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侏儒症大男人(散文)
甘肃省崇信县残联干部李小龙,他用持之以恒的勤奋转变着自己的命运,被人民群众赞美为“侏儒症大男人”。
特殊少年
1988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十周年。人民的生活水平大有改观,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这一年,小龙应运而生。这就注定他的命运将和改革开放密不可分,或者已被深深地刻上了改革开放的烙印。他的出生,给生活单调的父母带来了无限欢乐。为了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含辛茹苦,用上等的白面给他做饭吃,用上等的布料给他做衣服穿,每天除了下地劳作,就是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春去秋来,寒过暑往,他们一家三口过着贫穷而又幸福的日子。但好景不长,当他逐渐长大的时候,细心的父母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和同龄人相比,他的个子明显矮了一大截,但他聪明伶俐。坚强父母四处求医不言放弃,但都无济于事。最后经几家医院和诊所医生诊断,小龙为先天性侏儒症,这让原本幸福快乐的家庭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学习尖子
1995年秋,7岁的小龙,和同龄人一样,背上书包,第一次走进了学校,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别看他身材矮小,他有着一个大脑袋,里面装满了智慧。他热爱学习,还关爱同学。同学们都说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老师们都说她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孩子。每次测试她都名列前茅,一直都是班里的“三好学生”。她的好成绩全凭“勤奋”二字,不迟到不早退,每天除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帮助其他同学辅导作业,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表扬。初中时,他家离学校十几里,还要趟过一条河,由于他不能骑自行车,所以来去只能步行,每逢周末回家时,偶尔有顺路老师和好心同学用自行车带他。高中时,更远,但他依然坚持学业,一个月才回一次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十余载寒窗后,他步入了高三的征程。每周只有五块钱的生活费,顿顿都是啃馍馍度过,看在眼里的舍友每人每天轮流给他提一顿饭,至今说起看得出他眼眶中都是感动的泪水。虽然条件如此艰苦,他依然勤奋好学,高三那年还被评为了“三好学生”,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大学时,他继续以学习为主,刻苦努力,多次获得各种奖励,荣誉证书就有好几十本。其中有两本是最高奖励证书,是原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白继忠颁发的甘肃省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荣誉证书。在校期间还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西北师范大学本科学历毕业证。
工作狂魔
2011年底,小龙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录为县选三支生,于2012年3月被分配到县残疾人联合会上班。上班后,他坚决服从领导安排,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认真学习,踏实工作。由于他理论水平高,办公能力和业务能力强,被领导调到单位党政综合办公室,从事文秘写作工作。办公室的工作纷繁复杂,导致他经常加班加点,通宵达旦,但他本着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毫无怨言,偶尔我们同学想聚聚吃个便饭,打电话他都说抱歉你们先吃我等会就来了,我手头还有点事,我在加班。一句等会就见不着人了,好多次都没来过。至今他还是一名一般干部的身份从事着办公室一切工作。因为他本身就是残疾人,所以他无限热爱残疾人工作,从他上班的第一天起,他就树立了为残疾人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理念。六年来,他参与撰写了2013年崇信县第六次残疾人代表大会和2017年崇信县第七次残疾人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完成了两届换届的各项工作任务。参与制定并拟写了崇信县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崇信县“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崇信县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6项。发表工作新闻稿件近200篇,其中《平凉日报》10多篇,《甘肃残联工作杂志》6篇,甘肃省政府网站4篇。中国残联网站刊登90多篇。
文学天才
2018年1月31日,是一个值得小龙永远铭记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平凉日报》刊登了他的诗歌《等待》。这虽然不是他写的第一首诗歌,但是他第一首正式荣登党报的诗歌,这也是继长江诗歌报刊和大西北诗人杂志的又一首好诗。消息一经传出,崇信文学群欢呼雀跃,热闹非凡,每个人都向他表示热烈祝贺。其实他开始文学创作的时间并不长,2016年的8月份,崇信县文广局举办金秋诗会,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随便写了一首诗,没想到居然入选了,而且还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在此之前,他从来都没有写过文章,而且也不知道自己还有如此高的文学天赋。之后,他在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经典散文和优美诗歌,先后有多篇荣登不同刊物和网站,尤其是县文联主办的刊物《崇信文艺》和县图书馆主办的刊物《龙泉读者》刊登过他的好多散文诗歌,也荣获过不少奖励。深受县内文联领导的肯定和文学爱好者的赞许,他也因此迅速成为县内文学新秀。到目前为止,创作诗歌70多篇,散文20多篇,杂文10多篇,下一步,他将整理成册准备出书。
生活强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天生侏儒,让小龙从小就打上了和别人不一样的符号,到哪都仿佛是异类,备受关注。对于其家庭,我们都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的父母亲都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都是地地道道老老实实的农民,但不幸的是他母亲也跟他一样。小时候,从来都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玩,而且还嘲笑他。看在眼里、苦在心里的父母不愿意让他受到伤害,宁愿放下自己手中忙碌的农活,拉上他到人群中去玩耍去让他人接触,精心低呵护和关心他。上学时,好多同学也大惊小怪,在他背后甚至面前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走上社会,依然有人如此。说实话,面对如此大的舆论压力,他不自卑不沮丧不难过绝对是假的,不知他偷偷地流过多少眼泪,不知他多少次梦见自己和同龄人一样有着高高的个子,但他也并没有因此而躲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是挺住舆论压力,积极乐观,昂扬向上,以良好的精神风貌面对世人,给人留下了他阳光的一面。2013年参加了全省残疾人田径锦标赛,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金牌一枚;2014年参加了全省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获得了第四名。2017年在全省心理艺术融合教育康复项目——APE才艺潜力测评师资培训班中,成绩优异,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学员,并获得奖牌一枚。
在车水马龙、人声喧嚣的现代繁华中,他摒弃多少诱惑,依然固守着精神的“圣殿”,守望着心灵的家园,万家灯火中他就是那橘黄色的灯光,散发着如诗一样的芬芳,他就像一颗不灭的星,照亮着人们,照耀着自己。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强者,穿着朴素,背负起行囊在滚滚红尘中不丢失真、善、美,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继续前行在自己的理想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