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赏析】读《中国积弱溯源论》

编辑推荐 【赏析】读《中国积弱溯源论》


作者:能读懂 秀才,222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774发表时间:2018-03-07 16:42:00

【赏析】读《中国积弱溯源论》 郑振铎说梁启超:“谓先生文字流利畅达,节气灏大……其论列时事之文尤为明白易懂,可谓中国新闻学之祖”,确切!新闻写法就是为了博眼球,通俗易懂是必须的,就像海明威,记者出生,写的东西简洁,一读就懂,梁启超同样,盖新闻写法也。
   《中国积弱溯源论》是何天柱编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的一篇。今天重读,感慨良多,蓦然回首,窃思之:任公莫非有先见之明?
   序跋以愤慨调开头,痛彻心扉的语言让人动容。最后,用扁鹊见齐桓公的例子明心:“今虽暝眩,后必有缪,其慎勿学齐桓侯之致死而不寐也。”
   中国为什么那么弱,变法始,经五四,讨论热闹非凡,至今不衰,梁任公应是早期醒悟者,且看他怎么说。
  
   第一节、“积弱之源于理想者”
   什么叫理想?梁:“人人胸中所想象,而认为通常至当之理也。”又说:不管什么民族,必定有千年习俗,这是由于该民族先哲,名人的“垂训”所流传下来,然后慢慢的深入人们的脑中,很难洗去,这就是理想。跟密尔的观点完全一致,不知道这个说法是不是梁启超读了严复翻译密尔的“群己权界论”(现代翻译为“论自由”)而引起的共鸣。
   梁接着论述,这种理想的力量是天下最大的一股力量,能够生出种种风俗、事业。但是,梁叹息:这种“久行于世者”的旧理想,如果想用一种相反的新理想去“夺而易之,非有雷霆万钧之力不能。”
   梁启超想改正,但觉得自己力道不够。这么难?梁引用日本人的话说是:“中国人无爱国心”。不爱国乃积弱最大的根源,不深挖根源,有再大力量也没用。那么,这个“无爱国心”的根源又在哪儿呢?梁告诉我们:有三个。
   “一曰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也。”
   说我国自古就一统,故而从上到下只有天下的概念,没有国的概念,因而看周围都是些小蛮夷。既然没有国,哪儿来的爱国概念?外国人为什么有爱国之心?梁说那是因为老外自古以来就有国存在,人家老早老早就有了国家的概念,说那是自希腊以来就这样,国家互相争斗一直没有断过,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国”字,不用教,天生就知道爱国。而我们呢?四万万同胞生活在一个小天地下,就知道自己,从不知道这天下之外还有天下,正是由于这种理想的存在,变生出来两个弊端,一个是骄傲不愿意与他国交往;其二是怯懦,不想跟他国竞争,于是,在当今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就窒息了耶。这是中国受病的第一根源。
   我国古人习惯了天下的概念,视周围地方人等都是蛮夷,这话不错。也正是这样,造就了我们骄傲而不愿意与他国交往的坏习惯,从前清皇帝对待英吉利使者的礼仪要求的例子可以管窥。两个弊端的第一个有道理。
   国家的概念的论述,梁启超的话是说的激动而快了点,将民族、地理与国家概念混淆了。
   古希腊有国的概念?
   谁都知道,纪元前500年前后,希腊跟我们春秋战国时代一样,是由数个城邦组成的一块地域,城邦之间打来打去没个完,互相兼并。我们那时候还有个周的名号,而希腊还没有。亚历山大大帝曾统一过,没几年就又分崩离析。欧洲呢?罗马是强盛了千年,靠武力统治那么多民族,爱罗马?大概只有嫡传罗马人才会有,那些被兼并的民族是恨死了罗马人。而西欧这块土地上,罗马人、高卢人、日耳曼人等在民族的旗号下互相打了千年仗。中世纪,罗马帝国分成了东西两个,继而萎缩到了现在的意大利那么一块地方,欧洲的法国、荷兰、西班牙等等都是好多个由大公统治的所谓“公国”,典型的就是德国,德意志大公也就是这篇土地上日耳曼人稍微大一点的一个“诸侯”而已。公国之间打来打去,兼并不停。相反,我国倒是唐宋元明清,除了偶尔有分裂,都是“一统”。
   梁任公的“国”到底是包含了多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还是单一民族的?梁含含糊糊。读过西洋史的都知道,如果说一统天下的“国”,希腊,欧洲的确是还没有我们“进步”呢。至于加上地域概念的“国”,即有明确的所谓国境线和人员往来,通商限制,也就是我们今天世界版图上的所谓国家,这,其实在二战以后才有的。二战以前,各国之间贸易,人员往来没有什么限制,护照根本没有,就比如大清,民国国民想去欧洲,找个有身份的担保人就可以了,去日本,买张船票就走,变法的君子们,反袁革命党人东渡不就是这样么?全世界一样:国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什么是国,爱什么国?梁给自己出了一道一不小心回答就歪的题目。国家这个概念,到底是以地理,还是民族或统治者来划分等等,或跟现在世界现国家概念一样?梁是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没个准头。不必苛求梁任公,国父孙中山当年打出的旗号,也没有准确的“中国”概念,就说是“恢复中华”,这“中华民族”是仅限于汉民族,还是包含了多民族?没有具体的回答。孙先生第一个口号就是驱除鞑虏,说的就是赶走满人啊!要说国,那么满人,蒙人和南面的越等民族不是一个“国家”的?不属于“中华”?至于谁,什么民族在统治,那是另一个概念了。什么民族的人统治与专制或共和国体也是不同的概念,不能互换,梁启超和国父似乎都没有给我们明确的说法,“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到现在还有人在争论着,梁启超知道这一点,且看他下面论述。
   国民怯懦?在“中华”这片土地上,抵抗外民族的侵犯,或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民众的表现,历史事实摆在那儿,毋庸多言,梁不见?诧异得很!
   还有什么,梁启超当然有话说:
   “二曰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关系也。”“三曰不知国家与国民之关系也。”
   这两段论述所表明的观点、概念跟今天人们的议论惊人的一致,照我们现在的观点:国家与朝廷,即国家与政府的别称,因为管事儿的政府可能是专制的朝廷,也可能是君主立宪的政府,也可能是民选的,又可能是别的什么制度,但是国家与政府的的确确是两回事儿。不过这个认识就是到现在还有很多人稀里糊涂,以为国家就是政府,可见梁任公见解之超前。最后,梁说:“乃我同胞之中知此义者已如凤毛麟角矣,或知之而不敢言,或言之而行不远……”
   但这还不是根源的全部,因为梁启超看到,且说出了事物的现象,而造成这些现象背后的是什么,那才是根源。且慢下结论,梁启超“太息”还没完。
  
   第二节、积弱之源于风俗
   梁太息:“今之论国事者,每一启齿,未有不太息痛恨,唾骂官吏之无状矣。”太息的是“风俗”,风俗的表现?梁:“一曰奴性”。奴性,这观点至今还能引起共鸣。看看梁怎么说的。
   梁启超引用孟子同一段话打开话匣子:“孟子曰:人之所以求富贵者,其妻妾见之而不相泣者,几希也。”奴性原来就是为了“求富贵”啊!梁说,连上流社会的人都如此,何况“乡曲小民”?说西洋曾经有段子:“谓在德国做俾士麦,不如在中国做一知县;在英国为格兰斯顿,不如在中国做一县丞。”梁接着描述:为什么官员骄横暴戾,日甚一日?是“民间骄纵之而养成”,具体表现是:对上谄媚,对下骄横,这些统统都是奴性,因为只有一级对一级的俯首听命,才能保证升官发财,而妻妾满意。哈哈,描述的很准确,这话就是放到今天,好像也蛮贴切,于是:“故虽日日为奴,而不觉其苦,反觉其乐;不觉其辱,反觉其荣。”后面一大段都是描述中国国民的奴性表现。最后,梁启超自己做了一段注解,说,这样的民,这样的性,几千年来已经“毒遍亿身”,“斯害不去,国其灰尘”。所以,梁痛心疾首的要“大棒大喝于我国民者也。”
   二曰愚昧。
   同上面一样,梁启超认为国民虽有眼耳鼻舌身,但基本上没脑子,即凡事不动脑子,上云亦云,人云亦云等等。这一切的一切关键是民智未开。
   三曰为我。
   梁说,这天下哪个不爱我,不为自己的利益多考虑,圣人也承认这一点的。梁话锋一转:但是这世界上不是只有一个人,而是由好多好多人组成,于是就有了此群与彼群的现象了。人与人之间,人欲群之间,群与群之间的交往不可避免。于是,梁提出了“大我”与“小我”的两个概念。咱中国就是唯“小我”而不重视“大我”,说到底也就是前面说过的关于“国”的概念:中国人自古就没有“国”的概念。因为如此,梁用日本伊藤博文首相的话:“中国名为一国,实则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则诚十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者,吾何畏焉?”伊藤博文看得清楚,跟全中国为敌,日本没有胜算,但是,如果如本跟中国一个省打仗,那有什么好怕的?梁启超是经历过甲午战争的,所以他说,战端起来,中国始终就是直隶一省敌日本全国,所以大败,不是伊藤侥幸言中,乃是中国没有“群力”。
   四曰好伪。
   伪,假也,即将真实意图掩藏起来,心里想的跟嘴上说的两码子事儿。梁描述:君臣之间,部属之间,长幼之间等等,反正就是人与人之间,都没真话说。“无论何人,无论何事,无论何地,无论何时,而皆以一‘伪’之一字行之。”奏章是伪,为了媚上;法律是伪,条文多多,却跟没有一样;武将也伪,因为克扣军饷;有伪职,即拿钱不干事儿……好笑的是,梁任公也不放过文人:那些号称清流名士的,或痛哭涕淋,或义愤填膺,但是“考其行,则醇酒妇人也。”“好伪至极,至于如今日之中国人,真天下所稀闻,古今未所有也。”
   五曰怯懦。
   说东洋,西欧民俗是尚武,我们恰恰相反,为什么?是“理想”不同所致,梁提醒:前面已经说过了。意犹未尽,这儿补充补充。
   梁任公举了湘军、淮军和大清绿营的例子。也是,绿营被太平军打的稀里哗啦;湘军被捻军打的颜面不再;淮军呢?在朝鲜,被日本人打的丢盔弃甲。可:绿营进关,对大明、闯王“虎狼之师”如摧枯拉朽般;湘军是怎么让太平军灰飞烟灭的?淮军于苏州灭长毛的忠王,山东剿捻军完胜。任何军队,除了实在是脓包的,都有个盛衰过程,不能就抓住关公走麦城说事儿,人家早先不也是过五关斩六将吗?就拿梁启超高看的拿破仑来说,虽然曾称霸整个欧洲,不也有莫斯科一把大火的悲剧吗?最后以滑铁卢告终。任公说话到了激动的时刻易顾此失彼。
   六曰无动。
   无动就是不作为。梁批老子:“老子有言曰:无动为大。此实千古之罪言也。”不动,什么事儿也不会发生,也就是什么事儿也干不成,那人在这世界上存在有什么意义?如同草木。不会吧?梁引入现实:“吾闻有六字之秘诀:多磕头,少讲话。由今视之,又不惟官场而已,举国之人,皆从此六字陶镕出来者也。”哦,这就是所谓“不动”。
   百姓“不动”是怎么造成的?梁启超并没有苛责老子,而是另给答案:“是故污吏压制之也而不动,虐政残害之而不动,”所以,梁描绘出了整个中国一幅漫画像:“外人侵慢之而不动,万国富强之成效灿灿然而不动,列强瓜分之奇辱咄然迫于眉睫而不动。”
   梁总结:这六个不过是明显可见的“大端”,言下之意,还有好多林林种种小端,无法一一道尽,真实痛心疾首:“若我国民徒责人而不知自责,徒望人而不知自勉,则吾恐中国之弱正未有艾也。”好一个“未有艾”……
   “大端”是现象不是真正的根源,那么真正的根源,即造成这个局面的真正根源在哪儿?梁指出:
  
   第三节、积弱之源于政术者
   梁一开头就点明:“然则当局者遂无罪乎?曰:恶,是何言欤!是何言欤!纵成今日之官吏者,则今日之国民是也;造成今日之国民者,则昔日之政术是也。”政术是这样的,根源(又是根源)乃“数千年民贼既以国家为彼一姓字私产,于是凡百姓经营,皆为保护己之私产而设,此实中国数千年来政术之总根源也!”
   民贼!梁总算说出来了,任公自比黄宗羲,由此可见。何为“民贼”?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说的清清楚楚:是一个叫做皇帝的人,即专制之代表者也。梁启超虽没有道明,却清晰可见的是:不要妄则民众,该斥责是“民贼”。
   专制者如何耍“术”?梁启超说有四个:“曰驯之之术、曰聒之之术、曰役之之术、曰监之之术是也。”这么治理国家的成绩就有三个:“曰愚其民。柔其民、涣其民是也。”
   这“四持术”和“三民”的详尽论述,韩非在《韩非子》中叙述得淋漓尽致,读过的,无不掩卷拍案,梁任公所斥与之尽同,这儿就不赘述了。其引用两洋人几句却让人振聋发聩:“法国大儒孟德斯鸠曰:凡半开专制君主之国,其教育之目的,惟在使人服从而已。日本大儒福泽瑜吉曰:支那旧教,莫重于礼仪。礼也者,使人柔顺屈从者也;乐也者,所以调和民间勃郁不平之气,使之恭顺于民贼之下者也。”
   黄宗羲有“明夷待访录”,梁启超自比黄宗羲,良有以也。
   三节说完,梁启超告诉我们:这三个只是“远因”,还有分因、近因。
  
   第四节、积弱之源于近事者
   近因是梁任公主要论点,他分了四个时期来谈,即康熙、乾隆、咸丰和最近时代。前三个都是皇权的极权时代,说来说去不离已经论述过的前三节。最近时代,则是将矛头对准了那拉氏,即慈禧太后和那个裱糊匠李鸿章,这一段历史和梁启超的态度,在他的诸多文章中屡屡涉及,人们都很熟悉,他和老师康南海逃亡日本就是原因,怎么能不重重地写上一笔?
  
   结论
   梁意犹未尽“吾之所以笔下二万言,刺刺不能自休者,非如江湖名士傲睨一世,使酒骂坐,以快其口舌意气也”,也不是郁郁不得志,为了消除胸中块垒,为的是“不能坐视其亡而不救也”。
   最后“嗟夫!嗟夫!”连叹两声,然后又“墨耶泪耶,长歌当哭……结束全文。
   任公洋洋洒洒两万余言,情切切,意浓浓,感人至深。虽痛陈民之愚昧、怯懦、守旧而“不动”等等等等,却未将矛刺刺向民众,因“积弱之源于政术者”的“民贼”所为!虽言“千年习俗”“先哲、名人垂训”,却未就此移罪孔孟。后人有假任公言,将积弱之源归罪与孔孟,实在是可笑。
   章太炎与梁启超虽相恶,实乃立宪与共和政见不同,故用章太炎语结束:“谥经学以顽固,盖出诸言疏不学辈之口,彼略识点画,苦于九经,三传之不尽解,而又添拥皋比,深恐为学子问难所劳,故尽力抹杀,谥以顽固。”此乃“少年浮躁,利其便己,从而附和,遂至一世波靡,良可愤叹。”

共 552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梁先生看来,中国人的奴性是积弱的表现,而“积弱之源于政术者”才是问题的根本。梁先生所有的政论无不是从这一点出发的。梁先生要改造的不是中国人的奴性,而是要改造造成中国人由积贫积弱而奴性十足的政术。纵观中国历史,维护统治权力的行政体制就是祸国殃民的罪首!舍本逐末的改造国民性只能是一场空谈。文章对梁启超先生的《中国积弱溯源论》一文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使众多读者逐渐明了梁公之心。推荐赏阅。【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8-03-07 16:44:55
  家与国一样,穷家无亲友,弱国无外交。中国只有富强起来,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邻邦才不敢小瞧中国。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