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春韵】灯笼节(散文)
鄂西北民间有谚: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意思是说,除夕夜里火塘的火不能断,十五元宵节所有灯不能灭。对于小孩子们来说,正月十五简直就是一个“灯笼节”。
一
我记得小时候,每到年三十这天,我爸在糊好大门上挂的灯笼后,又总会想方设法地给我和四哥一人做一个小灯笼,先是挂得高高的,让我们够不着,到了三十晚上和正月十五晚上就让我们一人一个提着玩,灯笼里的焟烛是用漆油浇铸的。
年三十那天上午,我爸在糊罢大小四个灯笼后,就到田里挖回几筐干稠的田泥倒在场院地下,如果田泥有点稀,我爸会哄着我们到哪里去挖点干土面子回来倒在一起,直到把那泥巴和成能扳成块的形状,然后看着爸用往年蜡烛模子在泥块上旋成孔,那孔也是上粗下细,再往下只有筷子粗。再然后,爸就把缠了棉绒的竹签插进泥模内。泥模一般有六到十个孔洞,也就是说一次可浇铸六到十根蜡烛。
这些都准备好以后,爸就墙上取下早就凝固的漆油块,然后在院子里支起一口简易的锅灶,锅是鎕瓷盆,灶是用几块石头或土坯支起来的。“锅灶”支起来后,就在灶下烧火,把漆油块放在“锅”里烧化,而这个化漆油的活则是我和四哥抢着干的。漆油溶化后,爸就用一个旧瓷缸舀着漆油往模具里倒,等到把六个或十个孔洞灌满后,他就会摁上一锅旱烟,坐在模具前的板凳上很惬意地吸着,等模具里的蜡烛冷却后,他就用手顶着模具下的蜡签,把蜡烛从上面取出来,然后又插进新蜡签,我们继续用小火烧着灶上的漆油,又目不转睛地看着爸重复着先前的动作。有时,我爸和刘方清表叔合伙铸蜡烛时,会做一个能一次浇铸十到二十根蜡烛的泥巴模具。每家每年至少要铸三、五十根蜡烛,有时还会铸上百十根蜡烛。
二
漆油蜡有一个好处,就是经烧,一般一夜只用一根蜡烛就够了,因为这种蜡烛比较大,一根至少有二两重,相当于现在市场上卖的大龙凤烛。只是隔一会要把灯笼放下来剪一下灯芯,其实不剪也可以,只是剪一下灯笼会更亮些。
有了这些蜡烛,三十晚上团年饭结束后,我爸会从高高的墙上取下那两盏小灯笼,每盏灯笼里安上一支漆油蜡烛,点亮后递给我们,我们便嘴里“哦嗬”“哦嗬”地欢叫往外跑着玩,主要是到院子里和别家孩子比赛着灯笼上画的画儿。看谁的灯笼上画儿漂亮。
那时的灯笼是用皮纸糊的,灯笼上的画也多半是请碗厂沟口高家表叔画的。高家表叔是抗美援朝复员军人,随意几笔就能画出喜鹊登梅、画眉跳架、红梅报春等喜庆图案。画画的颜料也无非是货郎兜售的洋红洋绿,所以,画上的颜色永远只有红黄绿三种颜色,因此,也多半是黄茎绿叶红花等等。我们院子就只有我们和刘方清表叔两家子,无论哪一家请了高家表叔来画灯笼,就会招呼另一家也把灯笼拿到一起让高家表叔画画。画罢灯笼,两家大人会聚在一起陪高家表叔喝酒,等他喝好了,再送他回碗厂沟口。
我们那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大人请高家表叔来画灯笼画儿,因为,高家表叔会一边画着灯笼画儿,一边给我们讲抗美援朝的战斗故事,而高家表叔讲得最多的是激战无名川的战斗故事。高家表叔当时是运输队的战士,他们部队必须要保障无名川那座铁路大桥畅通无阻。而美军为了切断我志愿军的运输线,每天都会派飞机来轰炸无名川大桥,于是,便形成了敌我双方炸桥修桥的紧张战斗。有一次,两节铁轨的铆钉还没有上好,我军运输物资的火车就开过来了,高家表叔只好牢牢地爬在铁轨外侧,双手死死地扳住活动扳手,火车过去了,高家表叔全身却震麻了,耳朵里几天都是轰隆作响的火车声。
三
高家表叔画灯笼画儿还有一个特点,他会留下一面不画画儿,而是写上一个灯谜,几乎每个灯笼上都有一个灯谜。
至今我都还记得好几个高家表叔写在灯笼上的灯谜。什么“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得半毫分,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服不认人。”什么“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皮瘦,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泪满江湖。”
我那时特别喜欢猜灯谜,甚至还会自己制作灯谜让别人猜。有一年,高家表叔还将我自己制作的灯谜写在小灯笼上,那是一个“丰”字灯谜:
有一有二又有三,
中间一竖连成串,
笔划虽少分量重,
家家粮食堆成山。
为了使灯笼画更加好看,表叔写灯谜时,多半用红绿两种颜色交替书写,然后在灯谜后面郑重地打上一个红色括号,写上猜一物或猜一字的提示语。而我们也多半不等高家表叔写好,便已经猜出谜底,然后乐滋滋地等着别家小朋友来猜。
有一年,高家表叔写了一个灯谜,很像是写我家和刘方清表叔两家的情况一样,害得我们猜了很久都没猜出来,直到年过罢了,我们才听高家表叔乐呵呵地说出谜底。那个灯谜我还记得一字不差。
左邻有衣无食,
右舍有食无衣,
两家团结互助,
马上足食丰衣。
(打一字)
高家表叔说出的谜底是个“裕”字,他说这是他想了很长时间才制作的一个谜语,目的就是想要难住我们这些小鬼头。
由于有了小时候猜灯谜的基础,后来在部队过春节时,每年我都会赢得很多信封、稿纸等灯谜奖品,有一年赢得的灯谜奖品是一百多个信封和十几本稿纸,战友要给家里写信时,多半都会向我讨要,而他们也多半会承担起我应该干的扫地、洗衣、扫厕所的任务。
如今,每当想起那个时候猜灯谜的“聪明”劲儿,心中总会有一种自豪感油然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