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荷塘“PK大奖赛”】负的哲学(随笔)

编辑推荐 【荷塘“PK大奖赛”】负的哲学(随笔)


作者:八桂秀才 秀才,105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01发表时间:2018-03-06 21:24:22
摘要:读书感悟

庄子生活在战国前期。那是一个列国纷争,充满血与火的动乱年代。乱世中的人们总能更敏锐地体会到生存的痛苦。《庄子·齐物论》里说:“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饮酒是欢乐的,田猎也是欢乐的,但动荡的年代,这种欢乐瞬息即逝,真如同梦痕一般,又或者,人生本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大梦呢?
   文化史上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政治混乱、社会波动不安的时代,往往是思想解放、精神自由的“文化高峰”。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旧的制度已经被颠覆,而新的未来又充满了各种变数,人们特别是智识阶层,都在异常苦闷的氛围里寻找、追问着安顿身心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也就是宇宙存在的绝对真理,就是儒、道等“诸子百家”都经常提到的“道”。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庄子也说:“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道枢”是道的枢要,掌握了“道”的枢要,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环的中心,可以应对无穷无尽的变化。
   那么,怎样才能寻找到这个“道”呢?
   儒家用的是正向的、“增”的方法。
   在儒家看来,“道”也就是绝对真理的实现,需要不断学习,学什么呢?从技能上说,要学礼仪、音乐、射箭、驾驭车马、书写“六书”、还有理数和气数的学问,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六艺”。这其实是周朝贵族的教育内容,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通过技能的掌握,来提升人的综合素质。
   而从道德修养上来说,以《论语》为代表,儒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伦理、道德要求,比如著名的“温良恭俭让”,等等。修德养性的根本目的,是以礼乐制度为核心,重构起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礼是礼制,用来规范社会伦理秩序;乐,是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但这种艺术的功能,不单纯是审美的,而是“礼”和道德在美学上的化身,用来调节和净化人们的情感、心灵。“礼”是刚性的、制度化的、外在的;“乐”是柔性的、情感化的、内向的。这刚柔并济、一收一放之间,呈现出整饬肃穆、井然有序的社会精神文化风貌。
   和“六艺”一样,礼乐也是周代的文化遗产。既然动乱的当世无“道”,那么,想要“闻道”,总要找到一个“有道”的典范,在孔子心目中,这个典范就是被社会变革所裹挟、日渐式微的周文化。“闻道”,也就是不断向周代礼乐文明学习、弘扬道德“正能量”的过程。我们说,儒家哲学特别是孔子的思想,有浓厚的道德、伦理学色彩,也就是从这个层面上来指认的。
   和儒家不同,道家特别是庄子,他的“寻道”之旅,是“负”向的,是一种做“减法”的哲学。
   还是在《齐物论》里,庄子说:“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也。”他没有正面地谈怎么实现“道”,而是直寻病根,讲“道”“亏损”、未完成的原因是因为人私爱和偏爱的形成。人的偏狭是多方面的,有道德层面的“私心”,也有智识上的陋见,还有情感上的排斥和遮蔽,一句话,是矛盾,是出于种种是非、标准的选择性考量。而在庄子看来,这种是非标准,很多时候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举例说,在宇宙混沌、未有万物的原始初期,秋毫,也就是秋天鸟兽新生的毫毛,是最大的东西,死在襁褓中的婴儿是最长寿的;后来出现了泰山、出现了彭祖那样的寿星,“秋毫”和“殇子”又成了小和短命的代名词,所以说,像大小、短长这样的矛盾概念,都只是相对的,是一种认知的偏颇。而人一旦陷于这种矛盾和偏见,就会“芒”,也就是精神暗昧,会“与物相刃相靡”、“终身役役”。与外物相互抵触摩擦、一辈子奔忙劳役,却“不知所归”,这正是许多人可悲命运的写照吗?
   “道隐于小成,言隐鱼荣华”,大道被偏见所遮蔽,言论为浮华之辞所掩盖,“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与其各自囿于偏见,相互非难,还不如抛开是非,用虚静之心观照万物。
   “忘年忘义,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庄子劝人道:忘掉岁月和义理吧,逍遥于无物之境,寄寓在没有是非分别的自由世界了。这就是“负”的哲学,是智慧的“减法”,也只有通过“忘”,才能泯灭强制区分物我、人我的痛苦,获得心灵的安宁和自在。
   《齐物论》的结尾,讲述了一个颇具梦幻色彩的故事。庄子梦见自己变为蝴蝶,蝴蝶栩栩如生,他感到非常愉快,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直到惊醒。庄周和蝴蝶之间肯定是有区别的,但在这个美丽的梦里,它们之间的区别却被取消了,实现了精神的“合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也只有在这样的“物化”里,人才能窥见不曾亏缺、气象丰盈的“道”。
   谈到“物化”,这并不是中国哲学才有的概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就曾批判过资本主义和工业化对人的“异化”,后来,卢卡奇使用了“物化”一词来描述过度推崇单向度的物质文明对人性健康的戕害。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被抽离,简单的物质、金钱成为衡量人价值的唯一尺度,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计算成等量的物质,甚至包括人的灵魂。可见,西方近现代哲学里的“物化”是含有被物“驯化”之贬义的,是对分裂、异化的生存境遇的描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把这种人性的分裂、扭曲,简单看成是现代文明的负面产物,是现代人才有的精神痛苦,也就是一些哲学家所谓的“现代性”问题。这其实也是一种偏私之见。
   读《庄子》特别是《齐物论》,你会发现,古人也怀有人性分裂之“忧思”呢,“众人役役”的描述,与西方哲学里“异化”、“物化”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以“以今附古”、“以西释中”,但你不得不承认,《庄子》中的有些哲学话题,已触碰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是带有终极价值和关怀的,也是超越于时代、意识形态之上的。
   而面对这种普遍性的精神困境,古人之思也精深矣。像庄子说的“物化”,其实更像是一个“化物”的过程,庄周化蝶,蝶化庄周,用澄净、明澈之心,纳物,融物,实现“物我”交融的“天地境界”、审美境界、自由境界,此种“负”的哲学,何尝不是破解现代人“异化”心结的一剂良方呢?

共 24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庄子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孔子开创儒学,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作者由读《庄子·齐物论》而产生所思所感所悟,作者认为人们特别是智识阶层都在异常苦闷的氛围里寻找、追问着安顿身心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也就是宇宙存在的绝对真理,就是儒、道等“诸子百家”都经常提到的“道”。然后,寓理于事,分别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阐述了怎样才能寻找到这个“道”。作者认为儒家用的是正向的、“增”的方法,道家特别是庄子,他的“寻道”之旅是“负”向的,是一种做“减法”的哲学。作者提出观点,并阐明观点,有理有据,分析透彻,见解深刻,力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3-07 07:25:15
  一篇充满哲思的随笔,足见作者对书中内容的熟读和透彻理解。在对内容的理解中有自己睿智的思考,感悟人启迪人!
2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3-07 07:31:28
  儒道本是不分家的,它们所谈的道也有共同之处。加法也好,减法也好,只要无私心,精神有寄托,追求心灵宁静,人生就会快乐!
回复2 楼        文友:八桂秀才        2018-03-08 10:26:28
  谢谢,问好!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3-07 07:31:50
  欣赏学习精彩文章,祝老师创作愉快!
4 楼        文友:山水伴流云        2018-03-07 10:30:34
  读老师的文字陷入深深的思考,道家也好儒家也罢他们都在抛析着人性人心!我个人觉得放弃一些名利,做个安静的自己比较快乐!
回复4 楼        文友:八桂秀才        2018-03-08 10:26:54
  谢谢阅读和评论!
5 楼        文友:蒋文斌        2018-03-07 21:02:33
  精彩、经典!受益匪浅!
不质疑雪的颜色,只怀疑水的形态。
回复5 楼        文友:八桂秀才        2018-03-08 10:27:17
  多多交流,谢谢!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