吞吃泥人后,泥人在鳌鱼肚里融化,倒刺钩却挂住鳌鱼的心脏。观音拉动罗索绳,鳌鱼疼得难受,在沙滩上满地打滚。观音菩萨不忍杀生,想收了鳌鱼,就松了松绳子,鳌鱼不再疼痛,菩萨叫它去南海修行铲除孽障,鳌鱼无奈,只好点头同意……
   网上的原文字数不多,属于简笔勾勒。上段的文字是我对那简要语言的详述。至于后面的事情,我再也无法查找到。那罗索绳倒刺钩是通过鳌鱼的嘴巴进入它的腹中的。既然庙中有钓着鳌鱼眼皮的观音菩萨塑像,先人塑像前肯定有依据。网文内涵不见得有先人塑像的具体生动,网文是后人写的,既然与先人的表达不一致,后人还可以根据塑像和前面的故事情节续写出来。我不妨这样揣摩着写下去,把塑像和网文传说故事情节对接一下:
   鳌鱼被观音用计收服,心中怨恨失去了自由,出于无奈,也只能用眨巴着眼来表示不满。前面说过,鳌鱼眨眼时地面又开始摇动不止,观音就又设法,用带钩细绳勾住了鳌鱼正在眨动的眼皮,大地才停止了摇晃。鳌鱼只得翻着白眼认罪伏法,彻底被观音驯服。观音菩萨怕鳌鱼再闹动静伤害百姓,就把它牵到莲花台上,身子坐在鳌鱼背上,手持勾着鳌鱼眼皮的线绳,驾祥云回到南海道场去了。从此,鳌鱼就在观音身边听从教诲修行起来,变成了南海大士观音的坐骑,而这根钓钩绳索却成了收服鳌鱼的标志,代表着观音菩萨慧眼法力的象征。

共 697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庙宇以前应有很多,建国后,很多都被毁掉了,文革时期毁的最多,因为那时要革命,革除封建思想。现在想来,拆毁庙宇是多么愚蠢。作者回忆叙写自己村里三座庙宇,并对其影响作了分析,对人们敬神拜佛作了思考,颇能给人一些启发。关于城隍庙的介绍,也很长人见识。阅读佳作,力荐共赏。感谢您赐稿清韵,盼您佳作连连。【编辑:真草隶篆】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真草隶篆        2018-03-01 20:34:44
  我们县南寺,据老人讲,以前很有名气,比少林寺还要大,文革时被夷为平地,想来真可惜。现又重建,但非古迹,没多大意义。问候作者,遥祝您元宵节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张璞        2018-03-01 21:46:34
  感谢真草隶篆老师的编辑!祝元宵节快乐!按评却挺有意义的,赏阅后颇感慌恐,其实我对庙宇神佛知之甚少,为写这篇文间断的和瘫痪且痴呆了的老父交流,其所问非所答中滤误寻真,再结合老父前几年身体和脑子没毛病吋说给自己听而自己当作耳旁风的老年旧事加以分析综合,并上网比照同类情况才写出来的,还担心文笔有失误之处被懂行人耻笑和反唇相讥,真不敢说自己写得东西没有出入或没有错处。对内容有误之处请大家提出。在此多谢!
2 楼        文友:老榆树        2018-03-01 21:03:43
  庙宇的变迁,写得很详实,对年轻人了解民族文化的演变很有用。文章开门见山一点就好了,比如说从“近些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开始,前面的内容就可以不要。个人感觉而已。
回复2 楼        文友:张璞        2018-03-01 21:18:46
  于老说得极是,以后我多注意,少写些与题目周旋的个人心愿!祝老人家元宵节愉快!
3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18-03-02 16:19:47
  材料翔实,文笔细腻,语言凝炼,描写独特。
回复3 楼        文友:张璞        2018-03-02 22:54:19
  多谢老师留评赏读,元宵快乐!
4 楼        文友:项梅        2018-03-02 19:42:08
  张璞老师对于陈年旧事罗列的清晰有度,表达了他对于乡情亲情的浓浓感触。文章中的庙宇,我觉得张老师对于几处庙宇的一种敬畏,也是给予那个年代的一种寄托吧。感谢老师对清韵的支持,祝您元宵节快乐。
项梅
回复4 楼        文友:张璞        2018-03-02 23:01:18
  感谢项社留评。元宵节快乐!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