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今生舞缘(散文)
今生,我和舞蹈有缘。
(一)
闻歌起舞是生命对韵律的感应,这是造物主赋予生命的神奇能力。
很多小孩还不会走路,就会跟着音乐节奏手舞足蹈。父母说我也是,而且动作特别活泼可爱。左邻右舍的老师们觉得好玩,就经常逗我。年幼天真不知道羞臊,只要别人一逗,我就会摇摆旋转。
已经记不得父母亲说的事情了,但能模糊记得三四岁时,身边的人经常逗我跳舞。那时候,我已经知道了害臊,每次都会装作没听见,低着头匆匆跑开,只在没人之处,才会尽情舞胳膊弄腿。四十年后的今天,只要在心中哼唱旋律优美的乐曲,我就不由脚步轻快,只不过把旋转扬臂都控制在意念中。偶尔控制失灵,那些小动作就会零星冒出来,以至于招来诧异的目光。如果发现他人独处时自言自语、行走时莲步云手、洗澡时轻声哼唱,我们都不必诧异,这只是他们的意识不经意外流而已。
意识有自动筛选功能,哪里有美心就扑向哪里,人喜欢什么就关注什么。幼年的经历让我总是注意到身边和舞蹈相关的事物。
四岁那年,在外婆家的一面镜子上发现一个舞蹈女人的剪影。我问母亲画的是谁,母亲说是白毛女,还顺便讲了白毛女的故事。我并不爱听白毛女的故事,只喜欢那个经典的芭蕾造型,于是我经常对着镜子,踮起脚尖伸展双臂模仿。
五岁那年,有亲戚来玩,她有一块手绢,印着手持琵琶的跳舞美女,衣带当风,衫裙飞扬,看得我两眼发直,目光都挪不动了。亲戚告诉我是舞剧《丝路花雨》里的反弹琵琶,我立刻就记住了,虽然我不懂是什么意思。想向亲戚讨要或者把手绢偷藏起来,卑鄙的念头转了又转,终究没敢实施。亲戚走后,我想起手绢就惘然若失,于是经常临风而立,胳膊上搭着彩纸飘带(曾经将花布偷偷撕成长条当飘带挨过打,所以只敢玩纸飘带),举着扫帚当琵琶,摆出“反弹琵琶”的姿势聊以自慰。
六岁那年,我在父亲订阅的杂志封底看见一组《春江花月夜》舞蹈剧照。图片中的人穿着淡绿的舞服,手持白色舞扇,美得难以描述。第一眼看见图片就想将其据为己有,只是担心挨训斥,才迟迟不敢下手,只好经常翻出杂志看图片过过眼瘾。终于有一天,我没能按捺住偷偷剪下图片。做贼心虚,为了避免别人发现,我三天两头转移收藏地点,转移的次数太多,最终我想不起来图片到底藏在哪里。翻箱倒柜把所有能想到的地方都找了,却没有任何结果,那几张图片就这样消失在我的生活里,为此我郁闷了很久。美好的事物出场总是自带柔光,会令人有梦幻的错觉,很多年里我都觉得收藏图片只是一个逼真的梦。直到前些年在父亲收藏的一本旧书里发现了那几张图片,我才确信往事并非是梦。
再后来电视普及,每次看见晚会里的舞蹈节目,我都会不由自主屏住呼吸,直到节目结束才能长出一口气。直到现在看见喜欢的舞蹈,我还会下载视频反复看。
美有导向功能。童年时代,我只是迷恋舞蹈主要是喜欢舞者的精美的服饰,曼妙的身姿,空灵的气质,舞者身上几乎聚集了童年时代的自己对美的全部期待。很多人说色相之爱是肤浅的爱,甚至还有人抛出有内涵的人不会重视外表的论调。说这话的人不是矫情,就是无知。色相之爱是造物赋予人的一种特殊而神奇的本能。它是人类探索外物的动力,是人类从外到内、由浅入深探索事物的起点,是人发展完善自己的起点。理解色相之爱对人生和人类重大意义,我们怎么会藐视它、违背它、抗拒它?
宿命论者认为缘是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哪有什么命中注定的事,不过是被偶然出现的人和事的美惊动了,念念不忘,心存向往,所以一次次在茫茫世间有意寻找发现它们……说到底就是:人在意什么就和什么有缘。
年幼时,不经意投影到心田的美,居然影响了自己一生。
(二)
童年时代,我是多么羡慕那些舞者,这是我无法言说的秘密。
孩子很难准确表述自己的欲求,但会不经意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
那时候,我经常模仿记在心中的舞蹈片段。模仿美好的人是向往美好的自己,向美之心能激起人飞蛾扑火的热情,热情投向何处,就会有对应的人生。
八岁那年,我学会一首新歌:“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恰好学校要举办六一联欢会,我也想编排一个舞蹈参加演出。当时我也不懂这就是创造。和其它生命相比,人类的很多能力和天赋并不出众,是强大的创造力让人类从众多物种里脱颖而出。而创作力源于内在的积累,自幼就关注舞蹈,这是无意识自发学习,积累多了,就有自编舞蹈的愿望。这和云层堆积就会降雨、种子吸饱了水就要发芽、草木成长就要开花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召集几个同学编排《快乐的节日》,然而只组织了两次就没了下文。第一次编舞夭折了,我却从随心所欲自发舞蹈阶段过渡到有意自觉舞蹈阶段。人在后一阶段的成长速度更快,发展水平更高。
十二岁的时候,听长篇广播小说《泪美人》,我对书中悲欢离合没啥感受,就是特别喜欢片头音乐《长相思》,我记下曲调,然后胡乱填上词,又编了双人舞,这是我完整编排的第一支舞。班主任觉得不错,就将节目报到学校,准备在五四青年节晚会上表演。没有伴奏,音乐老师按照我哼唱的曲调写出乐谱。不成熟的人做事总是重形式轻内容,成熟的人做事才会重视内容看淡形式。我编排的那个舞蹈哪里算得上舞蹈,所谓编排也只是将记忆中的舞蹈动作剪切、复制、粘贴、拼凑在一起,徒具舞蹈的形式,没有实际内容。被选中是因为选拔节目的人也很外行,只会看热闹不会看门道。
不久前看一个舞蹈海选节目的视频,态度倨傲蛮横的评委和参选的女孩发生冲突。吃瓜群众一边倒力挺女孩,说从女孩身上看见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希望。我也讨厌评委的态度,但更不认可网民的评论,因为女孩仅仅展示舞蹈技巧和舞蹈动作,而没有形成舞蹈语言向观众展示她的精神世界。形体动作和精神世界失联割裂是舞者的大忌,我编排的《长相思》就是如此。
如果专业舞者对舞蹈的理解停留在动作和精神分裂的层次,如果观众停留在走眼不走心的视觉审美阶段,那么中国舞蹈就彻底完了,还有什么光明的前景可言?
十六岁那年,重听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依然觉得美到不可方物。89年春晚,香港歌星徐小凤斜倚一弯“新月”低唱:“夜色茫茫罩四周,天边新月如钩……”画面唯美,旋律深情,我惊艳莫名。两年后重听依然觉得此曲只应天上有,于是我着手构思舞蹈,先初步构想出舞蹈雏形,然后排练修改逐步完善。登台独舞的夜晚,我白衣长发,裙裾飘摇,襟袖生风,翩跹旋转。一位同学评价:“舞姿轻盈,宛如流风回雪。”我也自觉舞蹈编排的不错,演绎的也较好。
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不知不觉就将朦胧的情感注入了舞蹈。那些肢体动作承担了一个十六岁少女对世界青涩稚气的告白,所以成为舞蹈语言。多年后回想往事,才觉得那个舞蹈表现手法简单,细节处理粗糙,表达不够准确,只能说是尝试用舞蹈语言表现人的精神世界。
也是在编排这支舞蹈的时候,我悟到了一些道理:仅仅将音节拼凑起来算不得语言,仅仅将文字罗列起来算不得文章,仅仅将色彩线条堆叠起来算不得绘画,仅仅将音符排列起来算不得旋律……同理,仅仅将一个个动作连接起来也算不得舞蹈。舞蹈和语言诗歌绘画一样,都是因情而生,情至浓酽就难以自禁不得不发,舞蹈就是为了展示演绎蕴藏在心灵深处的激越情感。普通舞蹈爱好者很难有出色的情感表现力,而优秀的舞者能用肢体语言生动表现自己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所以被称为“舞蹈家”。
生命中的所有领悟都是脱胎于过去,形成于现在,影响到未来。十六岁时悟出的那点道理一直影响着我对舞蹈的看法。
昨日看花人,今朝种花人,世间那么多的人都是从艳慕开始,从模仿起步走上探索和创造美的路,日久天长,模仿者也会多少浸染倾慕对象的风神气韵,并在探索和创造中不断完善丰满自己的生命。
人只要有向美之心,生命就必有所得,和舞蹈结缘是我的幸运。
(三)
和朋友聊春晚,朋友说她看舞蹈就是看编排组合,造型设计,舞台设计,演员的体态,动作,服装,音乐之类的东西。她知道自己没看懂,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世间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我们和美邂逅却未必能够识别出来。和语言相比,舞蹈语言更直观原始:表达欢迎,舞者的手心多是朝向对方,肢体表情是开放接纳的状态。表达依依惜别时,舞者手心多朝下,肢体表情是收敛拒绝状态。两种状态我们都能从处于同样情境中的人身上看见,舞蹈是对人的生活艺术化再现。
舞蹈和文字美术虽然都是人类表达的工具,但毕竟有所不同,没有足够的熟练程度和理解力,我们的大脑往往难以在两者间自由切换。
任何能力形成都绝非一日之功,岂能朝夕立就?舞蹈欣赏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都需要慢慢锻炼。如果没人引导,往往需要很多年的摸索和思考才能悟出其中。朋友没有在舞蹈上面动过脑筋,自然就会一头雾水。
十一二岁时候我也和她一样啊。人无法理解超出自己经验范围的事,有些感悟只有经历过后才会懂得。如果能和十一二岁的自己隔空对话,如果我说:“只有外在的形式美,没有精神内涵,就不能算作舞蹈。”那个还没发育的小丫头肯定会满脸茫然。
看同一篇文章,有人泪流满面,有人无动于衷,舞蹈欣赏也是如此。看“桃李杯”获奖舞蹈《落花》的时候,我不禁泪湿双眸,因为我看见了人与花嬉戏亲近愉悦满足;面对春尽花落狼藉满地时错愕和惊疑;试图让落花复位春光复原时的急切和狂乱;无力回天接纳事实后的无奈;还有收拾美的遗迹时的痛苦和悲伤……这是写给落花的挽歌,也是写给世间一切已经逝去、正在逝去、即将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挽歌。
当我们看过春光流逝、青春遗落、美人迟暮、珍惜的物损毁、挚爱的人离去、至亲的人死亡……知道了美好的事物从生命中消失,再也不会回来,珍爱之情愈切,失去之伤能痛灼肺腑!这些深刻的生命体验让我们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能够体会出舞蹈描述的美和爱的生命意境。
1988年,第一次在春晚看见杨丽萍的舞蹈,十三岁的我就震惊了:“舞蹈居然还能这么跳!”一度努力模仿她的舞蹈《两棵树》。后来看多了,渐渐觉得她的舞蹈动作相似风格雷同,没有多少新意,也就慢慢淡了下去。很多年后重看《两棵树》,居然再次惊艳:朴素的带有几分神秘气息的音乐,斜斜倾泻的几缕光线就像阳光透过的密林。颤动的指尖,款款的舞步,缱绻温柔的眼神,两情相悦的情人自由酣畅地表达彼此的爱慕之情,灵与欲的和谐交融,不被世俗玷污的纯真情感,未被世俗禁锢的愉悦,灵魂深处的热烈战栗,全部原生态地展现出来,简直震慑人心!而这些深层次的东西,我年轻的时候没能够感受到。
没有哪种能力是孤立的,都能折射自身综合内涵。兴趣有多浓厚,舞蹈就多有趣;生命体验有多丰富,舞蹈的内涵就有多丰富;情感有多敏锐,舞蹈的感染力就有多强;艺术素养有多深厚,舞蹈的表达方式就有多美……人的精神世界和舞蹈总是存在着对应的关系。万物皆美,但认识这些美好却需要我们走过漫漫长路。
从跚跚学步开始,到眼角皱纹渐深,我和舞蹈之间的纠葛从未中断,我和舞蹈有关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都有脉络可寻。然而我们在岁月的沟壑里埋头行走的时候看见的只是一件件事,只有回首往事总结人生的时候,才能看清自己是如何慢慢从浅表走向深邃、从单薄走向丰饶、从青涩走向成熟,生命发展的脉络在繁杂琐碎的事情堆里清晰可见。
因为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限制,我只能当一名普通的舞蹈爱好者。这也不错啊,至少我还能亲近美。很多年后,当我拿起笔开始写东西,发现写作和舞蹈一样,都是心灵的演绎,都是人成长的方式,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都需要关注生命关注人性,都需要大量的外围知识做支撑,都需要广阔的人生阅历。
再往更深远广阔处看,人间所有的事都是如此。舞蹈、写作、科研、务工,都是成长的方式,做到深处皆可成境界。从商、从政、从教,从影,都是生命的舞蹈,做到极致都是艺术。万向流变、履历迥异,人生似乎无迹可寻。然而百川到海、万涧归流,生命总是殊途同归。
先哲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对生命满怀热情的人不是用身舞蹈,就是用心舞蹈。
今生,我们都和“舞蹈”有缘。
————这是没有色相之美的人一种自我安慰,追求外在的美才能提升内在的美,如果对于色相之美前而易见的美都没有感觉,还谈什么内在美呢?